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阿含部
- 别译杂阿含经
别译杂阿含经
施何获大果 何者是施时
于何福田中 获得于胜报
时婆罗门复以偈答言。
有多教学者 多闻能总持
父母真正净 颜容悉端严
如是等名为 三明婆罗门
若施如斯处 能获大果报
随时施衣食 是名胜福田
时婆罗门复以偈问佛。
瞿昙说何种 名为婆罗门
云何为三明 施何得大果
何者是施时 云何胜福田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明知于三世 见人天恶趣
得尽于生死 并获诸神通
心智得解脱 是谓为三明
施彼得大果 是名胜福田
时天敬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九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夜止娑罗林。尔时有一婆罗门。近林耕殖由晨行田。因到佛所。白佛言。世尊。我近林耕故乐此林。汝今亦乐此娑罗林。将非此中而耕种耶。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汝将欲种殖 而乐此林耶
无侣喜空寂 以此林乐耶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我于斯林中 都无有所作
拔断其根本 一切尽枯摧
于林而无林 已得出于林
我永弃所乐 禅定断染着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汝实名佛陀 于诸世间尊
善能灭诸结 离于诸畜积
世间之最上 尽后有边际
汝倾欲华幢 故号为世尊
婆罗门。说是偈已。欢喜而去。
(九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在娑罗林。时有一婆罗门。去林不远。五百摩纳。从其受学。时彼婆罗门。每念世尊如来何时来游此林。当往咨问。释我疑滞。时婆罗门。遣诸摩纳。诣林采薪。欲以祀火。时诸摩纳。既至林已。见于如来。在树下坐。端正殊特。容貌和奕。如真金楼。晖光赫然。时诸摩纳。睹如来已。寻负薪归。白其师言。和上昔日。每思见佛。今者如来。近在此林。若欲见者。宜知是时。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即诣佛所。问讯起居。在一面坐。即说偈言。
深林极茂盛 其中甚可畏
何故独宴坐 修禅无惧心
又无众音乐 可以娱自身
云何乐闲居 实为未曾有
汝为求大梵 世界自在主
为求于帝释 三十三天尊
何故乐独处 可畏深林中
常修于苦行 将欲何所求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著有所欲者 多怀诸疑惑
于无数境界 各各生染着
一切诸结使 皆因无智起
我断无智根 吐结欲埿干
悉断于志求 亦无诸谄曲
于诸善法中 证知得清净
正得无上道 修禅离欲者
尔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稽首礼 归依牟尼尊
于诸禅自在 解悟无量觉
于天人中尊 具三十二相
端正无与等 犹彼雪山王
于林得解脱 而不着于林
清净解脱者 无生拔毒箭
如来所说法 于诸论中上
言说最第一 人中师子吼
敷演四真谛 广度于一切
自离于大苦 亦度诸群生
咸今得安乐 愿为说此法
我今归命礼 得度于彼岸
离诸怖畏者 善来住此林
今我得值遇 天人大导师
能除灭众生 一切诸苦恼
尔时婆罗门。说是偈已。欢喜而去。
(九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尔时世尊。止于孙陀利河岸。时彼岸侧。有住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欲入此河中浴耶。佛问之曰。入此河浴有何利益。婆罗门言。今此河者古仙度处。若入洗浴能除众恶清净鲜洁。名为大吉。佛闻是已。即说偈言。
非彼孙陀利 得闭及恒河
竭阇婆钵提 入是诸河浴
终不能洗除 已作之恶业
大力钵健提 并与愚下劣
设共于中洗 乃至百千年
终不能除恶 烦恼之垢秽
若人心真净 具戒常布萨
能修净业者 常得具足戒
不杀及不盗 不淫不妄语
能信罪福者 终不嫉于他
法水澡尘垢 宜于是处洗
虽于孙陀利 竭阇等诸河
此皆是世水 饮之及洗浴
不能除垢污 并祛诸恶业
饮浴何用为 实语而调顺
舍嗔不害物 此是真净水
若入净戒河 洗除诸尘劳
虽不除外秽 能祛于内垢
凶崄残害者 婴愚造诸恶
如是等不净 秽污垢恶者
水正洗身垢 不能除此恶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赞言。善哉善哉。诚如所言。夫洗浴者。能除身垢。为恶业者。非洗能除。
(九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孙陀利河岸。尔时世尊。新剃须发宿彼河岸。后夜早起以衣覆头。正身端坐系念在前。时彼河岸有祀火婆罗门。祀火之法。余应施与诸婆罗门。于天欲晓即持祀余。求婆罗门。欲以施之。过值于佛。尔时世尊。闻其行声。即发却覆。[口 磬]咳出声。此婆罗门。既见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罗门。乃是剃发道人。寻欲回还。复作是念。夫剃发者。不必沙门。婆罗门中亦有剃发。我当至彼问其因缘所生种姓。时婆罗门。即至佛所问讯言。汝生何处。为姓何等。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不应问生处 宜问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 卑贱生贤达
亦生善调乘 惭愧为善行
精勤自调顺 度韦陀彼岸
定意收其心 具足修梵行
晨朝应施与 祠祀之遗余
汝今婆罗门 若欲修福者
宜当速施与 如是善丈夫
时婆罗门说偈答言。
我今遇善祀 此处真祀火
我今观察汝 实度韦陀岸
昔来祠祀残 每施与余人
未曾得如汝 胜妙可施处
婆罗门。即以此食。奉上世尊。佛不为受。即说偈言。
先无惠施情 说法而后与
如斯之饮食 不应为受取
常法封如是 故我不应食
所以不受者 为说法偈故
现诸大人等 尽灭于烦恼
应以众饮食 种种供养之
欲求福田者 斯处亦应施
若欲为福者 我即是福田
时婆罗门。重白佛言。今我此食当施与谁。佛言。我不见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无有是处。佛言。宜置于彼无虫水中。时婆罗门。受佛教已。即持置彼无虫水中烟炎俱起[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作声。时婆罗门。见是事已。生大惊怖。身毛为竖。以惊惧故。更采取薪。以用祀火。尔时世尊。即到其所。而说偈言。
汝齐整薪燃 谓为得清净
薄福无智人 乃然于外火
婆罗门应当 弃汝所燃火
宜修内心火 炽然不断绝
增广如是火 斯名为真祀
数数生信施 汝应如是祀
汝今憍慢重 非车所能载
嗔毒犹如烟 亦如油投火
舌能炽恶言 心为火伏藏
不能自调顺 云何名丈夫
若以信为河 戒为津济渡
如是清净水 善人之所赞
若入信戒洗 即汝毗陀咒
能灭众恶相 得度于彼岸
以法用为池 瞿昙真济渡
清洁之净水 善丈夫所贵
诸能洗浴者 毗陀功德人
身体不污湿 得度于彼岸
实语调诸根 隐藏于三业
具修于梵行 忍惭愧最上
信向质直人 斯是法洗浴
