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三
辩业品第五之六
  善恶业道得果云何。颂曰。
  皆能招异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断命坏威故
  论曰。且先分别十恶业道各招三果。其三者何。异熟等流增上别故。谓于十种。若习若修。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捺落迦。是异熟果。从彼出已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受等流果。谓杀生者寿量短促。不与取者资财乏匮。欲邪行者妻不贞良。虚诳语者多遭诽谤。离间语者亲友乖穆。粗恶语者恒闻恶声。杂秽语者言不威肃。贪者贪盛。嗔者嗔增。邪见者痴增上。近增上果亦名等流。此十所招增上果者。谓外所有诸资生具。由杀生故光泽鲜少。不与取故多遭霜雹。稼穑微薄果实希少。欲邪行故多诸尘埃。虚诳语故多诸臭秽。离间语故所居险曲。粗恶语故多诸恶触。田丰荆棘硗确碱卤。杂秽语故时候变改。贪故果少。嗔故果辣。由邪见故果少或无。是名业道增上果别。为一杀业感地狱已。复感短寿外恶果耶。有余师言。即一杀业先受异熟。次近增上。后远增上。故有三果。理实杀时。能令所杀受苦命断坏失威光。令他苦故生于地狱。断他命故人中寿短。先是加行果。后是根本果。根本近分俱名杀生。由坏威光感恶外具。是故杀业得三种果。余恶业道如理应思。由此应准知善业道三果。且于离杀。若习若修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于天中受异熟果。从彼殁已来生人中。受极长寿。近增上果。即复由此感诸外具有大威光。远增上果。余善三果翻恶应说。又契经说。八邪支中分色业为三。谓邪语业命离邪语业。邪命是何。虽离彼无而别说者。颂曰。
  贪生身语业  邪命难除故
  执命资贪生  违经故非理
  论曰。嗔痴所生身语二业。如次唯名邪语邪业。从贪所生身语二业。名邪语邪业。亦说名邪命。以难除故异二别立。贪细能夺诸有情心。极聪慧人犹难禁护。故此对二为极难除。诸在家人邪见难断。以多妄执吉祥等故。诸出家者邪命难除。所有命缘皆属他故。为于正命令殷重修。故佛离前别说为一。有余师执。缘命资具贪欲所生身语二业方名邪命。非余贪生。所以者何。为自戏乐作歌舞等非资命故。此违经故。理定不然。戒蕴经中观象斗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邪受外尘虚延命故。由此非独命资粮贪。所发身语方名邪命。正语业命翻此应知。诸业道中随粗细说先身后语。八道支内据顺相生先语后身。故契经中说寻伺已发语。如前所说。果有五种。何等业有几果。颂曰。
  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
  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
  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
  余无漏无记  三除前所除
  论曰。道能证断及能断惑。得断道名。即无间道。此道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有漏道业具有五果。等流果者。谓自地中后等若增诸相似法。异熟果者。谓自地中断道所招可爱异熟。离系果者。谓此道力断惑所证择灭无为。士用果者。谓道所牵俱有解脱所修及断。言俱有者。谓俱生法。言解脱者。谓无间生即解脱道。言所修者。谓未来修。断谓择灭。由道力故彼得方起。增上果者。有如是说。谓离自性余有为法。唯除前生。有作是言。断亦应是道增上果。道增上力能证彼故。即断道中无漏道业。唯有四果。谓除异熟。余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谓除离系。异前断道故说为余。次后余言例此应释。谓余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除前所除。谓除前所除异熟及离系。已总分别诸业有果。次辩异门业有果相。于中先辩善等三业。颂曰。
  善等于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后二三三果
  论曰。最后所说。皆如次言。显随所应。遍前门义。且善不善无记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次第对善不善无记三法辩有果数。后例应知。谓初善业。以善法为四果。除异熟。以不善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无记为三果。除等流及离系中不善业。以善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不善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无记为四果。除离系等流果者。谓见苦所断一切不善业。及见集所断遍行不善业。以欲界中身边见品诸无记法为等流故。后无记业。以善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不善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等流果者。谓身边见品诸无记业。以五部不善为等流故。以无记为三果。如不善。已辩三性。当辩三世。颂曰。
