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论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大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令无学圣成九差别。有学无学补特伽罗。一切总收无过七种。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事别有几。颂曰。
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
论曰。依加行异立初二种。谓依先时随信他语及自随法。能于所求一切义中修加行故。立随信行随法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种。谓依钝利信慧根增。如次名为信解见至。依得灭定立身证名。由身证得灭尽定故。依解脱异立后二种。谓依唯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此名虽七事别唯六谓见道中有二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此至修道别立二名。一信解。二见至。此至无学复立二名。谓时解脱。不时解脱。然唯应说有二圣者。随信随法行有异故。即此二种随道差别。虽立异名而无别体。如是所说补特伽罗。以根性道离染依别。诸门分析数成多千。且如最初一随信行。根故成三。谓下中上。性故成五。谓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谓八忍七智。离染故成七十三。谓具缚离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谓三洲欲天。若根性道离染依身相乘合成一亿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种。随法行等如理应思。如是等门差别无量。若欲委细一一分别。施功甚多。所用极少。故我于此略示方隅。有智学徒应广思择。前说依解脱立后二种。立后二种相由何应知。颂曰。
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双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何等名为解脱障体。诸阿罗汉心已解脱。而更求解脱为解脱彼障。谓于所障诸解脱中。有劣无知无覆无记性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于彼彼界得离染时。虽已无余断而起解脱。彼不行时方名解脱。彼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于诸定不自在为体。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诸定不得为体。有余师说。于彼加行。不勤求故。不听闻故。不数习故。解脱不生。即此名为解脱障体。初说应理。所以者何。必有少法力能为障。令彼于定不自在转。若不尔者。彼有何缘于诸定中不得自在。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说言即因不得。自体不应还因自故。或烦恼障亦应可说。即以应果不得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尔。阿罗汉果亦由于加行不勤求等故体不得生。岂便无别烦恼障体。故后三说皆不应理。又无漏心亦有从此名得解脱。由约在身及约行世说解脱故。谓要解脱解脱障时。方起在身及行世故。诸阿罗汉有名同者。根亦同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者。慧解脱中有时解脱不时解脱。俱解脱中有二亦尔。第二句者。时解脱中有慧解脱有俱解脱。不时解脱有二亦尔。第三句者。慧解脱中二时解脱自互相望。二不时解脱俱解脱亦尔。第四句者。慧解脱中取时解脱。俱解脱中不时解脱。展转相望。与此相违应知亦尔。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不可牵引。未名满学。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颂曰。
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
论曰。学于学位独得满名。要具三因。谓根果定。故见至身证独得名为满。少有阙者尚非满学。况一切阙而得满名。何等名为少有阙者。谓信解得灭定。或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或见至未离欲。或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何等名为一切阙者。谓信解未离欲有许少阙亦得满名。彼作是言。有有学者。但由根故亦得满名。谓诸见至未离欲染。有有学者。但由果故亦得满名。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谓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果定故亦得满名。谓诸信解得灭尽定。有有学者。具由三故独得满名。谓诸见至得灭尽定。无有学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满名。此不可依。如何有学于诸有学胜功德中。犹未具证而许名满。故如前说理定可依。无学位中无非果满。故不由果建立满名。自位相望独名满者。要具二种。谓根与定。故唯不时俱解脱者。望余无学独得满名。随阙一者尚非满无学。何况双阙得满无学名。何等名为随阙一者。谓时解脱得灭尽定。或不时解脱不得灭尽定。何等名为双阙二者。谓时解脱不得灭定。有许阙一亦得满名。此不可依。理如前说。如契经说。二阿罗汉。一具三明。二不退法。于前所说诸应果中。二阿罗汉何应果摄。且不退法摄在不动。然此不动差别有二。一者唯能不退应果。二者不退一切胜德。此中第一但名不动。如思法等由练根得。仍有退失阿罗汉果。此异彼故得不动名。然于应果一切胜德。犹可退失不名不退。第二亦无退诸胜德。故经于彼立不退名。以不动中于胜功德有可退者。是故契经于不动内立不退法。具三明者。有言此摄在慧解脱俱解脱中。通未已得灭尽定故。有言唯在俱解脱摄。宿住死生明依本静虑故。起本静虑者。名俱解脱故。今详经意慧俱解脱。若圆满者。其体各异。未起根本。已得灭尽。为悬隔故。不圆满者。二体相杂。随说皆通。然欲简别令无杂者。应就灭定未得得说。以慧解脱无得灭定。根本静虑虽不现行。然于未来必成就故。由此可说具三明者。理通摄在二解脱中。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修道等。今应思择。于诸道中。略说有几。可能遍摄。颂曰。
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
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论曰。加行道者。谓此无间。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除无间加行解脱所余诸道。何义名道。谓寻求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由此一切修苦智等。无不皆为寻求涅槃。或此道名目涅槃路。三乘贤圣涉此夷途。速达二种涅槃界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于谛中能善通达。复能速往涅槃城故。此有几种。依何建立。颂曰。
