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发智论

 母王慧脱根  此章愿具胜
  已见者能见  已见及不见
 不见者不见  不见及已见
  已见者者,谓诸已见苦集灭道。能见已见及不见者,谓彼能见,诸余已见,及不见苦集灭道。不见者者,谓诸不见苦集灭道。不见不见及已见者,谓彼不见,诸余不见及以见苦集灭道。
  不应害梵志  亦复不应舍
 若害彼或舍  俱世智所诃
  不应害梵志者,梵志即阿罗汉,谓不应以手块刀杖害阿罗汉。亦复不应舍者,谓于阿罗汉,应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恭敬供养,不应弃舍。若害彼或舍俱世智所诃者,谓于阿罗汉。若以手块等害,或复弃舍而不敬养,俱为世间诸有智者诃责毁訾。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无碍过梵志
  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者,母即喻爱,以能生故,如世尊说:
  士夫爱所生  由心故驰走
 有情处生死  苦为大怖畏
  父即喻有漏业,以能引故,如世尊说:“苾刍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业,得生于彼,受果异熟,故我说彼随业而行。”
  王即喻有取识,如世尊说:
  第六增上王  染时染自取
 无染而有染  染者谓愚夫
  又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城主,即有取识,二多闻,即喻见取戒禁取,如祠祀静默,二多闻士,于尘秽中,共为嬉戏,如是二取,于有漏法执,为第一胜上,或复净脱出离,弃舍永断爱业识取,故名逆害,国喻烦恼,随行喻彼相应寻伺,诛谓诛戮,弃舍永断烦恼寻伺,故名为诛,无碍者,碍有三种,谓贪瞋痴,彼于此三,已断遍知,故名无碍,过者出也,彼无碍故,出过三界,永除恶法,故名梵志。”如世尊说
  佛恒住正念  游化于世间
 灭恶法尽结  故名为梵志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除虎第五怨  是人说清净
  此中上半义如前说,虎喻瞋缠,如虎禀性暴恶凶嶮饮噉血肉,瞋缠亦尔,暴恶凶嶮,灭诸善根。第五怨者,喻五盖中第五盖,或喻五顺下分结中第五结,弃舍永断,故说为除。是人永断贪瞋痴故,说为清净。
  胜已不复胜  已胜无所随
 佛所行无边  无迹由何往?
  胜已者,谓诸烦恼已断遍知。彼有复胜,有不复胜。谁复胜?谓已断烦恼后还退者。谁不复胜?谓已断烦恼不复退者。不复胜者,简异复胜。已胜无所随者,谓若烦恼未断遍知,即随三界,循环流转,既诸烦恼已断遍知,故无所随。佛所行无边者,谓佛世尊,无学智见,明觉菩提,慧照现观,起得成就,故名为佛;四种念住,名佛所行;此四念住,行相所缘,俱无边际,故名无边。无迹由何往者,迹谓足迹,即喻烦恼;若诸烦恼未断遍知,由彼往于三界恶趣,既诸烦恼已断遍知,故无由往。
  诸网不可布  爱无何所将
 佛所行无边  无迹由何往
  诸网不可布者,网即喻爱,如世尊说:“我说爱网弥覆林池。”爱若未断遍知,则可弥布网罗三界,既已断遍知,故不可布。爱无何所将者,爱若未断遍知,则可将往三界,既已断遍知,故无所将往。颂中后半义,如前说。
  已坏车断索  流注及随行
 度堑于世间  唯佛称梵志
  已坏车断索流注及随行者,车喻我慢,索即喻爱;如车所载物由车故高,以索缚持,远有所至;有情亦尔,由慢故高,爱所缚持,流转生死;流注即喻一切烦恼;随行喻彼相应寻伺;已断遍知慢爱烦恼相应寻伺,名已断坏。度堑者,堑喻无明,已断遍知,故名度。如世尊说:“齐何名为已度堑?谓已断遍知无明。”于世间唯佛称梵志者,佛与梵志,义如前释,于诸世间,唯佛得称真实梵志,无上觉者,方能永灭诸恶法故。
  一本二洄洑  三垢五流转
 大海十二嶮  牟尼皆已度
  一本者喻无明,是生死根本故,如世尊说:
  诸所有恶趣  此世及后生
 皆无明为本  欲贪等资助
  二洄洑者,即喻名色;有情于中,难可出故。三垢者,谓贪瞋痴垢。五流转者,即喻五趣;有情于中,恒流转故。大海者,喻六内处。十二者,即十二相,此喻六内及六外处。嶮者,嶮坑喻诸烦恼。牟尼皆已度者,牟尼有二,一学,二无学,学于彼正度,无学于彼已度。
  不信不知恩  断密无容处
 恒希望变吐  是最上丈夫
  不信者,谓阿罗汉,彼于三宝四谛,皆自证知,非信他语。不知恩者,恩谓有为,有作用故,涅槃名非恩;诸阿罗汉,有胜智见,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断密者,密谓相续,此有二种,一欲色界相续,二色无色界相续;彼阿罗汉,离此相续,故名断密。无容处者,谓阿罗汉,离相续故,于三界中,无容生处。恒希望变吐者,希望有二,一希望财位,二希望寿命,彼阿罗汉,于此二种,已断遍知,故名变吐,即是弃舍恒希望义。是最上丈夫者,谓阿罗汉,得上所说最上最胜第一功德故,丈夫中名为第一最胜最上。
  三十六驶流  意所引增盛
 恶见者乘御  分别着所依
