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生经

  以自开其门  反入此国界
  阿兰之大土  如师子林树
  安护而得护  自然无所畏
  其欣踊国王  可以长安隐
  人健论谊。其言流溢。阿脂王闻其迦邻王。以财利故及其名称。发意所趣。则叹颂曰。
  此事大佳  微妙难量
  名德流布  无有众恶
  能堪住法  将无于此
  有所诳诈
  又问曰。其此仙人。天帝之神。皆游迦邻国界。威神广大。彼闻我德。即当得胜。其迦邻王。便当破坏而自降伏。时阿脂王。心自念曰。彼诸仙人。终不妄语。诸仙人曰。吾当得胜。功德无量所说如此。诸臣报曰。唯然大王。仙人至诚。终不虚言。以偈颂曰。
  诸迦邻得胜  缘是而降伏
  阿脂王失计  仙人说如是
  善哉言质直  所兴无所失
  以何说此言  自然有声音
  天王当知之  言至诚于斯
  所行无放逸  而当得胜法
  又言阿脂王  而当复得胜
  此云何至诚  更为我解说
  大臣答曰。不曾闻乎。失圣仙人刚强难化。手执利剑。像貌可畏。丈夫男子以人民故。承其德本。而降伏之。不言自归。其阿脂王。为大丈夫。方便校计。亦复如是。又其眷属。和顺承教。无有异心。志不离别。所作无上。威德巍巍。假使阿脂王不得胜者。今愿天王。目自睹之。以王勇猛。计策方便。权[捐-口+(口/└)]难及。终不破坏。设不相信。且自目见。以偈颂曰。
  方策尊雄计  知时强精进
  勇猛有权略  察此则知胜
  阿脂名德忍  开化诸瞋恚
  阿脂王堪任  迦邻焉得胜
  时王不用言。兴师起兵。往诣阿脂国。其欣踊兵。大臣辅佐。聪明智慧。勇猛精进。以无上心。和不离别。又阿脂王。身自勇健。其力圣强。应时得胜迦邻王。迦邻王伏。自归谒拜。生捕收摄。寻便放之。于是天帝释以偈颂曰。
  贤圣叹忍辱  开化诸瞋恚
  降伏迦邻王  阿脂王独胜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迦邻王者审裸形子是。阿脂王者则我身是。欣踊大臣则舍利弗是。帝释者阿难是。尔时相随。以为伴党。义理相化。上下相承。今亦如是。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腹使经第二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其国米谷踊贵。人民饥饿。佛诸比丘。各欲散去流游诸国以为岁节。贤者阿难。博闻多智。于法无厌。辩才无碍。佛所说经。为无数人。护受经典。精进难及。心自念言。假使世尊。诣于余国。而造岁节。处于他域。无央数人。失其德本。坐具无所乏少。假使如来。止此舍卫。而为岁节。多所安隐。为成德本。于时世尊。愍伤群黎。欲救护之。入舍卫城。波斯匿王。傍臣人民。往诣国王。阿难自往。说此本末。王波斯匿闻阿难言。请佛三月及比丘众。若干种馔。饮食具足。病瘦给药。一切所安。随其所乐。如是三月。无所乏少。佛比丘众。舍卫岁节。时诸比丘。心自念言。贤者阿难。功德难及。得未曾有。行权知时。晓了谊理。劝化国王波斯匿。供养世尊及比丘众。岁节三月皆令安隐。令比丘众九十日中无有忧虑。一切施安所供无乏。令比丘众各自安隐。不复游驰至于他国。时佛彻听闻诸比丘共议此事。寻即往到比丘众所。汝等向者何所讲论。诸比丘众。具足本末。启白如来。佛告比丘。贤者阿难。非但今世行权知时。前世亦然。行权方便。乃去往古久远世时。波罗奈国。时有王名梵达。王有大德。名称远闻。时国饥馑。米谷踊贵。人民饥饿。乞者众多。无以可供。王喜施与。四面来乞。集如浮云。十方皆至。随力所任而供给之。布施如是无有休息。谷米遂贵。天转旱酷。不复降雨。所种不收。人民饥困。乞者日滋。诣王宫门。仓廪虚竭。时诸臣吏。各共议言。今此国王。敢来乞者。寻即施与。不能逆人。天旱不雨。乞者遂甚。米谷踊贵。仓库虚尽。将欲坏国。时诸大臣。欲救护国。往诣王所。具足为王启说此议。王所施与。今可省息。于法可依。须后丰有。尔乃复施。王告之曰。吾所施与。不能懈止。寡人有令。志愿布施。焉违本心。又来乞者。何忍逆之。其不来者。乃无所施。时诸群臣。各共谊言。吾等于宜当共作计。令诸穷士不得来乞。尔乃断耳。于时王施未曾懈废。心自愿言。令诸仓谷。莫使消减。时诸法明吏。告敕四远。不得令往从王乞丐。敢有乞者。皆受诛罚。弃命都市。四远乞者。来诣其国。闻此急教。不敢行乞。不得见王。愁忧懊恼。问诸大臣。审有是命。又问父母。实有急教。不得乞乎。答曰有之。不得行乞。乞者又问。