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生闻梵志往世尊所而白佛言。乔答摩尊说根有几。佛言。我说二十二根。所谓眼根。乃至广说。彼经岂亦说根所依。彼此二经根声不异。一谓根体。一谓所依。非所极成。是自妄执。故定应许信等五根亦通有漏。问若通有漏。彼所引经当云何释。答信等五根实通有漏。彼经一向说无漏者。所以者何。依无漏根建立圣者有差别故。有说。彼经唯说圣道。所以者何。圣者差别依圣道说非世俗故。问彼经又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复云何通。答断善根者名外异生。谓诸异生总有二种。一内二外。不断善根。说名为内。断善根者。说名为外。彼经意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名为断善根者。故所引经于我无失。或说。此是经部所说。谓经部师。亦为遮遣分别论者。如前所执故作是言。世第一法五根为性。非唯尔所。
有说。此是犊子部宗。彼部师执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唯此五根是自性善。余杂此故。亦得善名。由此五根建立一切贤圣差别不由余根。如契经说。若有五根增上猛利。平等圆满多修习故成俱解脱。从此减下成慧解脱。次复减下成身证。次复减下成见至。次复减下成信解。次复减下成随法行。次复减下成随信行。问今此论宗与犊子部。何相关预而叙彼说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彼与此所立义宗。虽多分同而有少异。谓彼部执世第一法唯以信等五根为性。诸异生性一向染污。谓欲界系。见苦所断。十种随眠为自性故。随眠体是不相应行。涅槃有三种。谓学无学非学无学。立阿素洛为第六趣补特伽罗。体是实有。彼如是等若六若七与此不同。余多相似勿有疑。彼与此皆同故。叙彼宗遮显有异。今应问彼。若唯五根是自性善。所余善法自性是何。若谓彼是不善无记杂五根故亦名善者。如是五根与彼相杂。何故不名不善无记。然信等五与所余法。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缘。一起一住。一灭一果同一等流。同一异熟。而言五根是自性善。余相杂故假立善名。但顺妄情不应正理。勿有此过。故应说言世第一法根非根性。
尊者法救作如是言。诸心心所是思差别。故世第一法以思为自性。尊者觉天作如是说。诸心心所体即是心。故世第一法以心为自性。彼二尊者作如是言。信等思心前后各异无一并用。信等五根为等无间。入见道者。约容有义故作是言。信等五根能入见道。谓或有用信思信心为等无间入于见道。乃至或用慧思慧心为等无间入于见道若尔应用不相应法为等无间入于见道。彼作是言。许亦何失。如仁宗说心体前后。虽不相应而有所缘能为无间入于见道。我宗亦尔。信等思心虽复自体无相应义。而有所缘。能为无间入于见道。斯有何失。有大过失。所以者何。若信思心为等无间入见道者。既无精进及念定慧。应有懈怠忘念散乱恶慧能入见道。如是乃至若慧思心为等无间入见道者。既无有信精进念定。应有不信懈怠忘念散乱能入见道。如是岂不成大过失。
为遮如是种种异执故复说言。于此义中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于此义中者。谓于此不颠倒。此宗此论。此蕴此纳息此品类。此顺契经。我及诸余。同梵行者。所许义中如是。尊者迦多衍尼子。欲显自宗世第一法以根非根相应俱有心心所法为其自性。
问世第一法。与苦法智忍为等无间缘名入见道。为此灭已方名为入。为此住位即名入耶。若此灭已方名入者。何故此中不言已入。若此住位即名入者。异生圣者应成杂乱。有作是言。灭已名入。问若尔此文应说已入。尔时见道名已生故。答应言已入而说入者。此于究竟说加行声。如今来声说已来事。如世间说。大王今者从何处来。彼虽已来而说今来。此亦如是。又如已断而说今断。如契经说断乐断苦。乃至广说。离欲染时。苦根已断。今离第三静虑。染乐根断时。乃说为断。岂非已断而说今断。又如已解脱而说今解脱。如契经说。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离欲染时心于欲漏已得解脱。今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心于有漏无明漏得解脱时。乃说为解脱。亦于已解脱而说今解脱。又如已受而说今受。如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乃至广说。彼亦已受而说今受。非于受时可了知故。此亦如是。虽是已入而说今入。有余师说。此文应言无间而入正性离生。彼言无理。等无间入无间。而入义有何异。如是说者。世第一法。住时名入。问若尔异生应即圣者。入圣道故。答无如是过。世第一法至住位时。苦法智忍在正生位。未成就故不名圣者。苦法智忍虽未已生。以在正生名等无间。世第一法尔时为彼等无间缘。故名为入。由此故说。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问若心心所法。已入正性离生。或当得入。亦是世第一法不。答亦是。问若尔此中何故不说。答若说正入。当知则说已入当入。若说现在。当知则说过去未来。其相一故。思心差别论者作如是言。若信思心为等无间入见道者。唯信思心但为同类等无间缘。如是乃至。