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

  脱于胜菩萨  第八施最胜
  论曰。薄伽梵说。若离染者于离染者施诸资财。于财施中此为最胜。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虽不名为脱施于脱。而于施福亦为最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为最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随至施者。宿旧师言。随近己至方能施与。怖畏施者。谓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不失。习先施者。谓习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余施易了故不别释。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生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论曰。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法师四田中是何田所摄。是恩田摄。所以者何。为诸世间大善友故。无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开示世间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故。以要说者。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故。于彼行施便招无量果。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颂曰。
  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论曰。后起者谓作已随作。田谓于彼作损作益。根本者谓根本业道。加行者谓引彼身语。思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者谓所有意趣。我应造作如是如是。我当造作如是如是。或有诸业唯由后起所摄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异熟果故。或有诸业由田成重。或有于田由根本力成重非余。如父母田行杀罪重非盗等业。由余成重。例此应思。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非最轻重。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论曰。由审思故者。谓彼所作业非先全不思。非率尔思作。由圆满故者。谓诸有情中。或由一恶行便堕恶趣。或乃至三。或由一业道便堕恶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齐此量业应堕恶趣。未圆满时但名造作不名增长。若此已圆满亦得增长名。由无恶作对治故者。谓无追悔无对治业。由有伴故者。谓作不善业不善为助伴。由异熟故者。谓定与异熟善翻此应知。异此诸业唯名造作。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论曰。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类福者。谓由善心但舍资财施福便起。受类福者。谓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于制多所奉施供具虽无受类有舍类福。彼既不受福由何生。复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不受于他无摄益故。此非定证。若福要由摄益他成。则修慈等及正见等应不生福。是故应许供养制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谓如有一修慈等定。虽无受者及摄益他。而从自心生无量福。如是有德者虽已灭过去而追伸敬养福由自心生。岂不唐捐此施敬业。不尔发业心方胜故。谓如有一欲害怨家。彼命虽终犹怀怨想发起种种恶身语业。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师虽已过去追伸敬养起身语业。方生多福非但起心。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此不应尔。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论曰。现见田中种果无倒。从末度迦种末度迦果生。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味极苦。非由田力种果有倒。如是施主虽于恶田而益他心殖诸施种。但招爱果不招非爱。然由田过令所殖种或生果少或果全无。施类福业事傍论已了。今次应辩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论曰。诸不善色名为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谓所遮非时食等。虽非性罪而佛为护法及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简性罪故但立遮名。离性及遮俱说名戒。此各有二。谓表无表。以身语业为自性故。已略辩戒自性差别。若具四德得清净名。与此相违名不清净。言四德者。一者不为犯戒所坏。犯戒谓前诸不善色。二者不为彼因所坏。彼因谓贪等烦恼随烦恼。三者依治。谓依念住等。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灭。谓依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等言为显复有异说。有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二眷属净。三非寻害。四念摄受。五回向寂。有余师说。戒有四种。一怖畏戒。谓怖不活恶名治罚恶趣畏故受护尸罗。二希望戒。谓贪诸有胜位多财恭敬称誉受持净戒。三顺觉支戒。谓为求解脱及正见等受持净戒。四清净戒。谓无漏戒。彼能永离业惑垢故。已辩戒类。修类当辩。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论曰。言等引善其体是何。谓三摩地自性俱有。修名何义。谓熏习心以定地善于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如花熏苣蕂。是故独名修。前辩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论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脱。胜言为显就胜为言。谓施亦能感生天果就胜说戒。持戒亦能感离系果就胜说修。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馬  犬]都建窣堵波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给。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论曰。先轨范师作如是说。随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诸快乐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乐时同梵辅天一劫寿故。以于余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见人  修十胜行者
  便为生梵福  感劫天乐故
  毗婆沙师作如是说。即于分别妙相业中。所辩福量此即同彼。等言为显如是异说。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辩经等