假令远方有诸使吏。东西南北。皆足廪价谷粮饮食。今此臣吏。独欲饮食。故出恶教。敕诸四远。诸贫穷乞士。不得诣门从王乞丐。假使乞者罪皆应死。唯远方使。得见仓库。展转传语。众人皆知诸臣所建非王所为。有一梵志。饥穷经日。欲行乞丐。以救其命。遍行求索。给足妻子。假使谷贱。乞丐易得。所获无量。设谷饥贵。乞丐难获。驰走乞丐。无所不至。才得活命。心怀忧悴。不可复言。其妇于时谓梵志言。汝遭勤苦。乞丐遇患。无所不至。而不能得。何不诣王从其乞丐。本闻国王。敢有乞者。不逆人意。梵志答妇。汝不闻耶。国王有令。不得令人诣王乞丐。唯远方使。乃得进见。给其廪价。余人乞者。皆当见斩。梵志答妇。我身今日。欲得求安。反见危害。既依仰他。复见毁辱。其妇答曰。如诸臣吏。告敕四远。唯远使得前。不听余人。卿自应言。从远使来。欲见大王。食乃得度。于时梵志。即受妇言。执杖奉使。着奉使冠。诣王宫门。门吏曰。子所从来。答曰。从远使来。门吏白王。启其本末。即时现之。子所从来。今十六国。谷米饥贵。各自守界。何从自到。从何国来。吏具问是已。梵志答曰。闻服王德故被使来。吏又问曰。于是国界。见彼国耶。聚落墟聚。足可达知。假使为己。唯愿天王。独为已者。所求易得。欲见大王。故来求见。门吏问之。其对如是。王曰现之。梵志即入。王问之曰。为谁使来。梵志对曰。求不恐惧。唯见听许。乃敢启王说所使来。王告之曰。便具自说原除恐惧。王又问言。与谁为使。梵志启曰。大王欲知之。我腹使来。于时梵志。即说颂曰。
  众人求财利  或遇诸怨贼
  我为腹使来  国主唯愿恕
  谁为最尊势  谁其第一先
  我实为腹使  大王勿罪责
  诸佛及缘觉  声闻圣弟子
  舍置寂然处  入城落聚乞
  穷厄无所依  生身遭苦患
  今我为腹使  唯人尊见恕
  于时王愍伤之。则以偈报梵志曰。
  梵志当施卿  赤牸牛千头
  乃与犊子俱  焉得不惠使
  吾为诸使者  给与所饥乏
  为使者作使  加施无恐惧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梵志者阿难是也。梵达王者波斯匿王是。尔时阿难。开化令悦。戴仰无量。于是阿难。今世在国。复化波斯匿王。谷米饥馑。供养世尊及比丘众。三月之中无所乏少。是故比丘。当学善言柔和之辞。当作巧辞方便之语。是诸佛教。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弟子过命经第二十九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异比丘有弟子。志性温雅。功德殊异。意行仁贤。至诚安隐。身常侍从宿卫和尚。恭顺良谨。精进难及。顺从法教。不违师命。于时短命。宿世所钟。其寿薄少。幼小亡没。即生天上。在忉利宫。适生天上。则观天上不久坚固。但睹大火。吾本所志。不得如意。不至究竟。与善师友不能相守。今舍善师反随恶友。于是违远至尊和尚。及阿夷梨。众诸等类。修梵行者。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有佛世尊。普一切智。其慧遍见。号曰如来至真等正觉。今悉违远大圣世尊。和尚师友及诸同学。无央数劫百千之数。难值难见。兴于世间。不可得遇。讲说经典。深妙优奥难限。未曾所念。口不发言。而为安隐。皆开化之。分别智慧。说诸缘起。各各解了。我从有因。无央数劫。所未闻见。悉为解决。吾本遭遇和尚可值此经典法律。弃家为道。得作沙门。不至超异。如是等类。所当兴立。不得究竟。今反当为放逸行乎。今吾宁可先诣世尊咨受经义。则自晓责。感伤己身。即以其夜。威神光光。明彻远照。往诣世尊。稽首足下。却住一面。佛见其心真正乐道。纯淑在法。为说四谛苦集尽道。即见四谛。于是世尊。如其本根。而为分别。得至果证。欢喜踊跃。受其严戒。稽首佛足。右三绕已。忽然不现。于时和尚。心念弟子功德性行。愁忧感结。泣涕雨泪。不能自解。等类谏喻。不能究思。于时比丘。往启世尊。世尊告曰。呼比丘来问之。比丘何为忧恼。不能自解。比丘白曰。弟子终没。佛言。何故愁忧不能自解。比丘白曰。唯然世尊。我彼弟子。甚大良谨。仁贤温雅。名德难量。未有究竟。而中夭没。以故忧悒。不能自宽。佛告比丘。勿复愁忧。所以者何。卿之弟子。已至究竟。得生天上。今日夜半。至于佛所。威神巍巍。光明远照。稽首足下。却住一面。吾为天子。讲说经法。具足广普分别圣谛。于是天子。即于座上。成至圣法。佛为比丘。说此本末。即时欢喜。除其愁忧。不复涕泣。
