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

  “复次,国王恒以正法,取民财物,后复非法取民财宝。是时,人民各生斯意:‘我等国主本以法取民财宝,今复以非法取民财宝,此必沙门所为。’是谓第九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国土人民普得疫病,皆由宿缘。是时,人民各生斯念:‘我等昔日无复疾病,今各得患,死者盈路,必是沙门咒术所致。’是谓第十非法亲国之难。
  “是谓,比丘,十非法入国之难。是故,比丘,莫复生心亲近国家。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国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存,多诸盗贼。云何为十?于时国王悭贪,以小轻事,便兴瞋恚,不观义理。若王成就初法,则不得久存,国饶盗贼。
  “复次,彼王贪著财物,不肯庶几,是谓国王成就此二法,则不得久存。
  “复次,彼王不受人谏,为人暴虐,无有慈心,是谓第三法,不得久存。
  “复次,彼王枉诸人民,横取系闭,在牢狱中,无有出期,是谓第四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非法相佐,不案正行,是谓五法,不得久存。
  “复次,彼王贪著他色,远离己妻,是谓彼王成就六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好喜嗜酒,不理官事,是谓成就七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好喜歌舞戏乐,不理官事,是谓第八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恒抱长患,无有强健之日,是谓第九之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不信忠孝之臣,翅羽鲜少,无有强佐,是谓国王成就此十法,不得久存。
  “今比丘众亦复如是,若成就十法,不增善本功德,身坏命终,入地狱中。何谓十法?于是,比丘不持禁戒,亦无恭恪之心,是谓比丘成就初法,不得究竟有所至到。
  “复次,比丘不承事佛,不信真言,是谓比丘成就第二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不承事法,漏诸戒律,是谓比丘成就第三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承事圣众,恒自卑意,不信彼受,是谓比丘成就第四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贪著利养,心不放舍,是谓比丘成就第五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不多学问,不勤加诵读玩习,是谓比丘成就六法,不得久存。
  “复次,比丘不与善知识从事,恒与恶知识从事,是谓比丘第七之法,不得久存。
  “复次,比丘恒喜事役,不念坐禅,是谓第八之法,不得久存。
  “复次,比丘复著算数,返道就俗,不习正法,是谓比丘第九之法,不得久存。
  “复次,比丘不乐修梵行,贪著不净,是谓比丘第十之法,不得久存。是谓,比丘,成就此十法者,必堕三恶趣,不生善处。
  “若国王成就十法,便得久住于世。云何为十?于是,国王不著财物,不兴瞋恚,亦复不以小事起怒害心,是谓第一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受群臣谏,不逆其辞,是谓成就第二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常好惠施,与民同欢,是谓第三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以法取物,不以非法,是谓第四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彼王不著他色,恒自守护其妻,是谓成就第五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亦不饮酒,心不荒乱,是谓成就第六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亦不戏笑,降伏外敌,是谓成就第七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案法治化,终无阿曲,是谓成就第八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与群臣和睦,无有竞争,是谓成就第九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无有病患,气力强盛,是谓第十之法,便得久存。若国王成就此十法者,便得久存,无奈之何。
  “比丘众亦复如是,若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便生天上。云何为十?于是,比丘奉持禁戒,戒德具足,不犯正法,是谓比丘成就此初法,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复次,比丘于如来所,有恭敬之心,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顺从法教,一无所犯,是谓比丘成就第三之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恭奉圣众,无有懈惰之心,是谓成就第四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少欲知足,不著利养,是谓比丘成就第五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不自用意,恒随戒法,是谓成就第六之法,生于善处。
  “复次,比丘不著事务,常喜坐禅,是谓成就第七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乐闲静之处,不在人间,是谓成就第八之法,生于善处。
  “复次,比丘不与恶知识从事,常与善知识从事,是谓成就第九之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常修梵行,离于恶法,多闻学义,不失次叙,如是比丘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生善处天上。
  “是谓,比丘,十非法之行入地狱者,当念舍离;十正法之行,当共奉修。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众多比丘时到,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是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我等入城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至外道异学,与共论议。”是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时,诸外道遥见诸沙门来,各各自相谓言:“各各寂寞,勿有高声语言。沙门瞿昙弟子今来此间!然沙门之法,称誉寂寞之人,令知我等正法,不辞有乱。”
  尔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外道问诸比丘:“汝等,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说此妙法,是诸比丘尽解一切诸法而自游戏不乎?我等亦复与诸弟子说此妙法而自游戏。我之所说,与汝有何等异?有何差别?说法、教戒一类无异。”是时,众多比丘闻外道异学所说,亦不称善,复非言恶,即从座起,各退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白世尊。若如来有所说者,我当念奉行。”
  尔时,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还至房中,收摄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住在一面。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尽向如来说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外道异学问此义已,汝等应持此语报之:‘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说此语时有何等义?’设汝持此语往问者,彼人则不能报之,彼外道异学遂增愚惑。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
