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论曰。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邻名次。越一名超。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无漏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修习超加行满。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此中超者唯能超一。远故无能超入第四。修超等至唯人三洲。不时解脱诸阿罗汉。定自在故。无烦恼故。时解脱者虽无烦恼定不自在。诸见至者虽定自在有余烦恼。故皆不能修超等至。此诸等至依何身起。颂曰。
诸定依自下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论曰。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上地起下无所用故。自有胜定故。下势力劣故。已弃舍故。可厌毁故。总相虽然若委细说。圣生有顶必起无漏无所有处。为尽自地所余烦恼。自无圣道欣乐起故。唯无所有最邻近故。起彼现前尽余烦恼。此诸等至缘何境生。颂曰。
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论曰。味定但缘自地有漏。必无缘下。已离染故。亦不缘上。爱地别故。不缘无漏。应成善故。净及无漏俱能遍缘自上下地有为无为。皆为境故。有差别者。无记无为非无漏境。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自上地法无不能缘。虽亦能缘下地无漏缘类智品道不缘法智品。亦不能缘下地法灭。无色近分亦缘下地。彼无间道必缘下故。味净无漏三等至中。何等力能断诸烦恼。颂曰。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论曰。诸无漏定皆能断惑。本净尚无能。况诸染能断。不能断下。已离染故。不能断自自所缚故。不能断上。以胜己故。若净近分亦能断惑。以皆能断次下地故。中间摄净亦不能断。近分有几。何受相应。于味等三为皆具不。颂曰。
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惑三
论曰。诸近分定亦有八种。与八根本为入门故。一切唯一舍受相应。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怖故。此八近分皆净定摄。唯初近分亦通无漏。皆无有味。离染道故。虽近分心有结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说。有说。未至定亦有味相应。未起根本。亦贪此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种。中间静虑与诸近分。为无别义为亦有殊。义亦有殊。谓诸近分为离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复有别义颂曰。
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
论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由此上无中间静虑。一地升降无如此故。此定具有味等三种。以有胜德可爱味故。同诸近分唯舍相应。非喜相应功用转故。由此说是苦通行摄。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已说等至。云何等持。经说等持总有三种。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其相云何。颂曰。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论曰。有寻有伺三摩地者。谓与寻伺相应等持。此初静虑及未至摄。无寻唯伺三摩地者。谓唯与伺相应等持。此即静虑中间地摄。无寻无伺三摩地者。谓非寻伺相应等持。此从第二静虑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摄。契经复说三种等持。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论曰。空三摩地。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持。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缘彼三摩地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非常苦因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故。能缘彼定得无愿名。皆为超过现所对故。空非我相非所厌舍。以与涅槃相相似故。此三各二种。谓净及无漏。世出世间等持别故。世间摄者通十一地。出世摄者唯通九地。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涅槃为入门故。契经复说三重等持。一空空。二无愿无愿。三无相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论曰。此三等持缘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顺厌胜非我故。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等非无漏相故不取道等为厌舍故。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滥非常灭故。是无记性故。非离系果故。此三等持唯是有漏。厌圣道故。无漏不然。唯三洲人不时解脱能起如是重三摩地。依十一地。除七近分。谓欲未至八本中间。契经复说四修等持。一为住现法乐。二为得胜知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颂曰。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论曰。如契经说。有修等持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得现乐住。乃至广说。善言通摄净及无漏。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而经但说初静虑者。举初显后。理实通余。不言为住后法乐者。以后法乐非定住故。谓或退堕或上受生或般涅槃便不住故。若依诸定修天眼通。便能获得殊胜知见。若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别慧。若修金刚喻定便得诸漏永尽。理实修此通依诸地而契经但说第四静虑者。传说。世尊依自说故。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
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论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此何缘故唯有四种。对治四种多行障故。何谓四障。谓诸嗔害不欣慰欲贪嗔。治此如次建立慈等。不净与舍俱治欲贪。斯有何别。毗婆沙说。欲贪有二。一色二淫。不净与舍如次能治。理实不净能治淫贪。余亲友贪舍能对治。四中初二体是无嗔。理实应言悲是不害。喜则喜受。舍即无贪。若并眷属五蕴为体。若舍无贪性如何能治嗔。此所治嗔贪所引故。理实应用二法为体。此四无量行相别者。云何当令诸有情类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云何当令诸有情类离如是苦。如是思怆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惟入舍等至。此四无量不能令他实得乐等。宁非颠倒。愿欲令彼得乐等故。或阿世耶无颠倒故。与胜解想相应起故。设是颠倒复有何失。若应非善理则不然。此与善根相应起故。若应引恶理亦不然。由此力能治嗔等故。此缘欲界一切有情。能治缘彼嗔等障故。然契经说修习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此经举器以显器中。