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论曰。经说通行总有四种。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此四通行有差别者。依地依根建立异故。云何依地建立差别。谓依根本四静虑中所生圣道。名乐通行。任运转故。如乘船筏。任运转者。由此地中止观双行无增减故。又此诸地所有等持。摄受五支四支成故。依余无色未至中间所生圣道名苦通行。虽道非苦。苦受相应艰辛转故亦名为苦。如依陆路乘马等行。艰辛转者。由此地中止观虽俱而增减故。谓无色地观减止增。未至中间观增止减。又此诸地所有等持。不摄五支四支成故。有余师说。未至地道难可成办。故立苦名。谓有先来都未得定。多起功用方得现前。此既现前为胜加行。根本静虑易起故乐。静虑中间同一地摄。异心品灭异心品生。极为艰辛。故亦名苦。譬如以木析木极难。谓一地中有寻有伺。粗心品灭。无寻唯伺。细心品生。多用功力。诸无色定亦甚难成。故亦名苦。极微细故。谓无色定行相眇然。不易测量。修难成办。又从静虑起无色时。五蕴定灭。四蕴定起。极为难办。故立苦名。云何依根建立差别。谓即苦乐二通行中。钝根名迟。利根名速。二行于境通达稽迟说名迟通。翻此名速。或迟钝者所起通行名迟通行。速此相违。或趣涅槃有迟有速。由根钝利。如后当辩。此行五蕴四蕴为性。由依色定无色定别。而名通者。显慧胜故。如见道位。虽具五蕴。以慧胜故。偏立见名。如见道边诸世俗智金刚喻定。亦以五蕴四蕴为体。立智定名。然有经中说四通行五根为性。亦就胜说。慧胜中胜。故立通名。虽有中根即利钝摄。以利钝中有非极故。然向所言由根利钝。于趣圆寂有速有迟。此据等修勤加行说。若不据等。则钝利根。趣向涅槃迟速不定。又契经说。有现法迟身坏速等四句差别。此约加行有勤不勤。不约转根及有退说。以诸圣者若已经生不退不转根不生上界故。大觉独觉到究竟声闻。依何通行入圣证极果。大觉唯依乐速通行。谓以第四静虑为依。由极利根入正决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于独觉中。麟角喻者。如大觉说。余则不定。于到究竟二声闻中。舍利子依苦速通行。及乐速通行。入圣证极果。彼依未至入正决定。依弟四定得漏尽故。目连唯依苦速通行。谓依未至入正决定。依无色定得漏尽故。二圣先来乐慧乐定。故证极果。依色无色。许到究竟诸大声闻法尔唯应渐次得果。故彼入圣道皆依未至地。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四
辩贤圣品第七之六
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论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尽无生智说名为觉。随觉者别立三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菩提。无智睡眠皆永断故。及如实知已作已事不复作故。此二名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体各别耶。不尔。云何。颂曰。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蕴摄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为三十。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戒分为三。复总成七。并前合成三十七种。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身业语业不相杂故。戒分为二。余九同前。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论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体实遍摄诸加行善。然随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说为慧勤及定。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何缘信等立根力名。以增上故。难屈伏故。何缘此五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下品信等势用劣故。犹为所治同类屈伏。上品翻此故得力名。所说觉支为有何义。能觉悟义名为觉支。若尔觉支唯应有一。不尔念等是择法分。皆顺择法从胜为名。或觉之支是觉支义。若尔应许觉支唯六。不尔择法是觉亦觉支。所余六种是觉支非觉。所说道支为有何义。寻求依义名为道支。若尔道支唯应有一。不尔余七是正见分。皆顺正见从胜为名。或道之支是道支义。若尔应许道支唯七。不尔正见是道亦道支。所余七种是道支非道。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论曰。初修业位说念住增。谓此位中。为息颠倒。由念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审了知。坏二种愚。慧用胜故。于暖法位说正断增。谓此位中见生死过涅槃功德。遂能勇猛发勤精进。不坠生死速趣涅槃。勤用胜故。于顶法位说神足增。谓此位中能制心识。趣不退位。终不匮乏。信等善根。定用胜故。于忍法位说五根增。谓此位中永息恶趣终不退堕。速入离生。增上义成。根义胜故。世第一位说五力增。谓此位中不为烦恼之所屈伏。力义胜故。虽忍位中亦容如是。然非决定。是故不说。或此位中不为一切余异生法之所屈伏。故于此位力义偏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觉支增。或此位中断九品惑。数数觉故觉支义增。见道位中所有道义。皆具足故说道支增。谓寻求依及通往趣。二义具故说名为道。见道位中二义最胜。谓见道位圣慧初生。如实寻求谛理胜故。又于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胜故。随数增故。于契经中。先七后八。非修次第。有余于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实了知导起众善。如有目者将导众盲。是故最初说四念住。由四念住了众境已。于断恶修善能发起正勤。故于第二说四正断。由正勤力令相续中。过失损减功德增盛。于殊胜定方能修习。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根说为第四。根义既立能招恶趣恶业烦恼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说为第五。力义既成能如实觉四圣谛境无疑虑故。说七觉支在于第六。既如实觉四圣谛境。厌舍生死欣趣涅槃。故说道支以为第七。于中一一辩其次第。如释经论应正思求。今此论中思择法相。于次第理无劳烦述。三十七觉分中几唯无漏几通二种。颂曰。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论曰。此中七觉八圣道支唯是无漏。唯于修道见道位中方建立故。谓修道位七觉支增。邻近菩提。谓治有顶。故觉支体一向无漏。一切觉分皆助菩提。唯此独标觉支名者。以最邻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证七觉支。应知但依治有顶说。此为上首类治下地。唯于无漏立觉支名。若不许然宁不通二。或于一切菩提分中。依近菩提立觉支号。道中修道位近菩提。性近菩提唯是无漏。故无漏修道方立觉支名。见道位中八道支胜。故此一向无漏性摄。虽正见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圣道支名。圣道支名目无漏故。又诸论者。许觉分法觉支后说。定是无漏。若说在前。便通二种。既觉支后方说道支。故八道支一向无漏。所余通二。义准已成。谓觉分中前位增者。彼于后位势用亦增。后位增者非于前位。故毗婆沙作如是说。从初业位至尽无生念位常增。乃至广说。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