-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传法正宗记
传法正宗记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其性 无道亦无理
蜜多既受付法。复告斯多曰。尊者以祖师僧伽梨衣秘于王宫。不蒙授之。其何谓耶。斯多曰。我昔传衣。盖先师遇难。付法不显用为今之信验。汝适嗣我。五天皆知。何用衣为。但勤化导。汝之已后者度人无量。蜜多默然奉命。已而尊者超身太虚。作一十八变。大放光明照耀天地。即于空中化火自焚。虽雨舍利而不坠于地。大众各以衣裓接之。寻建浮图合而秘之。其时当此东晋明帝之世也。
评曰。谓衣不焚。不亦太神乎。曰宝剑出乎良冶。尚能变化不测。而光贯星斗。方士资乎世术。亦能入水不濡。入水不焚。况乎圣人之上衣。大法之胜器。此可然乎。能无曜乎。其言地动至乎云日草木之祥瑞。远以业理求之至哉。宜异世俗五行之说。
传法正宗记卷第五
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传天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传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尊者传(上下)
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传
不如蜜多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父曰德胜。即其国之王。蜜多盖德胜之太子也。诞时宫中有异香氤氲。家人奇之。然其天性淳懿。少崇佛事。初婆舍斯多。道化其国。尊者会事因称疾。乞免太子。从斯多出家。王听。斯多即宫中为其剃度。会胜僧受之具戒。事见于斯多传。寻从斯多出宫。乃得付法。其后游化至东天竺国。先是其国王刹帝。坚固信重长爪外道梵志者。及尊者入境。外道之徒患之。以告其师曰。适知不如蜜多入国。其人道胜。恐吾党不如。宜先谋斥之。外道即请从其王登高。因西望谓王曰。西有妖气必魔入境。王见之乎。王曰不见。然则奈之何。外道曰。此魔所至。家国必衰。然为王计者。不如诛之。王曰未见其罪。岂忍为乎。外道复进其徒之善咒者曰。其法能动天地。此可以御魔。然尊者已知托以望气。先戒其众曰。我至此城必有小难。汝辈勿惊。及见王果诘曰。师来何为。尊者曰。我来欲度众生。曰当以何法度何类众生。曰随其类而以法度之。曰苟有术者。师敢敌乎。曰我佛法至正。虽天魔不足降之。安有妖术而不敢当耶。外道辈闻其语益愤。作法即化一大山凝空。将压尊者。尊者遂以指按地。地动。五百外道皆不能立。移山却临其首。外道党大惧。尊者复按地。地静。化山亦没。外道皆罗礼悔过。王亦谢之曰。吾不识大士。乃令萤火欲争曜日月。是时王新迁其都。他日张大斋落之。亦以慰外道。欲尊者预会。尊者初不奉命。徐观其地将陷。即以神通往之。王见曰。师果来耶。曰我非应供来。欲有所救耳。王曰何救。曰此地已为龙之所有。须臾当陷。众不便去必溺。王恐急起。其众去之。未远至一高原。反顾其地果陷渊然成湫。王益敬蜜多。即严象驾。命尊者偕还其故城。因曰。余五日之前尝梦。空中坠一金锁垂至于地。我即举之。今日之事非其应乎。尊者亦谓王曰。吾昔将至此国尝梦。一奇童持宝盖趋我之后。此必圣人出王所治。以相继传法。王曰。下国岂有至人耶。曰王无谦。是必应之。先是其国有婆罗门子。幼无父母。孑然放达。自号璎珞。闾里不能测其为人。一日遽发隐语曰。神人脚踏土会里逢龙虎。是日趣王来。王便随他去。自是出处益不常。及王与尊者驾至其旧城之东。此子特来迎之礼于驾前。尊者语王曰。所谓王国之圣士。此其人也。尊者即谓璎珞曰。汝记往事乎。璎珞曰。我念昔同法会。尊者演摩诃般若波罗蜜。而我转甚深修多罗。缘当复会。故此相候。蜜多谓王曰。此子盖大势至菩萨。降迹为吾嗣法。然其后复出二大士。其一先化南天竺。而后缘在震旦。然其九年却返本国。尊者即为之剃度。谓璎珞曰。以前吾谈般若汝说修多罗。致今复会。便宜以般若多罗为汝之名。当此不如蜜多化导于东天竺。逾六十年矣。一旦遂命般若多罗而告曰。昔如来付大法眼藏展转至我。我今用传于汝。汝宜流通勿令其绝。听吾偈曰。
真性心地藏 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 方便呼为智
付法已。尊者告王曰。荷国惠施宁不感之。但其化缘殆尽。不能久恋仁德。吾将往矣。王善保之。王泣下如丧所亲。尊者乃于王宫即座化形如日。少顷复之。呈一十八变。以三昧火即自焚之。雨金色舍利。王后为金塔以閟之。其时当此东晋孝武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传