  “是故,比丘,我不见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释、梵天王能报此语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从吾闻者,此则不论。一论、一义、一演,我虽说此义,由何故而说乎?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彼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苦际,同一义而不二。一论、一义、一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二论、二义、二演,我虽说此义,由何说乎?名与色,彼何等谓名?所谓痛、想、念、更乐、思惟,是谓名也。彼云何名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以此缘本,故名为色也。二论、二义、二演者,由此因缘故,我今说之。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三论、三义、三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义乎?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彼云何名为乐痛?所谓心中乐想,亦不分散,是谓名为乐痛。彼云何名为苦痛?所谓心中愦乱而不定一,思惟若干想,是谓名苦痛。彼云何名为不苦不乐痛?所谓心中无苦无乐想,复非一定,复非乱想,亦不思惟法与非法,恒自寂默,心无有记,是故名为不苦不乐痛,是谓三痛。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我所说三论、三义、三演者,正谓此耳!
  “四论、四义、四演,由何等故复说此义乎?所谓四谛。云何为四?所谓苦、集、尽、道圣谛。彼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彼云何名为集谛?所谓爱本与欲相应者,是谓名为集谛。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彼爱永尽无余,更不复生,是谓名苦尽谛。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正见、正治、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为八品之道也。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平等尽其苦际。是谓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五论、五义、五演,我今所说由何等故说?所谓五根。云何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名为信根?所谓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现于世,是谓名为信根。彼云何名为精进根?所谓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是谓名为精进根。彼云何名为念根?所谓念根者,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是谓名为念根。彼云何名为定根?所谓定根者,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是谓名为三昧根。彼云何名智慧根?所谓知苦、知集、知尽、知道,是谓名智慧之根,此名五根也。比丘于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乎?所谓六重之法也。云何为六?于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闲净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贵,恒与和合,是谓比丘第一重法。复次,口行慈心,终无虚妄,可敬可贵,是谓第二重法。复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贵,是谓第三重法。复次,若得法利之养,钵中遗余,与诸梵行之人等心施与,是谓第四重法可敬可贵。复次,奉持禁戒,无所脱失,贤圣人之所贵,是谓第五重法可敬可贵。复次,正见贤圣得出要,得尽苦际,意不错乱,与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谓第六重之法可敬可贵。尔时,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于苦际。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七论、七义、七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七神识止处。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想,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也。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是谓,比丘,七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尽于苦际。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世间八法是随世回转。云何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谓世间八法随世回转。若比丘于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由何故而说此乎?所谓九众生居处。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是也。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为九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十论、十义、十演,由何等说乎?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若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十论、十义、十演,如是,比丘,从一至十。
  “比丘当知:若外道异学闻此语者,犹不能熟视颜色,况欲报之?其有比丘解此义者,于现法中最尊第一之人。若复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必成二果: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比丘,且舍十岁,若一年之中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终无中退。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众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舍一月,若四部之众七日之中思惟此义,必成二果,终不有疑。”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极为甚深。若所在方面有此法者,当知便遇如来。唯然,世尊,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十法之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修行十想者,便尽有漏,获通作证,渐至涅槃。云何为十?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膨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是谓,比丘,修此十想者,得尽有漏,得至涅槃界。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乐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证。是故,比丘,若在树下静处露坐,当思惟此十想。是故,比丘,当作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