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论曰。且六欲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岁人。生己身形。速得圆满。色界天众。于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然不由学。自解典言。欲生乐生云何差别。颂曰。
欲生三人天 乐生三九处
论曰。欲生三者。有诸有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彼于如是现欲境中。自在而转。谓今人趣。及下四天。有诸有情。乐受自化诸妙欲境。彼于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谓唯第五乐变化天。有诸有情。乐受他化诸妙欲境。彼于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谓第六他化自在天。此欲生三。依何建立。依受如生现前欲境故。依受如乐自化欲境故。依受如乐他化欲境故。又依所受下中上境故。又依受用有罪有劳现前欲境故。依乐受用无罪有劳。自化欲境故。依乐受用无罪无劳他化欲境故依如是等。故有差别。乐生三者。三静虑中。于九处生。受三种乐。以彼所受。有乐异熟。无苦异熟。故名乐生。此乐生三。依何建立。依多安住。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乐故。或依三种灾所及故。或依寻喜乐增上故。或依身想异无异故。依如是等。故有差别。大梵既有喜乐现行。名乐生天。亦无有失。所说诸天二十二处。上下相去。其量云何。颂曰。
如彼去下量 去上数亦然
论曰。一一中间踰缮那量。非易可数。但可总举。彼去下量。去上例然。随从何天。去下海量。彼上所至。与去下同。谓妙高山。从第四层级。去下大海。四万踰缮那。上去三十三天。亦如去下海量。如三十三天去下大海。上去夜摩天。其量亦尔。如是乃至。如善见天去下大海。从彼上去色究竟天。其量亦尔。如是悬远。多踰缮那。如明眼人暂见色顷。世尊能以意势神通。运身往来。自在无碍。故佛神力。不可思议。于下处生。升见上不。颂曰。
离通力依他 下无升见上
论曰。如四大王天众升见三十三天。非三十三天升见夜摩天等。然彼若得定所发通。一切皆能升见于上。或依他力。升见上天。谓得神通及上天众引接。往彼随其所应。或上天来下亦能见。若上界地来向下时。非下化身。下眼不见。非其境界故。如不觉彼触故。上界地来向下时。必化下身。为令下见。有余部说。如欲界中。若往若来。下眼见上。如是色界诸地往来。设离下化身。下眼亦见上。彼说非理。以色界中诸地相望因果断故。要离下地染。方得上生故。下地眼根。不见上色。是卑下业。所感果故。虽欲见上而无见能。依地居天。已说处量。夜摩天等处量云何。有说。四天如迷卢顶。有说。此四上倍倍增。有余师言。初静虑地宫殿依处。等一四洲。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界。有余师言。下三静虑。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静虑量无边际。齐何量说小中大千。颂曰。
四大洲日月 苏迷卢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说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
论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一大千。此中小千。唯举至梵世故。少光等非小千界摄。积小千等为中大千。故中大千亦不摄彼。又言小者。是卑下义。以除上故。如截角牛。积小成余。亦非摄彼。此三千界。同坏同成。其中有情。坏成亦等。如外器量别。身量亦别耶。亦别。云何。颂曰。
赡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东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卢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缮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无云减三
论曰。赡部洲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东胜身人。身长八肘。西牛货人。长十六肘。北俱卢人。三十二肘。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卢舍。四分之一。如是后后一一分增。至第六天。身一俱卢舍半。色天身量。初梵众天。半踰缮那。梵辅全一。大梵一半。少光二全。此上余天。皆增倍倍。唯无云减三踰缮那。谓无量光天。倍增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增满万六千。身量既殊。寿量别不。亦别。云何。颂曰。
北洲定千年 西东半半减
此洲寿不定 后十初叵量
人间五十年 下天一昼夜
乘斯寿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无昼夜殊 劫数等身量