是故汝今者 应当如是知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弃事火具即起礼佛。合掌白言。唯愿听我于佛法中出家受具。得为比丘入于佛法修于梵行。佛即听许。令得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尊者。勤修克己专精独一。乐于闲静离于放逸。不乐亲近出家在家。所以者何。此族姓子。剃除须发服于法衣。正信出家。为修无上梵行。现在知见自身证故。时此比丘。修集定慧。得罗汉果。尽诸有漏。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髻发婆罗突逻阇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即说偈言。
外发悉被髻 内有髻发不
世间发所髻 谁有能除者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明智竖立戒 心修于智慧
专精能勤学 年少除髻发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外发悉被髻 内有髻发不
世间发所髻 谁能断除者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眼耳鼻舌身 及与于意法
名色都无余 心意尽灭度
若能如是者 断除于髻发
旃陀、婆私吒 失牛、讲集处
天敬娑罗林 聚薪、二孙陀
一髻发为十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六
(一○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无敬心。不能恭顺于其尊长。不受教诲。无所畏惮。纵情自逸。永失义利。若如是者。众苦缠集。若人孝事尊长。敬养畏慎。随顺不逆。所愿满足。得大义利。若如是者。触事安乐。复作是念。一切世间。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生类中。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胜于我者。我当亲近。依止于彼。供养恭敬。遍观察已。都不见于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胜于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我依止。复作是念。我所觉法。我今应当亲近供养恭敬诚心尊重。何以故。过去诸佛。一切皆悉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斯法。未来现在诸佛。亦复亲近依止斯法。供养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当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尔时梵主天王。遥知世尊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而作是念。观察世间。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一切生类。若有胜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我当依止。然都不见有能胜我者。又复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悉皆亲近依止于法。供养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当随三世佛之所。应作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时梵主天。彼作是念。我当从此处没。往到佛所。时梵主天。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来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实如所念。诚如所念。即说偈言。
过去现在诸如来 未来世中一切佛
是诸正觉能除恼 一切皆依法为师
亲近于法依止住 斯是三世诸佛法
是故欲尊于己者 应先尊重敬彼法
宜当忆念佛所教 尊重供养无上法
尔时梵王。赞叹世尊。深生随喜作礼而去。
(一○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说离苦。时梵主天。遥知如来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于今者。当至佛所。随喜劝善。思惟是已。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诚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乃至得免忧悲苦恼。时梵主天。即说偈言。
唯此道出要 斯处可精勤
欲求远离苦 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 如鹤飞空逝
释迦牟尼尊 逮得于佛道
一切正导师 当以此觉道
显示于众生 常应数数说
咸令一切知 生有之边际
唯愿说一道 愍济诸众生
过去一切佛 从斯道得度
未来及今佛 亦从此道度
云何名为度 能度瀑駚流
究竟于无边 调伏得极净
世间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
为于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 流赴于大海
圣道亦如是 佛为开显现
斯道如彼河 趣于甘露海
昔来未曾闻 转妙法轮音
唯愿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归命 为转妙法轮
时梵主天。顶礼佛足。即没而去。
(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梵主天。于其中夜。光明倍常。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梵主威光。照于时会。赫然大明。即于坐上。而说偈言。
刹利二足尊 种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人天中最胜
佛告梵主言。诚如是言。诚如是言。刹利二足尊。种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天人中最胜。时梵主天。闻佛所说。踊跃欢喜。顶礼佛足。于彼坐没。还于天宫。
(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时彼国中有一阿兰若住处。尔时世尊。与诸大众比丘僧俱在彼止宿。于时世尊。赞斯住处。说阿兰若住处法。时梵主天。知如来游于拘萨罗。与比丘众。止宿阿兰若住处。赞叹阿兰若住处。说阿兰若住处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当诣佛所。赞叹随喜。时梵主天。即于彼没。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说偈言。
处静有敷具 应断于结缚
若不能爱乐 还应住僧中
恒应正忆念 调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 应至空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