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

  “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禅及思惟业,
   善修于梵行,而来至我所。
   劝施发欢心,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皆来至我所。
   或发平等心,承事于诸佛,
   饭食与圣众,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颁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众物,供养于神寺,
   自称南无佛,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必至无为处。’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渊。’
  “过千岁之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诸法师承事,名华、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生此念:“今如来甚奇!甚特!过去取般涅槃者,亦复知彼姓名、种族、持戒、翼从,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身寿有长短,皆悉知之。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处,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以天耳彻闻众多比丘各兴此论,便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等论?欲说何法?”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论正法之要。诸人各兴此论议:‘如来甚奇!甚特!乃能知过去诸佛世尊名字姓号,智慧多少,靡不贯博,甚可奇雅!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界,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欲得闻过去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号、寿命长短耶?”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惟愿世尊敷演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尔时,众多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复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彼三十一劫内有佛,名毗舍罗婆如来出世。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屡孙如来。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复于贤劫中,我出现世,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九十一劫中,有佛毗婆尸。
  三十一劫中,式诘如来出。
  复于彼劫中,毗舍如来现。
  今日贤劫中,四佛复出世,
  拘孙、那、迦叶,如日照世间。
  欲知名字者,其号悉如是。
  “毗婆尸如来者出刹利种,式诘如来亦出刹利种,毗舍罗婆如来亦出刹利种,拘屡孙如求出婆罗门种,拘那含牟尼如来出婆罗门种,迦叶如来出婆罗门种,如我今出刹利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前佛有现者,皆出刹利种,
  拘孙至迦叶,出于婆罗门。
  最尊无能及,我今天人师,
  诸根而淡泊,出于刹利姓。
  “毗婆尸如来姓瞿昙,式诘如来亦出瞿昙,毗舍罗婆亦出瞿昙,迦叶如来出迦叶姓,拘楼孙、拘那含牟尼亦出迦叶姓,同上而无异,我今如来姓瞿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出于瞿昙种,
  后三至迦叶,出于迦叶姓。
  如我今现在,天人所奉敬,
  诸根而淡泊,出于瞿昙姓。
  “比丘当知:毗婆尸如来姓拘邻若,式诘如来亦出拘邻若,毗舍罗婆如来亦出拘邻若,拘屡孙如来出婆罗堕,拘那含牟尼如来亦出婆罗堕,迦叶如来亦出婆罗堕,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出于拘邻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出于拘邻若,
  后三至迦叶,出于婆罗堕。
  如我今现在,天人所奉敬,
  诸根而淡泊,出于拘邻若。
  “毗婆尸如来坐波罗利华树下而成佛道,式诘如来坐分陀利树下而成佛道,毗舍罗婆如来坐波罗树下而成佛道,拘屡孙如来坐尸利沙树下而成佛道,拘那含牟尼如来坐优头跋罗树下而成佛道,迦叶如来坐尼拘留树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来坐吉祥树下而成佛道。”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一成佛道,波罗利树下,
  式坐分陀利,毗舍坐波罗,
  拘孙坐尸利,拘那跋罗下,
  迦叶拘留树,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
  因缘坐诸树,各成其道果。
  “毗婆尸如来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之众,式诘如来弟子之众有十六万,毗舍罗婆如来弟子之众十万,拘屡孙如来弟子之众有八万人,拘那含牟尼如来弟子之众有七万人,迦叶如来弟子之众有六万众,如我今日弟子之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无复诸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百千六万八,毗婆尸弟子。
  百千及六万,式诘弟子众。
  百千比丘众,毗舍婆弟子。
  拘孙八万众,拘那含七万。
  迦叶六万众,皆是阿罗汉。
  我今释迦文,千二百五十,
  皆是真人行,布现于法教;
  遗法余弟子,其数不可计。
  “毗婆尸如来侍者,名曰大导师;式诘如来侍者,名曰善觉;毗舍罗婆如来侍者,名曰胜众;拘屡孙如来侍者,名曰吉祥;拘那含牟尼如来侍者,名曰毗罗先;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我今侍者,名曰阿难。”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大道及善觉,胜众与吉祥,
  毗罗先、导师,阿难第七侍。
  此人供养圣,无有不得时,
  讽诵又受持,不失其义理。
  “毗婆尸如来寿八万四千岁,式诘如来寿七万岁,毗舍罗婆如来寿六万岁,拘屡孙如来寿五万岁,拘那含如来寿四万岁,迦叶如来寿二万岁,如我今日寿极减少,极寿不过百岁。”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初佛八万四,次佛七万岁,
  毗舍婆六万,拘留寿五万,
  二万二万年,是拘那含寿,
  迦叶寿二万,唯我寿百年。
  “如是,诸比丘,如来观知诸佛姓名号字皆悉分明,种类出处靡不贯练,持戒、智慧、禅定、解脱皆悉了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当来者,如来亦知。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
  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未;若师子应如来出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现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师子、柔顺、光,无垢及宝光,
  弥勒之次第,皆当成佛道。
  弥勒记式佛,师子记毗舍,
  柔顺记拘孙,光焰记牟尼,
  无垢记迦叶,皆说曩所缘,
  宝光成三佛,亦当记我号。
  过去诸三佛,及以将来者,
  皆当记七佛,曩所之本末。
  “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耳!”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记佛名号,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是时,师子长者往至舍利弗所,头而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舍利弗言:“惟愿尊者当受我请!”
