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

  “彼云何名为疑结?所谓有我耶?无我耶?有生耶?无生耶?有我、人、寿命耶?无我、人、寿命耶?有父母耶?无父母耶?有今世、后世耶?无今世、后世耶?有沙门、婆罗门耶?无沙门、婆罗门耶?世有阿罗汉耶?世无阿罗汉耶?有得证者耶?无得证者耶?是谓名为疑结。
  “彼云何名为为戒盗结?所谓戒盗者,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是谓,比丘,有此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三结所系,不能得从此岸至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是谓,比丘,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三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悟。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幢、毗沙、法王,瞿默、神足化,
  斋戒、现在前,长寿、结、三昧。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四谛品第二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四谛之法。云何为四?所谓:初苦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二者、苦集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三者、苦尽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四者、苦出要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彼云何名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多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已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已觉已晓了,
  已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墮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云何为四?第一法者、当亲近善知识,第二者、当闻法,第三者、当知法,第四者、当法法相明。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若如来出现于世时,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此众生类多有所著,若说不染著法时,亦复承受,念修行之,心不远离。若如来出现于世时,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谓初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轮转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说法时,亦复承受,心不远离。若如来出现世时,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恒怀骄慢,不去心首;若使说法,亦复承受,心不远离。然复,阿难,此众生类,恒怀骄慢,不去须臾;设复说法时,亦复承受。是谓第三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无明所覆;设复说有明法时,亦复承受而不忘失。若复,阿难,说此有明、无明法时,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是谓,阿难,若如来出现世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若有多萨阿竭现在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故,阿难,当发喜心向如来所。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担,亦当说持担人,亦当说担因缘,亦当说舍担。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担?所谓五盛阴是。云何为五?所谓色、痛、想、行、识阴,是谓名为担。
  “彼云何名为持担人?所谓持担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是谓名为持担人。
  “彼云何名为担因缘?所谓担因缘者,爱著因缘是,与欲共俱,心不远离,是谓名为担因缘。
  “彼云何名为当舍离担?所谓能使彼爱永尽无余,已除、已吐。是谓,比丘,名舍离担。
  “如是,比丘,我今已说担,已说担因缘,已说持担人,已说舍担。然诸如来所应行者,我今已办。若树下、空处、露坐,常念坐禅,莫行放逸。”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
  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
  亦当除爱结,及舍非法行,
  尽当舍离此,更不复受有。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舍离于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
  “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
  “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
  “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诸比丘舍离此四生,当求方便,成四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世间有此四人。云何为四?所谓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或有一人与结相随,然内有结如实知之;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知之。
  “诸贤当知: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此二有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所谓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此人极为妙。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此人于二无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所谓彼第四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此人于无结人中最为第一。诸贤当知:世间有此四人。”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有何因缘,有结相随人,一人下贱,一人最妙?复有何因缘,此二无结人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对曰:“彼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人作是念:‘我当作净想。’彼便思惟作净想,当作净想时,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贪欲、瞋恚、愚痴心而命终。尔时,不求方便,灭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目连当知:犹如有人诣市买得铜器,尘土垢坌,极为不净。彼人不随时摩抆,不随时净洗,然彼铜器倍更生垢,极为不净。此第一人亦复如是,与垢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便作是念:‘我当思惟净想。’已思惟净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则有贪欲、瞋恚、愚痴而命终,不求方便,灭此欲心。
  “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我今可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已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已思惟不净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及者及,便无贪欲、瞋恚、愚痴,亦复无结而命终。犹如有人从市中买得铜器,尘垢所染,彼人随时修治,洗荡使净。此人亦复如是,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彼人便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思惟不净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教令得证,已无欲心、无瞋恚、愚痴而命终。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目连曰:“复以何因缘,使此二人不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而作证。’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痴所缚而命终。犹如有人诣市买铜器,尘垢所染,然不随时洗治,亦不随时修治。此第三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不知,亦不作是学:‘我当求方便,灭此诸结。’而有贪欲、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
  “彼第四人不与结俱,内无结如实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令作证。’彼以无此结而命终。犹如有人诣市,得好铜器极净洁,复加随时修治,磨洗其器,尔时彼器倍复净好。此第四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获者获,不得者得,不作证者而作证。’彼便无结使贪欲、瞋恚、愚痴,身坏命终。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一人为上,一人下贱。”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结?”
  舍利弗曰:“目连当知:恶不善法,起诸邪见,故名为结。或复有人而作是念:‘如来问我义已,然后与诸比丘说法;不问余比丘义,而如来与比丘说法。或复有是时,世尊语余比丘而说法,然不语彼比丘。如来说法,如来不语,我与比丘说法。’或有不善,或有贪欲;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余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时,余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或复有是时,比丘作是念:‘我当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余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复有时,余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食已与檀越说法,不使余比丘食讫与檀越说法。或复有时,余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彼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我食竟与檀越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当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或复有时,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我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余比丘语我言犯戒。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余比丘语我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净比丘告我,不使不清净比丘告我。或复有时,不清净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当在屏处,不在大众之中。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在大众中告语,不在屏处。’比丘复作是念:‘此诸比丘在大众中告我,不在屏处。’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此诸法之本,兴起此行者,名为结使。目连,复知诸有四部之众,犯此行者,皆共闻知。虽言我行阿练若,在闲静之处,正使著五纳衣,恒行乞食,不择贫富,行不卒暴,往来住止,坐起动静,言语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斯诸梵行者,恒来供养我。’彼比丘虽有是念,然四部众亦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未除故,见闻念知。犹如有人,一铜器极为清净,复以不净盛著铜器中,复以余器盖其上,持行诣国界。众人见已,问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观见。’是时,众人素既饥俭,谓呼:‘是好饮食。’寻发器盖,然是不净皆共得见。此比丘亦复如是,虽有阿练若行,随时乞食,著五纳衣,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彼虽生此念,欲使诸梵行者,随时来供养。然复诸梵行人,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法结使未尽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