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法正宗记

  二十九祖之六世。曰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高邮昙影者。
  二十九祖之七世。曰昙影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泰山明练者。
  二十九祖之八世。曰明练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杨州静泰者。
  三十一祖道信尊者(此土之四祖也)旁出法嗣一人。曰牛头法融者。
  三十一祖之二世。曰金陵牛头法融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智岩者。
  三十一祖之三世。曰智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慧方者。
  三十一祖之四世。曰慧方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法持者。
  三十一祖之五世。曰法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智威者。
  三十一祖之六世。曰智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慧忠者。
  三十一祖之二世。曰法融禅师。旁出法嗣凡十人。一曰金陵钟山昙璀者。一曰荆州大素者。一曰幽栖月空者。一曰白马道演者。一曰新安定庄者。一曰彭城智瑳者。一曰广州道树者。一曰湖州智爽者。一曰新州杜默者。一曰上元智诚者。
  三十一祖之三世。曰智岩禅师。其旁出法嗣八人。一曰东都镜潭者。一曰襄州志长者。一曰益州端伏者。一曰龙光龟仁者。一曰襄阳辩才者。一曰汉南法俊者。一曰西川敏古者。
  三十一祖之三世。曰智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定真者。
  三十一祖之四世。曰定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如度者。
  三十一祖之五世。曰法持禅师。其旁出法嗣二人。一曰牛头玄素者。一曰天柱弘仁者。
  三十一祖之六世。曰智威禅师。其旁出法嗣三人。一曰宣州安国玄挺者。一曰润州鹤林玄素者。一曰舒州天柱崇慧者。
  三十一祖之七世。曰慧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天台惟则者。
  三十一祖之七世。曰玄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径山道钦者。一曰金华昙益者。一曰吴门圆镜者。
  三十一祖之八世。曰径山国一禅师道钦。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鸟窠道林者。一曰木渚山悟禅师者。一曰青阳广敷者。一曰杭州巾子山崇慧者。
  三十一祖之八世。曰天台佛窟岩惟则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天台云居智禅师者。
  三十一祖之九世。曰杭州鸟窠道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杭州招贤会通者。一曰灵岩宝观者。
  三十一祖之九世。曰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三十三人。一曰牛头山道性者一曰江宁智灯者。一曰解玄(解玄或山与寺名未详)怀信者。一曰鹤林全禅师者。一曰北山怀古者。一曰明州观宗者。一曰牛头大智者。一曰白马善道者。一曰牛头智真者。一曰牛头谭颙者。一曰牛头云韬者。一曰牛头山凝禅师者。一曰牛头法梁者。一曰江宁行应者。一曰牛头山惠良者。一曰兴善道融者。一曰蒋山照明者。一曰牛头法灯者。一曰牛头定空者。一曰牛头山慧涉者。一曰幽栖道遇者。一曰牛头山凝空者。一曰蒋山道初者。一曰幽机藏禅师者。一曰牛头灵晖者。一曰幽栖道颖者。一曰牛头巨英者。一曰释山法常者。一曰龙门凝寂者。一曰庄严远禅师者。一曰襄州道坚者。一曰尼明悟者。一曰居士殷净者。
  三十一祖之十世。曰慧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润州栖霞清源者。
  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此土之五祖也)旁出法嗣十有三人。其一曰北宗神秀者。一曰嵩岳慧安者。一曰蒙山道明者。一曰杨州昙光者。一曰随州神慥神。一曰金州法持者。一曰资州智侁者。一曰舒州法照者。一曰越州义方者。一曰枝江道俊者。一曰常州玄赜者。一曰越州僧达者。一曰白松山刘主簿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神秀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有九人。一曰五台山巨方者。一曰河中智封者。一曰兖州降魔藏禅师者。一曰寿州道树者。一曰淮南全植者。一曰荆州辞朗者。一曰嵩山普寂者。一曰大佛香育者。一曰西京义福者。一曰忽雷澄禅师者。一曰东京日禅师者。一曰太原遍净者。一曰南岳元观者。一曰汝南杜禅师者。一曰嵩山敬禅师者。一曰京兆小福禅师者。一曰晋州霍山观禅师者。一曰润洲崇圭者。一曰安陆怀空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嵩岳慧安国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洛京福先仁俭者。一曰嵩岳破窖堕者。一曰嵩岳元圭者。一曰常山坦然者。一曰邺都圆寂者。