  三十六驶流者,喻三十六爱行。意所引者,谓意为集,意所生起,是意种类。增盛者,谓上品猛利圆满。恶见者者,谓诸外道。彼乘御此,往捺洛迦傍生鬼界,故名乘御。分别者谓三种分别,一欲分别,二恚分别,三害分别。着所依者,着谓贪欲瞋恚愚痴,此依彼起,故名所依。
  弃身恶行  及语恶行  弃意恶行 及余过失
  弃身恶行者,谓断身三恶行。及语恶行者,谓断语四恶行。弃意恶行者,谓断意三恶行。及余过失者,谓断除前十种恶行诸余过失。
  汝于所见闻  唯有所见闻
 及于所觉知  唯有所觉知
  由汝唯有故  无此彼近远
 亦无二中间  便至苦边际
  如是二颂,重显经中,佛告大母:“汝于所见,唯有所见,汝于所闻,唯有所闻,汝于所觉,唯有所觉,汝于所知,唯有所知。由汝唯有所见闻等故汝无此,由汝无此故汝无彼,由汝无彼故,汝无近无远,无二中间,由是因缘,至苦边际。”
  此中眼识所受所了别名所见,有于所见,唯有所见,有于所见非唯有所见。谁于所见,唯有所见?谓于眼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见非唯有所见?谓于眼识所受所了,起诸烦恼。
  耳识所受所了别名所闻;有于所闻唯有所闻,有于所闻非唯有所闻。谁于所闻,唯有所闻?谓于耳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闻非唯有所闻?谓于耳识所受所了别,起诸烦恼。
  鼻舌身三识所受所了别名所觉;有于所觉唯有所觉,有于所觉非唯有所觉。谁所觉唯有所觉?谓于三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觉非唯有所觉?谓于三识所受所了别,起诸烦恼。
  意识所受所了别名所知;有于所知唯有所知,有于所知非唯有所知。谁于所知,唯有所知?谓于意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知,非唯有所知?谓于意识所受所了别,起诸烦恼。
  由彼于所见闻觉知,唯有所见闻觉知,不起烦恼,故无有此,谓不起慢憍傲心高举心决勇。由其无此故无有彼,谓不起贪瞋痴。由其无彼故,无近无远,无二中间,谓于欲界色无色界,皆无生处。由如是理,便得至苦边际,苦者,谓五取蕴,此苦边际即是弃舍一切所依,爱尽离染永灭涅槃。
  医泥及谜泥  蹋铺达鞢铺
 勿希应喜寂  遍离至苦边
  如是一颂,重显经中,佛为护世二王作蔑戾车语说四圣谛等,彼便领会。医泥者,显苦圣谛。谜泥者,显集圣谛。蹋铺者,显灭圣谛。达鞢铺者,显道圣谛。勿希者,劝彼勿希求欲界色无色界。应喜者,劝彼若闻佛证菩提法,是善说,僧修妙行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善施设苦谛,善施设集灭道谛,应生欢喜。应寂者,劝彼若起贪瞋痴时,应寂等寂最极寂静。应遍离者,劝励彼心应离欲界色无色界。至苦边者,谓彼若能如是,便得至苦边际。苦边际言义如前说。
  知身如聚沫  亦觉同阳焰
 断魔花小花  不见死王使
  知身如聚沫者,谓如实知身如聚沫,无力虚劣不可撮磨。亦觉同阳焰者,谓如实觉身同阳焰,因热恼生,迁流不住。断魔花小花者,魔有四种,谓烦恼魔,蕴魔,死魔,自在天魔。应知此中说烦恼魔,见所断者,名魔花,修所断者,名小花,于彼弃舍永断名断。不见死王使者,无常能灭,名曰死王,老病迫逐,称死王使。
  观住觉近远  应喜诸业无
 知世有兴衰  善心普解脱
  观住者,谓应观察。住有三种,一空,二无愿,三无相。觉近远者,觉谓觉慧,聪明委具,于内外境,应正生起。应喜者,谓若闻说佛证菩提法,是善说,僧修妙行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善施设苦谛,善施设集灭道谛,应生欢喜。诸业无者,谓不成就能感后生身语意业。知世有兴衰者,知谓了达,世谓五取蕴,兴衰谓生灭,即是随观有漏五蕴有起尽义。善心者,谓决择心,善巧心,调柔心。普解脱者,谓于诸趣诸有诸生,已解脱,遍解脱,极解脱。
  虽脱而坠堕  饕餮复来还
 得安仍乐乐  乘乐至乐所
  虽脱者,谓诸外道,虽脱欲界。而坠堕者,谓彼而坠色无色界生,及堕彼受生贪。饕餮复来还者,谓彼于顺五下分结,虽少分断,而余多故,后必起贪,还生欲界。得安者,安谓有余依涅槃界,诸阿罗汉,已证故名得。仍乐乐者,乐谓无余依涅槃界,彼恒欣慕故名乐。乘乐至乐所者,谓乘道乐,至涅槃乐。
  无根于地界  无叶亦无枝
 彼雄猛脱缚  谁复应讥毁?
  根者,喻有取识。地界者,喻四识住。如世尊说:“五种子者,显有取识,地界者,显四识住。”叶者,喻我慢。如世尊说:“云何烧叶?谓我慢已断已遍知。”枝者,喻爱。如世尊说:
  五妙色宫内  若有爱枝生
 牟尼见彼生  以慧速除断
  诸阿罗汉,于四识住中,无牵后有有取之识,无慢无爱,故说无根于地界无叶亦无枝。彼雄猛者,谓彼阿罗汉成就,能成雄猛法故,亦名雄猛。脱缚者,缚有三种,谓贪瞋痴,彼于此缚,已解脱,遍解脱,极解脱。谁复应讥毁者,谓如是类补特伽罗,唯应称誉,不应讥毁,若致讥毁,获罪无边,损坏世间真福田故。如世尊说:
  若应毁而誉  及应誉而毁
 彼口集殃祸  必不受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