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阿含部
- 佛说长阿含经
佛说长阿含经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虚。’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是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者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彼彼问时,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别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暗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有,今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虚。”此第二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
“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虚。’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哺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是为二见。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我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是第一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犹如巧捕鱼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内,无逃避处,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