一曰西京道亮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蒙山道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洪州崇寂者。一曰江西环禅师者。一曰抚州神正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随州神慥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正寿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资州智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资州处寂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玄赜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义兴神斐者。一曰湖州畅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降魔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西京寂满者。一曰西京定庄者。一曰南岳慧隐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荆州辞朗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紫金玄宗者。一曰大梅车禅师者。一曰抟界慎徽者。
  三十二十之三世。曰嵩山普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人。一曰终南山惟政者。一曰广福慧空者。一曰越州禅师者。一曰襄州夹石思禅师者。一曰明瓒者。一曰敬爱真禅师者。一曰兖州守贤者。一曰定州石藏者。一曰南岳澄心者。一曰南岳日照者。一曰洛京干禅师者。一曰苏州真亮者。一曰瓦官璇禅师者。一曰弋阳法融者。一曰广陵演禅师者。一曰陕州慧空者。一曰洛京真亮者。一曰泽州亘月者。一曰毫州昙真者。一曰都梁山崇演者。一曰京兆澄禅师者。一曰嵩阳寺一行者。一曰京兆融禅师者。一曰曹州定陶丁居十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西京义福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一曰大雄猛禅师者。一曰西京大震动禅师者。一曰神斐禅师者。一曰西京大悲光禅师者。一曰西京大隐者。一曰定境者。一曰道播者。一曰玄证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南岳元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神照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小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京兆蓝田深寂者。一曰太白云禅师者。一曰东白山法超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霍山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岘山幽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西京道亮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扬州大总管李孝逸者。一曰工部尚书张锡者。一曰国子祭酒崔融者。一曰秘书监贺知章者。一曰睦州刺史康诜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资州处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益州无相者。一曰益州马禅师者。一曰超禅师者。一曰梓州晓了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义兴斐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西京智游者。一曰东都深智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兴善惟政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衡州定心禅师者。一曰志真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敬爱寺志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嵩山照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塼界慎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武诫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无相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益州无住者。一曰荆州融禅师者。一曰汉州王头陀者。一曰益州神会者。
宗证略传(并序)
  序曰。涅槃曰。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祖为其疗治。又曰。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吾道之有祖宗尚矣。但支竺相远传之者不真。致令圣人之德不甚明效。加之暴君嫉善毁弃大教。而佛子不善属书。妄谓其祖绝于二十四世。乃生后世者之疑。圣德益屈。余尝慨之。适因治书。乃得众贤所道祖宗之事凡十家。故并其人。列为宗证传云尔。