若慧思心为等无间入见道者。唯慧思心但为同类等无间缘。相似相续论者作如是言。心心所法但为同类等无间缘。谓心与心非心所。心所与心所非心。诸心所中。受与受非余。想等亦尔。然诸心所非恒相应。遇别缘起。谓若欣前境起乐受。若厌前境起苦受。若于境中庸。起不苦不乐受。若欲有所领纳生受。若欲取像生想。若欲有所作生思。乃至若欲有所决择生慧。故诸心所非恒相应。若尔已起心心所法。应不皆作等无间缘。彼作是言。一切能作等无间缘。然非无间。如仁宗许。出无想时。虽五百劫无心心所。而用入位心心所法。为今出位等无间缘。我宗亦尔。虽同类法多时间断而前为后等无间缘。斯有何失。彼言无理。所以者何。有心无心义各别故。又相应法。有即与果有未与果。不应理故。未生心等。非等无间。预作彼缘不应理故。又彼违害品类足说如说云何心等无间法。谓心无间余心心所法。或已生或正生。及无想定灭尽定。或已生或正生。又若尔者复有别过。谓若从有寻有伺地心心所法无间。无寻唯伺地。或无寻无伺地。心心所法现在前。前地已起心心所法。应非后地等无间缘。不相似故。乃至若从无寻无伺地。心心所法无间。无寻唯伺地。或有寻有伺地。心心所法现在前。说亦如是。善不善无记等心心所法展转无间。其过亦尔。前若非后等无间缘。后既无缘。应不得起。若谓后起由前隔越。同类诸法等无间缘。此亦不然。在有心位隔越为缘。不应理故。又初无漏。及无始来曾所未起殊胜有漏。彼既无有前起。同类等无间缘应不得起。又彼所言有大过失。谓贪无间应常起贪。无时伏贪起不净观。若嗔无间应常起嗔。无时伏嗔起慈悲观。若痴无间应常起痴。无时伏痴起因缘观。起我见等如理应知。执异类起无近缘故。又此胜善曾未起故。是则善心无由得起。若尔则无得解脱义。勿有如是种种过失。
是故应许前生心聚为后生聚等无间缘。若等不等。前于后生开避力同。如谷豆聚。问世第一法。现在前时。所修未来心心所法。彼法亦是世第一法不。有说。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以此中说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彼未来者。既不能作等无间缘。是故彼非世第一法。又彼若是世第一法。则世第一法应有多心。便违后文。世第一法。应言一心非众多心。如是说者。彼法亦是世第一法若彼法非世第一法。便与智蕴所说相违。如说若有未曾得道现在前时。修余未来彼种类道。若执彼非世第一法。云何名为彼种类道。问彼不能作等无间缘。如何可名世第一法。答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由起得故。譬如苾刍与僧欲法。谓如僧众布洒他时。有诸苾刍虽不在众。由与欲故得布洒他。诸余僧事亦得成立。如是未来所修种类。虽不能作等无间缘。而起自得显相随顺。设彼不起显相顺得。此不能作等无间缘。此能为缘由彼顺力。彼于圣道起不碍力强故。问若彼亦是世第一法。此中本论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若有能作等无间缘。此中即说。彼不能作等无间缘。是故不说。复次若行世者此中说之。彼不行世是故不说。复次若能取果与果此中说之。彼不能取果与果。是故不说。复次若因长养得而亦在身者。此中说之。彼虽因长养得而不在身。是故不说。复次若有势力能修未来。此中即说。彼无修力故不说之。复次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此中即说彼法不尔。故不说之。复次若法酬因。亦能取果在身缘境。此中即说。彼法不尔故不说之。复次若具二修此中即说。彼唯得修无行修义。故不说之。复次若有作用此中说之。彼无作用。是故不说。问若尔何故此后文说世第一法非多心耶。答彼说现世有作用者。唯有一心非说一切。若说一切实有多心。未来世中有多品类种类同故。虽非所修尚得名为世第一法。况所修者而非是耶。故有问言。颇有相应世第一法而不与苦法智忍作等无间缘耶答有。谓即未来所修种类。问世第一法。随转色心不相应行。为是世第一法不。有作是说。彼非世第一法。由此中言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彼不能作等无间缘。是故不名世第一法。如是说者。彼法亦是世第一法。问彼既不作等无间缘。云何得名世第一法。答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由彼与此心心所法。一起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极亲近故。问若尔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若法能作等无间缘。此中即说。彼法不尔。故不说之。复次若法因长养得而有所缘。此中即说。彼法不尔。故不说之。复次若法相应。有所依有行相。有所缘有警觉。此中说之。彼法不尔。是故不说。故有问言。颇有现在世第一法非苦法智忍等无间缘耶答有。谓此随转色。心不相应行。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
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二