无色初二万 后后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为劫
论曰。北俱卢人。定寿千岁。彼于人趣。福力最强。钝根薄尘。多诸快乐。无摄受过。死必上生。少受士用果。离诸违诤浊。以彼有情所受种种衣服严具皆从树生。诸妙花香。处处皆有。宫殿台阁。池路桥船。婇女园林。自然华丽。其地平坦。无有丘坑荆棘瓦砾毒刺碱卤。亦无毒虫诸恶禽兽。一切资具非工所成。昼夜虽恒受用无罪。诸善业果而不耽着。西牛货人寿五百岁。东胜身人寿二百五十岁。南赡部人寿无定限。劫后增减或少或多。少极十年多极八万。于劫初位。人寿叵量。非百千等所能计故。已说人间寿量长短。要先建立天上昼夜。方可算计天寿短长。天上云何建立昼夜。人五十岁。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昼一夜。乘斯昼夜。三十为月。十二月为岁。彼寿五百年。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百岁。为第二天一昼一夜。乘斯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千岁。夜摩等四。随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乘斯昼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万六千岁。持双以上。日月并无昼夜。光明依何而有。依华开合鸟鸣不鸣。寤寐不同。立有昼夜。外光明事。依内身成。已说欲天寿量长短。色天无有昼夜差别。但以劫数。知寿短长。彼劫寿短长。与身量数等。谓若身量半踰缮那。寿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缮那。寿量一劫。乃至身量长万六千。寿量亦同。万六千劫。已说色界天寿短长。无色四天。从下如次。寿量二四六八万劫。上所说劫。为定依何。为坏为成。为中为大。少光以上。大全为劫。自下诸天。大半为劫。即由此故。说大梵王过梵辅天寿一劫半。空成住坏。各二十中。总八十中。为一大劫。取成住坏总六十中。为大梵王一劫半寿。故以大半四十中劫。为下三天所寿劫量。已说善趣寿量短长。恶趣云何。颂曰。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寿为一昼夜 寿量亦同彼
极热半中劫 无间中劫全
傍生极一中 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寿量 如一婆诃麻
百年除一尽 后后倍二十
论曰。恶趣亦无如人昼夜。然其寿量。比况可知。四大王等。六欲天寿。如其次第。为等活等六奈落迦一昼一夜寿量。如次亦同彼天。谓四大王寿量五百。于等活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寿五百。乃至他化。寿万六千。于炎热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如斯。万六千岁。极热地狱。寿半中劫。无间地狱。寿一中劫。傍生寿量。多无定限。若寿极长。亦一中劫。谓难陀等。诸大龙王。故世尊言。大龙有八。皆住一劫能持大地。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寿五百年。寒那落迦。云何寿量。世尊寄喻。显彼寿言。如此人间佉黎二十。成摩揭陀国一麻婆诃量。有置巨胜平满其中。设复有能百年除一。如是巨胜。易有尽期。生頞部陀。寿量难尽。此二十倍。为第二寿。如是后后二十倍增。是谓八寒地狱寿量。此诸寿量。有中夭耶。颂曰。
诸处有中夭 除北俱卢洲
论曰。诸处寿量。皆有中夭。唯北俱卢。定寿千岁。此约处说。非别有情。有别有情。不中夭故。谓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决定尽彼天中寿量。若最后有。佛记佛使。随信法行。菩萨轮王母。怀彼二胎时。此等有情。事未究竟。终不中夭。非谓必尽随所生处寿量短长。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二
辩缘起品第三之十二
如是已就踰缮那等。辩器世间身量差别。就年等辩寿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说应说。建立此等。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辩三极少量。颂曰。
极微字刹那 色名时极少
论曰。以胜觉慧。分析诸色。至一极微。故一极微。为色极少。不可析故。如是分析诸名及时。至一字刹那。为名时极少。一字名者。如说掉名。何等名为一刹那量。经主率意。作是释言。谓众缘合时。法得自体顷。如是所释。理不极成。应审法生前。体为有非有。对法者说。众缘合时。诸法得生。非得自体。未生诸法。已有体故。法体已有。何用复生。众缘合时。体虽已有。而能令彼至牵果位起胜作用。故说为生。至现已生。正能牵果。牵果用息。说为过去。未来何故。无牵果能。此责不然。即如有责未来何不名现在故。诸牵果用。我说现在。是故不应作如是责。何缘固执如是义宗。若异此宗。凡有所立。现与无量理教相违辩。三世中当。广思择去。来实有体。其理既成。彼说刹那量。定不应理。又待别举余量显故。谓众缘合。法得自体。仍未决了。此经几时。又法刹那非世现见。故问何量名一刹那。应答刹那其量如是。法得体顷。彼谓刹那。宁举刹那。显刹那量。故彼所释。其理不成。毗婆沙师。依胜义说。法刹那量。可以喻彰。然佛世尊。曾不说者。以不见有能解者故。然有为欲开晓学徒。依比量门。方便显示。谓如壮士一弹指时。经细刹那六十五等。如是已辩三极少量。前二量殊。今次应辩踰缮那等。其量云何。颂曰。