  月支国沙门竺大力者。盖第二十三祖鹤勒那之弟子也。性素聪晤。能通大小乘学。其国号为三藏。以汉献帝之世至乎雒邑。尝与沙门康孟详。译正二本起经。一日所馆有白光一道忽发于前。大力敛容曰。此光乃我师鹤勒那入灭之相也。众异之遂以闻帝。帝即命志之。其时已丑岁也。寻游江南。适值孙权称王于建康方向佛法。乃置寺礼沙门康僧会于其国。僧会初见大力。甚不德之。寻用问答。遂相推重。因曰。仁者何师乃能如是。大力曰。我师鹤勒那。故得此妙悟。乃通他心。僧会曰。鹤勒之徒如师利智凡几何人。复有过之者乎。大力曰。似我之俦三千。若其颖达离伦唯一上人耳。号师子比丘。其人密受正法与师继世。方扬化于北天竺国。僧会遂引见于吴主。称道其异。吴主乃问力曰。孤忝此有土。国祚其有几何。力遂说偈答之曰。清宵吃饭。云间斗走。十四年末。必逢猪口。当时权不晓其言。而亦甚礼之。大力留吴久之。及权死其子亮即位。益相见问。而言皆有效验。大力寻至孙休之世庚辰岁复还西域。
  中印度沙门昙摩迦罗者。以魏黄初壬寅之三年。至乎许昌。初视僧威仪不整颇叹之。谓其不识法律。当时许昌有僧曰光璨者。贤于其众能善遇之。乃礼而问迦罗曰。师于西国所见何者胜师。乃以何法住持。幸以见教。迦罗曰。西土凡有二大胜僧。一曰摩拏罗。二曰鹤勒那。我皆礼遇。二大士者皆传正法以法住持。预其众者寡不庄整。然二大士俱得圣道。而异德皆不可测。摩拏罗者。始于那提国以神通力一鼓其腹。乃能威伏百万恶象。及其出家。教化于西印度。于其国辨塔指泉。皆有验效(事具其本传)鹤勒那乃其继世之弟子也。大兴佛事于中天竺国。及其寂灭四众焚之。将分去其舍利。鹤勒那复能示现。说偈诫之。不容其分(偈亦具其本传)光璨曰。其灭度久耶近乎。迦罗曰。十二年矣。光璨曰。西国岁历颇与此同乎。迦罗曰。号谓虽异。而气候不别也。遂说五天竺之历数云云。迦叶寻亦西还。光璨即传其事。后之为僧传者。得以书之。
  中天竺国沙门支强梁楼者。实得果不测之人也。方前魏陈留王曹奂之世至洛。初馆于白马寺。盖景元二年之辛巳也。是时魏室方危。奂辈忧之。闻支强异僧。数从问其国之盛衰。支强遂为奂说偈曰。二公赖虚位。猕猴正当路。五人抱一鸡。鸡鸣猴不措。及奂去支强复说偈曰。二人好好去。两两岁平安。女子生河内。朱轮上进坛。当时虽不晓其说。而后皆验之。寻会昙谛康僧铠昙松白。延诸沙门翻译众经。一曰。支强谓诸僧曰。我在西时。尝往罽宾国至葱涂源。入其象白山。行之极远。俄见一茅茨。居僧甚老。有弟子事之。我乃就而礼之。因问之曰。仁者居此几久。名字谓谁其僧曰。我号达磨达者也。本北天竺之人。初从波梨迦比丘受学。晚遇师子尊者。为之出世之师。自弥罗崛王起难横害师子。而我遂隐此。久已谢绝人世。岂意复得与汝相遇。然我其闻其名。及是益更敬之。复问师子尊者。诚知其无辜被害。然其所传之法为何宗乘。方欲访其端由。而未尝得之。今幸遇仁者。可得而闻乎。达磨达曰。昔如来用教乘而普传众圣。独以最上乘心印微妙正法付嘱摩诃迦叶。迭传至我师子尊者。然师子知其自不免难。方其存时预以付我同学号婆舍斯多者。复授衣为信。斯多当时遵师之命。即往化于南天竺。支强然之。曰我亦尝会是师(婆舍斯多也)于南印度。因以祖事与诸沙门译之。夫自七佛至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乃此支强梁楼之所译也。中天竺国沙门婆罗芬多者。亦神异不测人也。或谓其前身为龙。以听经故得今所生。齐王嘉平二年庚午至洛。洛僧多从其重受大戒。及晋武大始乙酉之元年。会其弟子曰。摩迦陀复来。芬多因问曰。汝在西时颇游北天竺耶。或谓师子尊者无辜为其国王所戮是乎。今复有传法者与其相继耶。摩迦陀曰然。师子诛死今已二十三白。有沙门号婆舍斯多者。本罽宾国人。先难得其付法授衣。即日去之。方于中天竺大隆佛事。其国王迦胜甚器重之。虽外道强辩者。皆亦屈伏。与王辩其苑中业泉。国人异之。复号为婆罗多那(事见其本传)芬多谓其弟子曰。我亦知之。适验汝说。诚有所合。当时好事者。即书于白马寺。后有沙门号贤朗法师者。得于其寺乃传于世(以芬多到中国在齐王之世。则当列支强之前。为其始显于晋太始中故次之也)
  佛驮跋陀罗。天竺人也。此云觉贤。本姓释迦氏。甘露饭王之后。少时出家。本国度为沙弥。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极聪明隶。业习诵凡一日敌众人一月所为。尤以禅业自任。尝与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国。达多始未测其人。一日达多禅坐于密室。忽睹跋陀在前。惊而问曰。何来。跋陀曰。暂往兜率致敬弥勒。即隐不见达多异之。他日以是问之。乃知其已得不还果。会秦僧智严同在罽宾。严因恳请跋陀偕来诸夏。传授禅法。其师佛大先。时亦在罽宾。因谓智严曰。弘持禅法跋陀其人也。遂与智严东来。初至长安与罗什相遇甚善。尝谓什公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特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跋陀议论多高简。颇为什之徒所忌。其后因自言。玄见五舶自其国来。其弟子复言。自得阿那含果。跋陀不即验问。以此致谤。秦僧以跋陀为诳。众遂摈之不容同处。跋陀即日与其弟子慧观等出关南适庐山。而慧远法师素闻其名。见跋陀至待之甚善。因致书秦王。为其解摈。遂请跋陀出其禅经同译。译成远为之序。因问跋陀曰。天竺传法诸祖凡有几何。跋陀曰。西土传法祖师。自大迦叶直下相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灭度。号不如密多者。所出其继世弟子曰般若多罗者。方在南天竺盛行教化。吾尝遇之(般若尚在达磨多罗未继世作祖故未称之。宝林传所称跋陀说其祖事与此并同)会其西之江陵。远公未及以之为书。跋陀后会刘太尉裕罢镇荆州。相将同还都下。住道场寺。卒于本寺。当元嘉六年春秋七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