问已知世第一法。随转生住老无常。亦是世第一法。彼得为亦是世第一法不。设是或非俱有何失。若彼得亦是世第一法者。得圣果已。顺决择分应重现前。若彼得非世第一法者。何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彼得定非世第一法。得圣果已。顺决择分不重起故。问何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门果成就所显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世第一法等无间缘所显。彼得既非等无间缘。亦不随顺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非暖等勿得圣已重现前故。有作是说。彼得亦是世第一法。问若尔得圣果已。顺决择分应重现前。答许彼一分现前亦无有过。谓相应者不重现前。不相应者有重现前。暖顶忍得亦复如是。有余师说。彼俱起得亦是世第一法。后起者非故无前失。暖等亦尔。评曰。若彼俱起若后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种类同故。暖等亦尔。是故初说于理为善。问何故世第一法。生住老无常。亦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生等与彼同一果。相随行不相离。常和合无前无后。相与所相未尝相离。由此亦是世第一法。得与彼法不同一果。不相随行。性相离不和合。或前或后。得与所得有时相离。譬如树皮或时离树。是故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复如是。
问世第一法为几念住。答现在唯一。杂缘法念住未来具四。似见道故。问世第一法为几缘。答为四缘。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为因缘者。谓与彼相应俱有同类等法为因缘。为等无间缘者。谓与苦法智忍为等无间缘。为所缘缘者。谓与能缘此心心所法为所缘缘。为增上缘者。谓除自性。与余一切有为法为增上缘。问世第一法有几缘。答有四缘。有因缘者。谓此相应俱有同类等法。有等无间缘者。谓已生增上忍。有所缘缘者。谓欲界五蕴。有增上缘者。谓除自性余一切法。
问文虽不说义必应有。云何出世第一法耶。答苦法智忍是。谓此能持一切圣道故。有余师说。金刚喻定是。谓此能得一切结尽遍知果故。有作是说。初尽智是。谓此能持一切无学法故。或有说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谓于一切有为法中此最胜故。复有说者。涅槃界是。谓于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此最胜故。有说。阿罗汉最后圣道刹那是。谓如异生位最后刹那心名世第一法。如是阿罗汉最后刹那无漏心。名出世第一法。有说。阿罗汉最后心是。谓如异生位最后心是世第一法。如是阿罗汉最后心。是出世第一法。评曰。彼不应作是说。以阿罗汉最后心非出世法故。此诸说中初说为善。由此能任持一切圣道故。
何故名世第一法。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前虽说世第一法自性。而未说彼立名因缘。今欲说故。譬如有人世称最胜。理应说。彼立名因缘。为以族姓。为色为力富贵眷属名最胜耶。此亦如是故作斯论。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于余世间法。为最为胜。为长为尊。为上为妙。故名世第一法。此心心所。于余世法为都胜故说名第一。为分胜故名第一耶。设尔何失。若都胜故名第一者。此岂能胜现观边世俗智。然现观边所修世俗智。是见道眷属随属。见道慧力殊胜。此法不尔。又此岂胜杂修静虑。然彼等至及所感生。不共异生。此法不尔。又此岂胜初尽智时所修善根。然修彼时离一切障所依清净。此法不尔。又此岂胜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三三摩地。然彼尚能厌恶圣道。况于有漏。此法不尔。若分胜故名第一者。暖顶忍等应亦名第一。各胜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说。此法都胜故名第一。然约能开圣道门说。非据一切。谓现观边世俗智等。虽有如前所说胜事。然皆无力开圣道门。此法独能。是故都胜。或有说者。此法于余一切事胜故名第一。谓现观边世俗智等。所有胜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诸胜事若无此法开圣道门。体尚不修。况有胜用。要由此法开圣道门。方修彼体乃有胜用。彼诸胜事既由此成。故此于余一切事胜。有余师说。此法分胜故名第一。问若尔暖等应亦名第一。各胜彼彼下位善根故。答彼于二分中俱非最胜故。谓世善法总有二分。一依异生。二依圣者。世第一法。虽于圣者世俗智等不名最胜。而于异生。所得静虑。无量解脱。胜处遍处。乃至所得第一。有思及不净观。持息念诸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暖顶忍中。皆悉最胜。暖等不尔。故此独称世第一法。问此何义故名第一耶。答此最胜故。能引第一故。得第一果故。趣第一性故。是第一义。有作是说。此能摧伏第一有故是第一义。有余师说。此是异生最后心故。如高幢顶更无有上。是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