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踰缮那
论曰。一极微量。亦可喻显。唯佛乃知。故亦不说。然为安立阿练若处。故毗奈耶。但作是说。七极微集。名一微等。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积七兔毛尘。为羊毛尘量。积羊毛尘七。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世所极成。是故于颂中不别分别。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谓寻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毗奈耶说。此是从村至阿练若。中间道量。说八俱卢舍。为一踰缮那。已说极微渐次积集成微乃至一踰缮那。然许极微略有二种。一实二假。其相云何。实谓极成色等自相。于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谓聚色中。以慧渐析。至最极位。然后于中辩色声等极微差别。此析所至。名假极微。令慧寻思极生喜故。此微即极。故名极微。极谓色中析至究竟。微谓唯是慧眼所行。故极微言。显微极义。以何为证知有极微。以阿笈摩及理为证。阿笈摩者。谓契经说。诸所有色。或细或粗。细者谓极微。更不可析故。余有对色。说名为粗。复有余师。作如是释。不善无记。说名为粗。所余善色。说名为细。如是欲色系。有漏无漏别。此不应理。以劣胜言。已摄如是性等别故。复有别释。眼境为粗耳等余根所取名细。此亦非善。俱通二故。又不定故。谓有细色。如析毛端。极明眼者。犹难得见。或有大声。如雷音等。震动天地。有耳皆闻。是故细言。表极微色。理善成就。若谓经中亦说段食有粗细故。此释非者。亦不相违。此经说色。彼经说食。意各别故。以一极微。可名为色。不可名食。故意有异。理必应尔。以伽他言。
黑白等诸色 皆有细有粗
细者谓最微 粗即余有对
由此诚证。极微定有。又先已说。先说者何。谓毗奈耶作如是说。七极微集。名一微等。如是名教。其理者何。谓如积聚有情身色。至色究竟有量最粗。准此亦应分析诸色。有究竟处。名一极微。云何知尔。以可析法分析至穷犹有余故。谓世现见。以余聚色。析余聚色。有细聚生。析析至穷。犹有余分。可为眼见。更不可析。如是聚色。不能析处。亦如粗聚。有可析理。谓彼可以觉慧分析。如以聚色析聚。至穷慧析至穷。应有余在。可为慧见。更不可析。此余在者。即是极微。是故极微。其体定有。此若无者。聚色应无。聚色必由此所成故。如是已说踰缮那等。应辩年等。其量云何。颂曰。
百二十刹那 为怛刹那量
腊缚此六十 此三十须臾
此三十昼夜 三十昼夜月
十二月为年 于中半减夜
论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三十昼夜为一月。总十二月为一年。于一年中分为三际。谓寒热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减夜。以一年内夜总减六。云何如是。故有颂言。
寒热雨际中 一月半已度
于所余半月 智者知夜减
如是已辩刹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当辩。颂曰。
应知有四劫 谓坏成中大
坏从狱不生 至外器都尽
成劫从风起 至地狱初生
中劫从无量 减至寿唯十
次增减十八 后增至八万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坏坏已空 时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无数
论曰。言坏劫者。谓从地狱有情不复生。至外器都尽。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复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然坏与成总分四品。一者正坏。二坏已空。三者正成。四成已住。言正坏者。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住已。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便至。坏劫将起。住此洲人。寿量八万。若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诸有地狱。定受业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时人身内。无有诸虫。与佛身同。傍生坏故。有说二趣于人益者。坏与人俱。余者先坏。如是二说。前说为善。若时人趣。此洲一人。无师法然。得初静虑。从静虑起。唱如是言。离生喜乐。甚乐甚静。余人闻已。皆入静虑。