  是时,舍利弗默然受请。是时,长者见尊者默然受请,便从座起,礼足而退。复至大目揵连、离越、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满愿子、优婆离、须菩提、罗云、均头沙弥,如此上首者请五百人。是时,师子长者即还,办具种种极妙饮食,敷好坐具,又白:“时到!诸真人罗汉靡所不监,今食具已办,惟愿屈顾,临覆下舍!”
  尔时,诸大声闻各著三衣,持钵入城,至长者家。时,长者见诸最尊坐已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诸圣众食已讫,行清净水,人施一白氎,前受咒愿。
  是时,尊者舍利弗与长者说极妙之法,便从座起而去,还诣静室。
  尔时,罗云至世尊所,头而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曰:“汝今为从何来?”
  罗云报云:“师子长者今日来见请。”
  佛告之曰:“云何,罗云,饮食为妙?为不妙?为细耶?为粗耶?”
  罗云报曰:“饮食极妙,又且丰多。今此白氎,从彼得之。”
  佛告罗云:“众僧斯有几人?上座是谁?”
  罗云白佛言:“和尚舍利弗最为上首,及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罗云:“云何,罗云,彼长者获福为多乎?”
  罗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长者得福之报不可称计。施一罗汉其福难限,何况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罗云:“今施五百罗汉之功德,若从众中僧次,请一沙门,请已,供养;计此众中差人之福,及与五百罗汉之福,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所以然者?众中所差,其福难限,获甘露灭尽之处。罗云当知:犹如有人自誓说曰:‘吾要当饮此江河诸水。’彼人为堪任不乎?”
  罗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阎浮地极为广大。此阎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恒伽,二者、新头,三者、私陀,四者、博叉。一一河者,从有五百,然此人终不能饮水使尽,但劳其功,事终不成也。”
  “彼人复作是说:‘我自有方便因缘,可得饮诸水使尽。’云何有因缘得饮诸水?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我当饮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投乎海。’云何,罗云,彼人能得饮诸水乎?”
  罗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饮水使尽。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乎海。由此因缘故,彼人得饮水尽。”
  佛告之曰:“如是,罗云,一切私施犹如彼流,或获福,或不获福。众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罗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从众中出,非众不成。云何为十?所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佛,是谓十人皆由众中,非独自立。罗云,当以此方便,知其众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罗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罗云当知:犹如有人以酥投水凝,不得广普;若以油投水,则遍满其上。是故,罗云,当念供养圣众比丘僧。如是,罗云,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长者闻如来叹说施众之福,不叹说余福。尔时,长者以余时,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世尊言:“适闻如来而叹说施众之福,不叹别请人之福,自今已后常当供养圣众。”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如是,如尊教敕!自今已后,若作福业,尽当供养圣众,不选择人施。”
  尔时,世尊与彼长者说微妙之法,令发欢悦之心。长者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师子长者意欲施立福业。尔时,诸天来告之曰:“此是向须陀洹之人,此是得须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尔时,天人即叹颂曰:
  “如来叹择施,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如良田生苗。”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
  尔时,师子长者复以余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我自忆念请圣众饭之,有天来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须陀洹,此人得须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别。’又说此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