般若多罗尊者。东天竺国人也。姓婆罗门氏。幼丧父母。孑然胸食自养。游于闾里。时人但以璎珞童子号之。有命之役者。不辞劳不论直。或问曰。汝何姓。曰我与汝同姓。或曰。汝行何急。曰汝行何缓。人皆不测其然。会其国王坚固者与不如蜜多共驾还其故城。尊者遂东出趣其驾前。自说昔缘。至是尊者之迹大显。蜜多即携至王宫。他日为之出家。会胜僧受之具戒。而尊者之体即发异光。未几蜜多果以法眼付之。纵其游化。及尊者至南天竺国。其国王香至者。诏礼于宫中。以宝珠施之。初王有三子。而其志各有所修。其长曰月净多罗者。好修念佛三昧。其次曰功德多罗者。好修福业。其次曰菩提多罗者。好通佛理。以出世为务。至是香至皆命出礼尊者。尊者以三子皆好善。意欲验其智之远近。即以王所施珠使各辨之曰。世复有加此珠乎。其一月净多罗曰。此宝珠最上。世无有胜之者也。非吾王家孰能致之。其二功德多罗亦如其说。其三菩提多罗曰。此珠世宝未足为上。夫诸宝之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诸光之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诸明之中心明为上。然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明辨于此。既明辨此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而明法宝。然则我师有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嘉其才辨。复问曰。诸物之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曰。诸物之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曰。诸物之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默喜。谓是大法器。必为已嗣。其后会父病既亟。辄以手览空。虽左右不能止。菩提多罗因以问尊者曰。吾父务善兴福。平若未有如其为心者。今感疾恍惚。手览虚空。恐非善终。何其报之相反耶。我甚惑此。尊者果能释之。愿从出家。尊者曰。此其业之所应也。然物皆有业。虽三乘圣人亦不能免之。但其业有善恶耳。佛谓。人有为善之至。及其终也报当生天。则天光下垂如引经彩。欲其终者览之。而神随以上征。其光或五色互发者。盖表其所向乃往天界也。今汝父手有所览。是亦报生天上也。亦其为善之明效。非不令终。然当其大渐。将有天乐异花应之。寻如其言。及王崩二子方甚号恸。而菩提多罗独于丧所端然默坐。终朝不兴。其二兄怪之。以问尊者。尊者曰。此子入定将有所观。七日当自起勿惊。及菩提多罗定起。谓二兄曰。我欲观父何往。而他无所睹。但见一日明照天地。其父殡已菩提多罗果告二兄。求从尊者出家。尊者知其道缘纯熟势不可沮。遂当其师。乃为安其法名。久之遂以法而付嘱曰。如来大法眼藏展转而今付于汝。汝善传之无。使断绝。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 花开世界起
已而般若多罗于其座展左右手。各放五色祥光。七十余道。寻超身高七多罗树。即以化火自焚。雨舍利不可胜数。四众敛之。与其国之王月净建浮图而閟之。是时当此宋孝武帝之世也(以达磨六十七年后方东来。算之当在宋孝建元年甲午也)
评曰。出三藏记所谓不若多罗。而此曰般若多罗。又谓弗若蜜多。而此曰不如蜜多。何其异耶。曰此但梵音小转。盖译有楚夏耳。然般若多罗于诸祖独多谶语。而后颇验之。岂非以法自其后而大盛于中国欲有所志耶。将示圣人之心其所知远乎。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尊者传上
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亦号达磨多罗。父曰香至。盖其国之王。达磨即王之第三子也。生而天性高胜。卓然不辈。诸子虽处家已能趣佛理。及般若多罗说法王宫。乃得相见。寻答般若问珠之义。才辩清发称有理趣。般若奇之。默许其法器。及父厌代。遂辞诸兄。从般若出家曰。我素不顾国位。欲以法利物。然未得其师。久有所待。今遇尊者出家决矣。愿悲智见客。般若受其礼。为之剃度曰。汝先入定。盖在日光三昧耳。汝于诸法已得通量。今宜以菩提达磨为汝之名。会圣僧与受具戒。当此其地三震。月明昼现。尊者寻亦成果。自此其国俗因以达磨多罗称之。亦曰菩提王子。遂事其师更四十余载。而般若乃以法付之。益嘱尊者曰。汝且化此国。后于震旦当有大因缘。然须我灭后六十七载。乃可东之。汝若速往恐衰于日下。尊者既禀其命。复问般若曰。若我东往。其国千载之下颇有难耶。得大法器继吾道乎。般若多罗曰。法之所往。其趣法者。繁若稻麻竹苇。不可胜数。然其国当我灭后六十余载。必有难作水中文布。善自降之。然汝至彼南方。不可即住。盖其天王方好有为。恐不汝信。听吾偈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尊者又问曰。过此以往可得闻乎。又曰。吾灭之后一百五岁。其复有小难。又说偈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为遇毒龙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无穷
又问曰。此后复有事乎曰。吾灭后一百六十年末复。有小难盖。父子继作其势非。久可三五稔耳又。说偈曰。
路上忽逢深处水 等闲见虎又逢猪
小小牛儿虽有角 青溪龙出总须输