  于时世尊。教彼比丘。除忧恼患。时诸比丘。各心念言。得未曾有。大圣世尊。以无上药。疗此比丘忧恼之患。于彼弟子。疾病命过。愁忧懊恼。无能解者。见佛世尊。众患皆除。真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于亿千劫。歌颂佛德。不可穷尽。佛时遥闻诸比丘众共议此事。佛即往诣告诸比丘。向者共会为何所论。比丘白佛。唯然世尊。向者共会叹佛功德。圣尊无量。度诸未度。济诸未脱。灭诸未灭。疗治一切淫怒痴患。为无上医。常以法药。疗诸心病。向者蠲除比丘忧患。以是踊跃不能自胜。佛告诸比丘。如汝所云。今此比丘。见弟子终。愁忧感结。不能自解。独佛世尊。前世宿命。亦复如是。乃去往古久远世时。有异闲居。一象生子。堕地未久。其母终亡。去彼不远。仙人所处。有上威神功德具足。志怀大哀。遥见象子。其母命终。才能举足。东西游佯。不能自活。即时扶将。诣所止顿。饮之以水。采果饲之。彼时象子。仁和贤善。功德殊妙。乐于义理。冀得安隐。无有忧患。除诸众恼。于时仙人。卧起同处。身形转长。衣毛鲜泽。则以水浆。供养仙人。其好果蓏。然后自食。往反殷勤。奉侍不懈。彼时仙人。愍哀象子。观其德行。爱之如子。视之无厌。敬之无极。
  时天帝释则时发念。今此仙人志在象子。猗念无厌。今我宁可别令愁戚。时天帝释。示现试之。化使象子忽然死地而血流离。仙人见之。象子死亡。忧愁叵言。涕泣横流。不能自解。余仙人闻。来谏晓之不能除忧。不复食饮。时天帝释。自以其身。住在虚空。即为仙人。而说偈曰。
  仁者以弃家  至此无眷属
  诸仙人之法  忧死非善哉
  假使悲涕泣  能令死者生
  皆当聚悯泣  假啼哭不活
  已习共顿止  而与象子俱
  则有愍恩情  不得不愁忧
  死人哭于死  其有啼哭者
  明智不怀忧  仙人慧何啼
  时天帝释。令其仙人怀忧恼已。即令象子使活如故。于时仙人见象子活。寻大踊跃。不能自胜不复愁忧。时天帝释。即寻为仙人。而说颂曰。
  以拔卿忧恼  心所怀愁戚
  于今仁无患  而除子忧戚
  令人离愁恼  及一切亲属
  如卿今日欢  见象子起放
  时天帝释以偈颂曰。
  吾愍伤卿故  欲除诸忧戚
  故兴此因缘  增益于尘劳
  明者晓了斯  恩爱生苦患
  则察其内外  无得兴变化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仙人者则今此和尚是。时象子者死弟子是也。天帝释者则我身也。尔时相遇。今亦如此。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生经卷第四
佛说水牛经第三十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诸比丘。乃昔去世有异旷野闲居。彼时有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彼见水牛之王与眷属俱。心生忿怒。兴于嫉妒。便即扬尘瓦石。以坌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过至未久。更有一部水牛之王。寻从后而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扬尘瓦石打掷。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报。效之忍辱。其心和悦。安详雅步。受其毁辱。不以为恨。是等眷属过去未久。又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是水牛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忍辱和柔。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见诸水牛。虽被毁辱。忍而不瞋。问水牛王。卿等何故。睹此猕猴。猥见骂詈。扬尘瓦石。而反忍辱。默声不应。此义何趣。有何等意。又复以偈。而问之曰。
  卿等何以故  忍放逸猕猴
  过度于凶恶  等观诸苦乐
  后来亦仁和  坐起而安详
  皆能受忍辱  彼等寻过去
  诸角默挝杖  建立众堕落
  又示恐惧义  默无加报者
  水牛报曰。以说偈言。
  以轻毁辱我  必当加他人
  彼当加报之  尔乃得抵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