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若归佛趣彼何归趣。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非归处生归处想故。欲显真实归趣处故。而作此论。如偈说。
多有归趣 山川树林 园观塔庙
以畏他故 此归非安 此归非胜
其所归趣 不能免苦 若归趣佛
法及众僧 于四圣谛 能以慧见
此趣是安 此趣是胜 此趣能免
一切众苦
是故为非归趣作归趣想。欲现真实归趣处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为止众生愚归趣故。众生或谓归佛者谓归趣如来父母所生之身头足等分。为止如是意故。若归趣佛者。当归趣佛菩提。无学法者。若归趣法者。谓归善不善无记法及诸比丘所行。是应作是。不应作法。若归趣法者。当归趣爱尽涅槃法。若归趣僧者。谓归趣四性出家之人。欲令众生于此法中得决定。若归趣僧者。当归趣学无学法。是故欲止众生愚归趣故。而作此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
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五
问曰。若归趣佛。彼何归趣。答曰。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如是说。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不但有名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而无其实。为止如是意故。而作是说。佛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若归趣者。归趣如是无学佛菩提法。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实佛者。此经云何通。如须达居士所问。云何名佛。彼答言。佛者有释种子。以信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染衣是名为佛。答曰。此是说佛所依。若说所依。当知亦说依者。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佛者。何故恶心出血。而得逆罪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心憎恶无学菩提法故。是以恶心出血。而得逆罪。复有说者。坏无学菩提所依故。若坏所依。则坏依者。是故得逆罪。若归趣法。彼何归趣。答曰。若归趣法则归趣爱尽离涅槃。若归趣僧。彼何归趣。答曰。僧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是名为僧。
问曰。云何为归。云何为趣。归趣是何义耶。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者。信可此法。是名为趣。评曰。如是说者好。能起口语心及共有法五阴体是趣。云何是归趣义。答曰。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救护义是归趣义者。提婆达多。亦归趣佛法僧而堕恶道。不为救护耶。答曰。若归趣者。不破戒行。不越分界。能作救护。若归趣者破于戒行。越于分界。不为救护。如人畏于怨家归趣于王求其救护。王语彼人。若在我国。不越分界。我能为汝而作救护。若越我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如是众生。畏恶道故。归趣于佛。佛作是言。若归趣我。不应破于戒行越于分界。若破戒行。越于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复有说者。随尔所归趣。则有尔所救护。以归趣因缘故。得出恶道。
问曰。若归趣佛者。为归趣一佛。为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若归趣一佛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者。何以但言归趣一佛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我为毗婆尸弟子。我为尸弃弟子。或有乃至我为释迦牟尼佛弟子。评曰。应作是说。归趣恒河沙等诸佛。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耶。答曰。此文应如是说。我归趣诸佛。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当知亦归趣诸佛。言我为一佛弟子者。随其见真谛处。言我是彼佛弟子。
问曰。若归趣法者。为归趣自身诸阴灭。为归趣他身诸阴灭。为归趣自他身诸阴灭耶。若归趣自身诸阴灭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余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答曰。若归趣者。归趣自身他身。问曰。若然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耶。答曰。虽于我无救护。而性是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归趣僧者。为归趣一佛僧。为归趣诸佛僧。若归趣一佛僧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诸佛僧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佛告贾客。汝当归趣未来世僧。评曰。应作是说。归趣诸佛僧。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答曰。此文应作是说。归趣诸佛僧。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僧。则为归趣诸佛僧。此经云何通者。以现前无僧宝故。复有说者。以僧宝难得故。所以者何。有佛出世而无僧宝。