第三但依初二静虑。喜受摄故。余定地无。所余三种通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谓除未至。是容豫德。已离欲者方能起故。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随其所应通依十地。谓欲四本近分中间。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无量摄前虽说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诸惑得断。有漏根本静虑摄故。胜解作意相应起故。遍缘一切有情境故。此加行位制伏嗔等。或此能令已断更远故。前说此能治四障。谓欲未至亦有慈等。似所修成根本无量。由此制伏嗔等障已引断道生能断诸惑。诸惑断已离染位中。方得根本四种无量。于此后位虽遇强缘而非嗔等之所蔽伏。初习业位云何修慈。谓先思惟自所受乐。或闻说佛菩萨声闻及独觉等所受快乐。便作是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仇。亲复分三。谓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谓下中上。总成七品。分品别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此愿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次于中品下中上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由数习力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行相无不遍满。是为修习慈无量成。若于有情乐求德者能修慈定令速疾成。非于有情乐求失者。以断善者有德可录。麟喻独觉有失可取。先福罪果现可见故。修悲喜法准此应知。谓观有情没众苦海。便愿令彼皆得解脱。及想有情得乐离苦。便深欣慰实为乐哉。修舍最初从处中起渐次乃至能于上亲起平等心与处中等。此四无量人起非余。随得一时必成三种。生第三定等唯不成喜故。已辩无量。次辩解脱。颂曰。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论曰。解脱有八。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八中前三无贪为性。近治贪故。然契经中说想观者。想观增故。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行相故。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三并助伴皆五蕴性。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静虑。能治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第三解脱依后静虑。离八灾患心澄净故。余地亦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增上故。次四解脱如其次第以四无色定善为性。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彼散善者。如命终心。有说。余时亦有散善。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无间不然。以缘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然于余处多分唯说彼根本地名解脱者。以近分中非全分故。第八解脱即灭尽定。彼自性等如先已说。厌背受想而起此故。或总厌背有所缘故。此灭尽定得解脱名。有说。由此解脱定障。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前对想心已名微细。此更微细故曰微微。次如是心入灭尽定。从灭定出或起有顶净定心或即能起无所有处无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从有漏无漏心出。八中前三唯以欲界色处为境。有差别者。二境可憎。一境可爱。次四解脱各以自上苦集灭谛及一切地类智品道。彼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第三静虑宁无解脱。第三定中无色贪故。自地妙乐所动乱故。行者何缘修净解脱。为欲令心暂欣悦故。前不净观令心沈戚。今修净观策发令欣。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由二缘故。诸瑜伽师修解脱等。一为诸惑已断更远。二为于定得胜自在故能引起无诤等德及圣神通。由此便能转变诸事起留舍等种种作用。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说身作证非余六邪。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已辩解脱。次辩胜处。颂曰。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论曰。胜处有八。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为四。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何殊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已辩胜处。次辩遍处。颂曰。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论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十中前八如净解脱。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并助伴五蕴为性。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有余师说。唯风遍处缘所触中风界为境。后二遍处如次空识。二净无色为其自性。各缘自地四蕴为境。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此解脱等三门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颂曰。
灭定如先辩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论曰。第八解脱如先已辩。以即是前灭尽定故。余解脱等通由二得。谓由离染及加行得。以有曾习未曾习故。四无色解脱二无色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余唯人起。由教力故。异生及圣皆能现起。诸有生在色无色界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颂曰。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论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修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以若未离下地烦恼必定无容生上地故。三法尔力。谓器世界将欲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以于此位所有善法由法尔力皆增盛故。诸有生在上二界中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力。无云等天不为三灾之所坏故。生在色界起静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时。一一应知。皆由教力。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正法。何谓正法。当住几时。颂曰。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