又问曰。所谓法器菩萨。此后出乎。般若又说偈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 要假侄孙脚下行
金鸡解衔一颗米 供养十方罗汉僧
复曰。此吾灭后三百三十载。乃应之也。又问曰。此后佛法中颇有明斯意而善分别者耶。曰吾灭后三百八十年间。乃有比丘暗学而明用。又说偈曰。
八月商尊飞有声 巨福来祥鸟不惊
坏抱一鸡重赴会 手把龙蛇在两楹
又偈曰。
寄公席帽权时脱 文字之中暂小形
东海象归披右服 二处蒙恩总不轻
又偈曰。
日月并行君不动 郎无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峰添翠岫 王教人识始知名
复曰。大器当现逢云。即登吾何忧乎。尊者又问曰。然此人之后复有难乎。曰吾灭后四百六十年间。会一无衣之人欲为魔事。又说偈曰。
高岭逢人又脱衣 小蛇虽毒不能为
可中井底看天近 小小沙弥善大机
复曰。汝记斯言。将验小难。黑衣童子必善释之。尊者又问曰。此后复有难乎。曰吾灭后方六百年。不生之树当作留难。然虽难兴。二人出现乃自宁静。又说偈曰。
大浪虽高不足知 百年凡树长干枝
一鸟南飞却归北 二人东往复还西
复曰。白衣和尚说法无量。若见此谶归而不向。又问曰。此后复有难乎。曰吾灭后二千八百年间。当有四龙起此一难。然非为大也。汝宜知之。又说偈曰。
可怜明月独当天 四个龙儿各自迁
东西南北奔波去 日头平上照无边
又偈曰。
吾此谶词 腰长脚短 合掌向天
回头失伴 身着红衣 又如素绢
立在目前 还若不见 好好思量
水清月现
尊者又问曰。此后复有难乎。般若多罗复曰。吾灭后三千年间。凡有一十二难。其间有九大难。此总以一偈记之。偈曰。
鸟来上高堂欲兴 白云入地色还清
天上金龙日月明 东阳海水清不清
手捧朱轮重复轻 虽无心眼转惺惺
不具耳目善观听 身体元无空有形
不说姓字但验名 意寻书卷错开经
口谈恩幸心无情 或去或来身不停
又曰。后所有难。悉存此一十二句。虽复远记非汝一世所睹。然得真天眼乃可即见。般若多罗既灭。尊者禀其言。且留本国勉行教化。尊者初与比丘号佛大先者。俱出于般若多罗之门。故二人每以伯仲之礼相遇。当是皆盛扬其法。时人美之。谓开二甘露门。方其国有僧曰佛大胜者。辄离其所传为六宗。分化诸处。其一曰有相宗。二曰无相宗。三曰定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无得宗。六曰寂静宗。然学者趋之甚多。其徒各不下千百。尊者常为其太息曰。国虽有是六众。然其道皆非大至微。我正之。其人安得解脱。一旦遂以神通往之。初一诣其有相宗所而问之曰。一切诸相何名实相。其众之首曰萨婆罗者。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又问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明实相当何定之。答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诸相即名为实。又问曰。诸相不定即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答曰。我言不定。不定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不然。又问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答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答曰。不变当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又问曰。实相不变变即非相。于有无中何名实相。于是萨婆罗心即县解。以手指空却问尊者曰。此世有相亦能空故。当此身力得似此耶。尊者曰。若解实相即见非实。若了非故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在于非相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故名实相。次二诣其无相宗所问之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其众之首曰波罗提者。前而答曰。我名无相心不现故。又问曰。汝相不现当何明之。答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又问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谁明无故。答曰。佛入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故知之。又问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答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又问曰。非三昧者当何明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于是妙悟。