命终并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尽。是名已坏赡部洲人。东西二洲。例此应说。北洲命尽。生欲界天。由彼钝根无离欲故。生欲天已。静虑现前。转得胜依。方能离欲。乃至人趣。无一有情。尔时名为人趣已坏。若时天趣。欲界六天。随一法然。得初静虑。乃至并得生梵世中。尔时名为欲天已坏。如是欲界无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坏。若时梵世。随一有情。无师法然。得二静虑。从彼定起。唱如是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余天闻已。皆入彼静虑命终。并得生极光净天。乃至梵世中。有情都尽。如是名已坏有情世间。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余方世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业尽。于此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竭。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自地火焰。烧自地宫。非他地灾能坏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风飘焚烧上地。谓欲界火。猛焰上升。为缘引生色界火焰。余灾亦尔。如应当知。如是始从地狱渐减。乃至器尽。总名坏劫。所言成劫。谓从风起。乃至地狱始有情生。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过此长时。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是器世间将成前相。风渐增盛。成立如前所说风轮水金轮等。然初成立大梵天宫。乃至夜摩宫。后起风轮等。是谓成立外器世间。器有坏成。由有情力。若有情类。久集上天。此器世间。必应渐起。令福减者。散下居故。谓极光净。久集有情。天众既多。居处迫迮。诸福减者。应散下居。此器世间。理应先起。故劫坏位。有情上集。于劫成时。有情下散。由罪福减及福罪增。集散旋环。理应如是。既已成立此器世间。初一有情。极光净殁。生大梵处空宫殿中。后诸有情。亦从彼殁。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俱卢牛货胜身赡部。后生饿鬼傍生地狱。法尔后坏。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此后复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谓从风起。造器世间。乃至后后有情渐住。初一有情。极光净殁。生大梵宫者。即为大梵王。诸大梵王。必异生摄。以无圣者还生下故。上二界无入见道故。即由此故。无一有情无间二生为大梵义。既说大梵最后命终。极光净天。寿八大劫。二十中劫。世界还成。如何梵王。生极光净。受少寿量。还从彼殁。虽彼非无有中夭义。而广大福。方生彼天。八大劫寿中。始经少分。二十中劫顷。宁即命终。以此观知。余来生此。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次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余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至极八万岁。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此总名为成已住劫。所余成坏。及坏已空。虽无减增二十差别。然由时量与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成中初劫。起器世间。后十九中。有情渐住。坏中后劫。减器世间。前十九中。有情渐舍。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积成八十。总此八十。成大劫量。若尔且对苦苦为言。应生死中乐多非苦。坏空成劫。一向乐故。于住劫中。虽苦乐杂。而纯苦少。纯乐时多。时分虽然。而苦起位。增上猛利。乐则不尔。谓于热际。烈日逼身。虽用旃檀乌施罗末及冰雪等。而为对治。便有增上身安乐生。尔时欻遭小刺所刺。顿忘众乐。唯觉有苦。如是若遇恩爱别离。心中所生。增上苦受。重于恩爱。和合生乐。由如是等。知生死中。乐少苦多。其理决定。诸劫唯用五蕴为体。除此时体不可得故。经说三劫阿僧企耶精进修行得成佛者。于前所说四种劫中。积大劫成三劫无数。谓从初种大菩提种。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乃得成大菩提果。既称无数。何复言三。有释此言。诸善算者。依算计论算至数穷。初不能知。名一无数。如是无数。积至第三。余复释言。六十数内。别有一数。立无数名。谓有经中。说六十数。此言无数。当彼一名。积此至三。名三无数。非诸算计不能数知。菩萨经斯三劫无数。方乃证得无上菩提。如是已辩劫量差别。诸佛独觉。出现世间。为劫增时。为劫减位。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