  论曰。若能如实为诸有情以无染心辩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故有颠倒或染污心求利名誉恭敬辩者。是人便损自他大福。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论曰。言顺福分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当知彼已殖顺解脱分善。如见得雨场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者。谓近能感圣道果善。即暖等四。后当广说。如世间所说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应知。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论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业应知即身语意。能发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应受想等法。此中书印以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次算及文以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后数应知。以前意业及彼能发四蕴为体。但由意思能数法故今应略辩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论曰。善无漏法亦名为妙。诸染污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准此妙劣余中已成。故颂不辩。诸有为善亦名应习。余非应习义准已成。何故无为不名应习。不可数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此无果故。解脱涅槃亦名无上。以无一法能胜涅槃是善是常超众法故。余法有上义准已成。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九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前言世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随眠有几。颂曰。
  随眠诸有本  此差别有六
  谓贪嗔亦慢  无明见及疑
  论曰。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何故随眠能为有本。以诸烦恼现起能为十种事故。一坚根本。二立相续。三治自田。四引等流。五发业有。六摄自具。七迷所缘。八导识流。九越善品。十广缚义。令不能越自界地故。由此随眠能为有本。故业因此有感有能。此略应知差别有六。谓贪嗔慢无明见疑。颂说亦言。意显慢等亦由贪力于境随增。由贪随增义如后辩。及声显六体各不同。若诸随眠体唯有六。何缘经说有七随眠。颂曰。
  六由贪异七  有贪上二界
  于内门转故  为遮解脱想
  论曰。即前所说六随眠中分贪为二。故经说七。何等为七。一欲贪随眠。二嗔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欲贪随眠依何义释。为欲贪体即是随眠。为是欲贪之随眠义。于余六义征问亦尔。若尔何失。二俱有过。若欲贪体即是随眠。便违契经。如契经说。若有一类。非于多时为欲贪缠缠心而住。设心暂尔起欲贪缠寻如实知出离方便。彼由此故于欲贪缠能正遣除并随眠断。若是欲贪之随眠义。随眠应是心不相应。便违对法。如本论说。欲贪随眠三根相应。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欲贪等体即是随眠。岂不违经。无违经失。并随眠者并随缚故。或经于得假说随眠。如火等中立苦等想。阿毗达磨依实相说。即诸烦恼说名随眠。由此随眠是相应法。何理为证知定相应。以诸随眠染恼心故。覆障心故。能违善故。谓随眠力能染恼心。未生善不生。已生善退失。故随眠体非不相应。若不相应能为此事。则诸善法应无起时。以不相应恒现前故。既诸善法容有起时。故知随眠是相应法。此皆非证。所以者何。若许随眠非相应者。不许上三事是随眠所为。然经部师所说最善。经部于此所说如何。彼说欲贪之随眠义。然随眠体非心相应。非不相应。无别物故。烦恼睡位说名随眠。于觉位中即名缠故。何名为睡。谓不现行种子随逐。何名为觉。谓诸烦恼现起缠心。何等名为烦恼种子。谓自体上差别功能。从烦恼生能生烦恼。如念种子是证智生能生当念功能差别。又如芽等有前果生能生后果功能差别。若执烦恼别有随眠心不相应名烦恼种。应许念种非但功能别有不相应能引生后念。此既不尔。彼云何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若尔六六契经相违。经说于乐受有贪随眠故。经但说有。不言尔时即有随眠。何所违害。于何时有。于彼睡时。或假于因立随眠想。傍论且止。应辩正论。言贪分二。谓欲有贪。此中有贪以何为体。谓色无色二界中贪此。名何因唯于彼立。彼贪多托内门转故。谓彼二界多起定贪。一切定贪于内门转故。唯于彼立有贪名。又由有人于上二界起解脱想。为遮彼故。谓于上界立有贪名。显彼所缘非真解脱。此中自体立以有名。彼诸有情多于等至及所依止深生味着故。说彼唯味着自体。非味着境。离欲贪故。由此唯彼立有贪名。既说有贪在上二界。义准欲界贪名欲贪。故于颂中不别显示。即上所说六种随眠。于本论中复分为十。如何成十。颂曰。
  六由见异十  异谓有身见
  边执见邪见  见取戒禁取
  论曰。六随眠中见行异为五。余非见五积数总成十故于十中五是见性。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五非见性。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又即所说六种随眠。于本论中说九十八。依何义说九十八耶。颂曰。
  六行部界异  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  十七七八四
  谓如次具离  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  余等如欲说
  论曰。六种随眠由行部界有差别故成九十八。谓于六中由见行异分别为十。如前已辩。即此所辩十种随眠。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谓见四谛修所断五部。界谓欲色无色三界。且于欲界五部不同乘十随眠成三十六。谓见苦谛至修所断。如次有十七七八四。即上五部。于十随眠一二一一如其次第。具离三见二见见疑。谓见苦谛所断具十。见集灭谛所断各七。离有身见边见戒取。见道谛所断八。离有身见及边执见。修所断四。离见及疑。如是合成三十六种。前三十二名见所断。才见谛时彼则断故。最后有四名修所断。见四谛已后后时中数数习道彼方断故。如是已显。十随眠中萨迦耶见唯在一部。谓见苦所断。边执见亦尔。戒禁取通在二部。谓见苦见道所断。邪见通四部。谓见苦集灭道所断。见取疑亦尔。余贪等四各通五部。谓见四谛及修所断。此中何相见苦所断。乃至何相是修所断。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如是六中见分十二。疑分为四。余四各五。故欲界中有三十六。色无色界五部各除嗔。余与欲同。故各三十一。由是本论以六随眠行部界殊说九十八。于此所辩九十八中八十八见所断。忍所害故。十随眠修所断。智所害故。如是所说见修所断为决定尔。不尔云何。颂曰。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
  论曰。忍声通说法类智忍。于忍所害诸随眠中有顶地摄唯见所断。唯类智忍方能断故。余八地摄通见修断。谓圣者断唯见非修。法类智忍如应断故。若异生断唯修非见。数习世俗智所断故。智所害诸随眠。一切地摄。唯修所断。以诸圣者及诸异生。如其所应。皆由数习无漏世俗智所断故。有余师说。外道诸仙不能伏断见所断惑。如大分别诸业契经说。离欲贪诸外道类有缘欲界邪见现行。及梵网经亦说。彼类有缘欲界诸见现行。谓于前际分别论者。有执全常。有执一分。有执诸法无因生等。非色界惑缘欲界生。于欲界境已离贪故。定是欲界诸见未断。毗婆沙师释彼经义。起见时暂退。如提婆达多。由行有殊分见为五。名先已列。自体如何。颂曰。
  我我所断常  拨无劣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