问曰。何处有此归趣耶。答曰。若与戒俱者。唯人中有。若不与戒俱。余趣悉有。问曰。有受戒而不受归趣者。是人为得戒不。答曰。或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若欲受戒。应先受归趣故。复有说者。若以自大慢心。而不归趣者。是人不得戒。若人不知。为先受戒。为先受归趣。若不受归趣而受戒。是人得戒。而与戒者得罪。
问曰。若不求归趣。为得归趣不耶。答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或有在母腹中初生小者。而亦受归趣。此云何通。答曰。此为随顺戒故。此人本前生时。能施他人受戒具。若在腹中。若初生小时。父母为其受归趣。后若长大作非法事时。人便呵言。汝在母腹中及初生小时。已受归趣。今者何为作非法事。其人闻已。即远恶修善。是故为随顺戒。为受归趣。而实不得。复有说者。欲令信佛诸天为拥护故。问曰。若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耶。答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佛涅槃时。阿难白佛。拘尸城诸某甲人等。归趣世尊。亦归法僧。此言云何通。答曰。或有说者。佛威神力故。般涅槃时。令拘尸城诸力人等他人为求而得于戒。复有说者。尊者阿难入拘尸城。为多力人授归趣戒。而还白佛。世尊复有如是最后弟子众。复有说者。得如迦尸女罗恶不能言者是也。如说。若归趣佛。不堕恶道。问曰。诸归趣佛。尽不堕恶道耶。答曰。此为得不坏信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为深心归趣者。作如是说。
问曰。如法宝胜佛。何以归趣时。先归趣佛。后归趣法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于教法中尊故。是以先归趣佛。复有说者。犹如病人。先依附医。然后服药。佛如明医。法如良药。僧如授药人。
杂揵度无惭愧品第五之一
云何无惭云何无愧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以此二法所行相似故。世人见行无惭言是无愧。见行无愧言是无惭。此二法实异。人谓是一。欲说其定体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以此二法能坏世人。世尊亦说。有二黑法能坏世人。谓无惭无愧。复有说者。以此二法行不善法时势力最胜。如说。与何缠相应。此心淳是不善谓无惭无愧。复有说者。以此二法令众生有种种差别相。如说。若世无此二法。则众生无种种差别相谓猪羊鸡犬等。复有说者。阿毗昙以此二法一心中可得。是故尊者迦旃延子。欲说其体及差别相故。而作此论。云何无惭。答曰。若无惭无惭分。乃至广说。如是等尽说一无惭体。而文有种种。问曰。虽说无惭体。亦应说其所行。答曰。如不善所行。无惭所行亦如是。所以者何。与不善法相应故。问曰。此为何所缘耶。答曰。缘于四谛。复有说者。先说所行。未说其体。问曰。若然者。体是何耶。答曰。自身即是其体。何以知之。如说。自身法。是自相似法。是总相。诸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应作四句。初句者。无惭行。余所行是也。第二句者。行无惭所行无惭相应法是也。第三句者。无惭行无惭行是也。第四句者。即是无惭行。余行相应法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如无惭行作四句。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先说所缘。未说其体。未说所行。如说。无惭无惭分。无恶贱无恶贱分。是缘苦集谛。如说。不尊重不善尊重。不避他不善避他。是缘灭道谛。
云何无愧。答曰。无愧无愧分。无愧他。乃至广说。如是等。尽说一无愧体。而文有种种。问曰。若然者。所行云何。答曰。如不善法所行。无愧所行亦如是。余如无惭说。问曰。所缘云何。答曰。缘四圣谛。广说如无惭。诸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亦应作四句。初句者。无愧行余行是也。第二句者。无愧相应法行无愧行是也。第三句者。无愧行无愧行也。第四句者。即无愧行余行相应法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如无愧行作四句。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先说所缘。未说其体。未说所行。如说无愧无愧分。不愧他。不数数愧。无羞无羞分。不羞他。是缘灭道谛。如说行恶不畏。行恶不怖。不见恶事可畏怖。是缘苦集谛。