  过于三各四  现于未亦尔
  现于现二果  未于未果三
  论曰。过去现在未来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所应。以过去等。为果别者。谓过去业。以三世法各为四果。除离系。现在业。以未来为四果。如前说。以现在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未来世业。以未来为三果。除等流及离系。不说后业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后业果故。已辩三世。当辩诸地。颂曰。
  同地有四果  异地二或三
  论曰。于诸地中随何地业。以同地法为四果。除离系。若是有漏以异地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若是无漏以异地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不堕界故不遮等流。已辩诸地。当辩学等。颂曰。
  学于三各三  无学一三二
  非学非无学  有二二五果
  论曰。学等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次第。各以三法为果别者。谓学业。以学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无学法为三亦尔。以非二为三果。除异熟及等流。无学业以学法为一果。谓增上。以无学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非二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非二业。以学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无学法为二亦尔。以非二为五果。已辩学等。当辩见所断等。颂曰。
  见所断业等  一一各于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后有一二四  皆如次应知
  论曰。见所断等三业。如次。一一为因。各以三法为果别者初见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修所断法为四果。除离系。以非所断法为一果。谓增上中修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修所断法为四果。除离系。以非所断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等流后非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一果。谓增上。以修所断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非所断法为四果。除异熟。皆如次者。随其所应。遍上诸门。略法应尔。因辩诸业。应复问言。如本论中所说三业。谓应作业。不应作业。及非应作非不应作。其相云何。颂曰。
  染业不应作  有说亦坏轨
  应作业翻此  俱相违第三
  论曰。有说染污身语意业名不应作。以从非理作意生故。有余师言。诸坏轨则身语意业。设是不染亦不应作。由彼不合世轨则故。谓诸无覆无记身业。若住若行若饮食等。诸有不合世俗礼仪。皆说名为坏轨身业。诸有无覆无记语业坏形言时及作者等。但有不合世俗礼仪。皆说名为坏轨语业。等起前二思名坏轨意业。此及染业名不应作。应作业者与此相翻。俱违前二。是第三业。若依世俗后亦可然。若就胜义前说为善。谓唯善业名为应作。唯诸染业名不应作。无覆无记身语意业名非应作非不应作。然非一切不应作业皆恶行摄。唯有不善。是恶性故得恶行名。以招爱果名为妙行。招不爱果名为恶行。有覆无记虽是不应作而非恶行摄。由此所行决定不能招爱非爱果故。今于此中复应思择。为由一业但引一生。为引多生。又为一生。但一业引为多业引。颂曰。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论曰。若依正理应决定说。但由一业唯引一生。此一生言显众同分。以得同分方说名生。若说一生由多业引。或说一业能引多生。如是二言于理何失。且初有失。谓一生中前业果终后业果起业果别故。应有死生。或应多生。无死生理业果终起。如一生故。二俱有过。一本有中应有众多死生有故。或应乃至无余涅槃。中间永无死及生故。何缘定限。一趣处中。有异业果生。便有生死。有异业果起。而无死生。一业果终余业果起。理定应立。有死有生。又许一生定为多种。造作增长业所引故。则应决定无中夭者。或应不受果。而永弃彼业。然先已说。先说者何。谓理必无。时分定业所感异熟。转余时受。又理必无。时分定业非造作增长必受异熟故。若谓有生。由定不定多种业引。或复有生。唯为多种定业所引。故有中夭及有尽寿。此亦不然。时分果业定不定受无决定故。若有一类中年老年。时分果业决定应受。婴孩童子少年果业不定受者。彼复如何。理必无容离前有后。或应前位所有果业。必是定受果故。然于此中无决定理。令前位业决定受果。令后位业受果不定。故无一生多业所引。后亦有失。一业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杂乱故。此无杂乱。如先已辩。故无一业能引多生。若尔何缘尊者无灭。自言我忆昔于一时于殊胜福田一施食异熟。从兹七返生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转轮圣帝。最后生在大释迦家。