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

  “此言众中说,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因何而有受?
  如是思惟已,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辩才,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则成等正觉。
  如鸟游虚空,东西随风游,
  菩萨断众结,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
  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宫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惟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请,殷勤恳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惟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请,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华、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自恣而游行,
  彼佛亦如是,游行无罣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往诣槃头城,
  为骞荼、提舍,转四谛法轮。
  时骞荼、提舍,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智慧转法轮。
  观察平等法,息心无垢秽,
  已离生死厄,智慧转法轮。
  灭苦离诸恶,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脱,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已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
  “尔时,槃头城内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舍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内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已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荼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土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如鹤舍空池。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随意所之,
  大众如是,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虚空,结跏趺坐,讲说戒经:忍辱为第一,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时,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微妙独尊,
   止观具足,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在世成道,
   以四真谛,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灭苦之谛,
   贤圣八道,到安隐处。
   毗婆尸佛,出现于世,
   在大众中,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阇崛山,时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没,现于彼天。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毗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具说彼佛因缘本末。‘又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吒诸天,亦复如是。”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
  我以神足,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降伏二魔,
  无热、无见,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释师远闻,
  相好具足,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水所不著,
  世尊无染,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净无尘翳,
  明若秋月,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众生行净,
  必净故来,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为佛弟子,
  舍离染取,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毗婆尸子,
  净心善来,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无垢无为,
  以净心来,诣离有尊。
  毗舍婆子,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舍离诸欲,
  净心诣我,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无垢无为,
  净心诣我,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如彼天念。
  不乱大仙,神足第一,
  以坚固心,为佛弟子。
  净心而来,为佛弟子,
  礼敬如来,具启人尊。
  所生成道,名、姓、种族,
  知见深法,成无上道。
  比丘静处,离于尘垢,
  精勤不懈,断诸有结。
  此是诸佛,本末因缘,
  释迦如来,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第一分游行经第二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祇,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难。”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敕?’若有教诫,汝善忆念,勿有遗漏,如所闻说。如来所言,终不虚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宝车诣耆阇崛山,到所止处,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毕,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阇世稽首佛足,敬问殷勤:‘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