问曰。无惭无愧。有何差别。何故复作此论。答曰。以此二法相似故。虽说其体相。而故须说差别。不避他是无惭。不见恶事可畏怖是无愧。复次不尊重是无惭。不见恶事可畏怖是无愧。复次不恶贱烦恼是无惭。不恶贱恶行是无愧。复次自于身作恶是无惭。于他身作恶是无愧。复次若于一人前作恶不羞是无惭。于多人前作恶不羞是无愧。复次造智者所呵责因时不羞是无惭。造智者所呵责果时不羞是无愧。是名差别。问曰。如此恶法。何以不名为使耶。答曰。此所行粗使性微细。复次此习气不牢固。如烧桦皮。使习气牢固。如烧佉陀罗木。复次此不能自立。使能自立。复次此依于使。无惭依贪欲。无愧依无明。使是根本。以是事故。不名为使。
云何为惭。云何为愧。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见行于惭名之为愧。见行于愧名之为惭。此二法实异。人谓是一。欲说其定体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惭愧是无惭无愧近对治。先说无惭无愧。今说惭愧是彼近对治。复有说者。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有二白法守护世人。所谓惭愧。若世人无此二法。则谓不施设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有众生种种形差别。谓猪羊鸡犬驴马狐狼等禽狩。以有此二法故。施设有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亦应有猪羊等种种形差别。佛经虽说惭愧。不分别其体亦不说差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彼中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为惭若惭惭分。乃至广说。如是等语。尽说惭体。如上所说。问曰。惭体如此。所行云何。答曰。如善法所行。此亦复尔。与一切善法相应故。问曰。为缘何法。答曰。缘一切法。诸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应作四句。初句者。惭行余行是也。第二句者。惭相应法行惭所行是也。第三句者。惭行惭是也。第四句者。即惭相应法行余行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如是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此说所缘。如说。惭惭分恶贱恶贱分。此缘苦集谛。尊重善尊重。避他善避他。能制恶事。是缘灭道谛。
云何愧。答曰。若愧愧分。愧他。乃至广说。如是等语尽说愧体。问曰。若已说体。所行云何。答曰。如诸善法所行。此亦复尔。乃至广说。若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应作四句。初句者。愧行余行是也。第二句者。愧相应法行愧所行是也。第三句者。愧行愧是也。第四句者。即愧相应法行余行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此说所缘。如说。愧愧分愧他。羞羞分羞他。是缘灭道谛。如说。见可恶事是可怖畏。是缘苦集谛。
问曰。惭愧有何差别。何故复作此论。答曰。以此二法相似故。虽说其体相。故须说差别。避他是惭。见恶事可畏是愧。余答与上相违。是惭是愧。有无惭与惭相似。有惭与无惭相似。有无惭与无惭相似。有惭与惭相似。无惭与惭相似者。不可惭事而惭。惭与无惭相似者。不可惭事。而不惭。无惭与无惭相似者。可惭事而不惭。惭与惭相似者。可惭事而惭。愧说亦如是。
界者。无惭无愧在欲界。惭愧在三界。若是无漏不系。如法身论说。信力乃至慧力。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惭愧力是非学非无学。复有说者。惭愧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人者。凡夫人有圣人亦有。以有此法故。当知是有漏无漏。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不善根。乃至广说。问曰。何故说增上不善根。不说中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作是问。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中。云何微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已说初后。当知亦略说中间。复有说者。已说在此二中根。所以者。何若说上。当知中分在微分中。若说微。当知中分在上分中。复有说者。若易见易知者则说。中法难见难知。是故不说。复有说者。若是世现见者即说。若不现见则不说。世尊必知二法。谓上与微。何以知之。如说。利根者谓央掘魔罗。钝根者谓萨波达婆。而不说中者。复有说者。若说于中则文重不便。若不说中则文轻便。
云何增上不善根。答曰。不善根能断善根者。乃至广说。问曰。断善根者是邪见。何以言是不善根耶。答曰。或有说者。不善根断善根方便时势胜。所以者何。一切内外法。方便时功。胜于成时。如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发菩提心。此心能荷负三阿僧祇劫善行。使不散坏。亦无留难。此心甚难。后得尽智。三界善根。未来中修。未足为难复有说者。邪见所以能断善根。皆以不善根力。不善根。能令善根羸劣微薄。更无势力。亦令因缘多诸留难。然后邪见能断善根。复有说者。此文应如是说。不善根。能断善根。何等不善根。答言邪见相应痴。不善根。亦断欲界欲时。最初灭者是也。问曰。断欲界欲。不应言亦。所以者何。即是一答故。答曰。或有说者。此答前所说。何等邪见。能断善根。答言离欲界欲时初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