丰足珍财多受快乐。毗婆沙者。已释此言。一施食为依起多胜思。愿能引位别多异熟生故。作如是言。一施食异熟不应异熟能复感生。但为显依一施食境起多思愿所招异熟分位差别。故作是言。或显初基故作是说。彼由一业感一生中。大贵多财及宿生智。乘斯更造感余生福。如是展转至最后身生富贵家得究竟果。如有缘一迦栗沙钵拏方便勤求息利成千倍。言我本由一迦栗沙钵拏遂至今时成大富贵。是故一业唯引一生。虽言一生由一业引。而许圆满。由多业成。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今于此中。一色所喻。为一类业。为一刹那。若喻一类违此宗理。以非一业。引一生言。可约一类。类必多故。多引一生。不应理故。若言一色喻一刹那。非一刹那能图形状。即所立喻于证无能今见此中喻一类业。如何引业约类得成。引一趣业有众多故。此言意显一类业中。唯一刹那。引众同分。同类异类。多刹那业能为圆满。故说为多。故如一色先图形状后填众彩。此言应理。是故虽有同禀人身。而于其中有具支体。诸根形量色力庄严。或有于前多缺减者。为但由业能引满生。不尔一切业一果法。势力强故。亦引满生。与此相违。能满非引。如是二类。其体是何。颂曰。
  二无心定得  不能引余通
  论曰。二无心定。虽有异熟而无势力引众同分。以与诸业非俱有故。一切不善善有漏得亦无势力引众同分。以与诸业非一果故。诸余不善善有漏法。皆容通二。谓引及满。契经中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颂曰。
  三障无间业  及数行烦恼
  并一切恶趣  北洲无想天
  论曰。业障体者。谓五无间。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烦恼障体者。谓数行烦恼。下品烦恼。若有数行。虽欲伏除难得其便。由彼展转令上品生难可伏除。故亦名障。上品烦恼若不数行。对治道生易得其便。虽极猛利而非障摄。虽住欲界具缚有情平等皆成一切烦恼。而现行别为障不同。故烦恼中。随品上下但数行者。名烦恼障。异熟障体者。谓三恶趣全及善趣一分。即北洲无想。何故名障。能障圣道及道资粮并离染故。虽有余业能障见道。而可转故非如五逆。毗婆沙说。此五因缘。易见易知。说为业障谓处趣生果及补特伽罗。余障废立如理应思。此三障中烦恼最重。以能发业业感果故。有余师言。烦恼与业二障皆最重。以有此者第二生中亦不可治故。无间何义。此无间业。于无间生必受果故。无余生果业能障故。有说。造逆补特伽罗。从此命终定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三障应知。何趣中有。颂曰。
  三洲有无间  非余扇搋等
  少恩少羞耻  余障通五趣
  论曰。非一切障诸趣皆有。且无间业唯人三洲。非北俱卢余趣余界。于三洲内唯女及男。非扇搋等。如无恶戒。有说。父母于彼少恩。彼于父母少羞耻故。谓彼父母生不具身。爱念又微。故言恩少。彼于父母惭愧亦微。要怀重惭愧。方触无间罪。若有人害非人父母亦不成逆罪。少恩羞耻故。谓彼于子无如人恩。子于彼无如人惭愧。已辩业障唯人三洲。余障应知五趣皆有。然烦恼障遍一切处。若异熟障全三恶趣。人唯北洲。天唯无想。于前所辩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此五无间中  四身一语业
  三杀一诳语  一杀生加行
  论曰。五无间中。四是身业。一是语业。三是杀生。一虚诳语。根本业道。一是杀生业道加行。以如来身不可害故。破僧无间。是虚诳语。既是虚诳语。何缘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故。若尔僧破其体是何。能所破人谁所成就。颂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应行
  无覆无记性  所破僧所成
  论曰。僧破体是不和合性。无覆无记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岂成无间。如是僧破因妄语生。故说破僧是无间果。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众所成。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异熟何处几时。颂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虚诳语罪
  无间一劫熟  随罪增苦增
  论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诳语为性。即僧破俱生语表无表业。此必无间大地狱中。经一中劫受极重苦。余逆不必生于无间。然此不经一大劫者。欲界无有此寿量故。一中劫时亦不满足。经说。天授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证独觉菩提故。然不违背寿一劫。言一劫少分中立一劫名故。现有一分。亦立全名。如言此曰。我有障等。若造多逆。初一已招无间狱生。余应无果。无无果失。造多逆人唯一能引。余助满故。随彼罪增苦还增剧。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大柔软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或无中夭受苦多时。如何可言余应无果。谁于何处能破于谁。破在何时经几时破。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