遽起谢之。尊者即为授记曰。汝证果非远。然国有魔兴。亦汝伏之。次三诣其定慧宗所而问之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其众之首曰婆兰陀者。前而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又问曰。汝之定慧既非一二。以何目之名为定慧。答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又问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答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可然矣。又问曰。慧非定故然可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波兰陀即廓然开悟。致礼伏膺。次四诣其戒行宗所而问之曰。汝以何者为戒。云何名行。而此戒行为一为二。其众之首者(亡名)前而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又问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此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答曰。我有内外彼以知竟。既得通达即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又问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其首者即自省其非。拜谢称幸。次五诣其无得宗所而问之曰。汝言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其众之首曰宝净者。前而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亦得。又问曰。既得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何得得。答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又问曰。得既非得非得无得。既无所得当得何得。宝净于此乃昭然发悟。次六诣其寂静宗所而问之曰。汝以何名寂。云何能静。其众之首者(亡名)前而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诸无染名之为静。又问曰。本心不寂要假寂寂。今已寂故何用寂静。答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又问曰。空空以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其首者义屈。遂加敬之。自是其六众皆宗而师之。尊者道声益扬。五天学者莫不沛然归之。寻会其国王曰异见者。实前王月净多罗之子。而达磨之侄也。辄发邪见毁訾佛法曰。我之祖先皆惑于佛法。非得其正。今我所为岂宜踵之。遂于教大作患难。尊者悯之曰。孺子忝我宗社乃兴恶意。此何福家国。当为教之。因念前无相宗有二贤者。可使往化。然一曰波罗提者。道力将充。与王有缘。二曰宗胜者。虽能辩博。西德业未臻。方自裁所遣。而六众俄各念曰。大师达磨素得圣智。今法有难。盖救之乎。尊者即知乃弹指应之。众皆惊曰。此吾大师之信也。当共诣之。得神通者各摄其众。少顷皆至。列礼座下。尊者曰。今王致难于我。虽如一微尘。而起翳佛界。然汝等孰能拂之。宗胜俄先之曰。我虽德寡。愿往解之。尊者曰。汝虽辩捷道力未胜。恐不能伏王。宗胜不奉其言。必自往之见王。初以真俗二谛与之辨论。言皆不屈。及王问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之有道将除邪法。汝之有法当伏何物。尊者县知宗胜词穷。谓波罗提曰。宗胜不顾吾言。今必屈于王。汝宜速往助之。波罗提奉命。以神力疾举。即诣王殿。王与宗胜方复证诘。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王惊起遂问曰。凌虚来者是邪是正。波罗提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词屈而很骜未已。即摈宗胜于山。波罗提谓曰。王既有道何斥沙门。我虽无解幸王见问。王厉声问曰。何者是佛。波罗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耶。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现在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机处出现。答曰。若现于世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