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论

  除去色想  能断欲爱  于内外法
  无不见者
  如众义经说偈。
  亦不有有想  亦不无无想
  如是除色想  能断渴爱因
  如是等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此处说除去色想者。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除有对色。如波罗延众义经所说偈。除去色想者。断缘色爱。或有说者。此处言除去色想者。是四念处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身念处。如波罗延众义经所说。除去色想者。是法念处。复有说者。此处言除去色想者。是四无色定及三未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第四禅。波罗延众义经所说偈。除去色想者。除爱缘色。复有说者。此言除去色想者。此内外道。共除色想法。余三是不共除色想法。
  世第一法当言。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复为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是欲界系故。复有说者。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已说所以。已说界未说地。今欲说故。复有说者。先虽明世第一法是色界系。色界中有三种地。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地。未说世第一法为在何地。今欲说故。所以者何。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如净解脱等。有在二地者如喜等。今欲说世第一法所在地故。是以作论。世第一法。或有觉有观。乃至广说。云何有觉有观。答曰。若依有觉有观三昧。得世第一法。如未至禅初禅是也。问曰。上言依者有何义耶。答曰。或有说者。共俱生义。是依义。彼世第一法生时。相应定力故。持彼心品使不散乱。是依义也。何以知之。有成文说共俱生义是依义。如说。若依空三昧得正决定。是中即说俱生是依义。如苦法忍与空三昧相应。是共俱生依义。空三昧亦与世第一法相应。是名依义。复有说者。与次第缘义是依义。如增上忍相应三昧。与世第一法作次第缘。是名依义。评曰。即依彼地。是名依义。如是说者好。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若依无觉有观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有观。如禅中间是也。云何无觉无观。答曰。若依无觉无观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无观。如二禅乃至第四禅是也。问曰。何以说世第一法在三地耶。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如弥沙塞部说世第一法是有觉有观有相有势无定。是凡夫性缘有为有觉有观者。能分别故。有相者能缘故。有势者难得故。无定者。无相似心相续故。是凡夫者。凡夫身中可得故。缘有为者。缘诸行故。为止如是并义者意故。说在三地。若依未至地得正决定。彼一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决定。彼二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间得正决定。三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二禅得正决定。四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三禅得正决定。五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四禅得正决定。六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得正决定。一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二地见道修。二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间得正决定。三地见道修三地。世第一法修。何以故。皆是一地法故。此中有漏法。一种使所使故。此中诸善。展转为因故。二禅以上如先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何以故。若依无觉有观三昧。得正决定。得二种世第一法。有觉有观。无觉有观。若然者则违经文。如说云何名无觉有观。若依禅中间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有观。如先说者好。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三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
  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以凡夫身中修故。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有三事故修。一从因生。二能作对治三能办事。从因生者。六地中展转更相为因。对治者。若对治断一地欲。余地亦名对治。断办事者。如一地事办。余地亦办。世第一法。不从因生者。不展转为因故。非对治者。不断结故。不办事者。非如圣道能办事故。修道亦以此三事故。自地他地修。彼亦展转为因。如法智断欲界结。比智亦修。彼比智非欲界对治道。法智现前时。亦名修亦名对治。办事者。如第四禅地苦智修。如初禅地亦修。如初禅地道办事。第四禅地道亦办。如第四禅地道办事。初禅地亦办。复有说者。无漏法所作异。有漏法所作异。所以者何。世第一法。为爱所系。无漏法者。不为爱所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有垢有过患。杂毒滓浊。是以不他地自地修。见道无垢无过。不杂毒不滓浊。是以自地他地修。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在界为界所系在地为地所系。无漏法。在界在地。不为界地所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在身有系。无漏法在身不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必生报。无漏法不生报。问曰。同是有漏。以何等故。见道边等智。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边等智。不用功而得。以见道力故修。如见道力。能自地他地修。彼见道边等智亦修。世第一法大功力得。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边等智。是见道眷属。常不相离。如见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世第一法。非见道。眷属相离。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边等智。坚信坚法。身中可得。若起上地。法现在前。下地便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可得。一切凡夫。不能修于他地。问曰。以何等故。上地见道现在前时下地修。下地见道。
  现在前时上地不修耶。答曰。或有说者。上地法胜。若现在前时。下地则修。下地法劣。现在前时。不修上地。犹如胜人不造诣劣人。劣人则应造诣胜人。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上地。得正决定。下地诸法。先已得故。是以故修。若依下地得正决定。上地诸法或得不得。是以不修。复有说者。上地诸法从下地因生。下地诸法不从上地因生。是以不修。复有说者。下地法不能对治上地。上地法能对治下地。以不对治故是以不修。复有说者。若依上地得正决定。尔时离下地欲故。是以修。若依下地得正决定。上地或离欲或不离欲。设使离欲。于上地法不得自在。设得自在。应即上地得正决定而不能得。是以知不自在。复有说者。下地法摄属上地。是以故修。上地法不摄属下地。是以不修。复有说者。犹如六种守护法故。三十三天。为备阿修罗故。安六种守护。一依水住龙。二杵手神。三持花鬘神。四常放逸神。
  五四天王。六三十三天。若依水住龙。能坏阿修罗者余五无事。而水住龙若不能。杵手神助。余四无事而住。若二不胜持花鬘神助。余三无事而住。若三不胜放逸神助。余二无事而住。若四不胜四天王助。余一无事而住。若五不胜三十三天助。帝释无事而住。彼若不胜尔时帝释躬身自出。执金刚杵雨金刚雹。时阿修罗众即时退散。如是见道断结对治。在六地中。若依未至得正决定。即彼地见道断。见道所断结。其余五地无事而住。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上地则无事而住。未至禅得修。亦随顺初禅。若依中间二禅三禅亦如是。若依四禅得正决定。彼四禅中见道断。见道所断结。下地得修。亦随顺第四禅。复有说者。犹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其在上池次流于下。下池不能逆流于上。如是上地无漏流注下地。是以故修。下地无漏不能流注上地。是以不修。问曰。世第一法颇有觉非有观耶。有观非有觉耶。亦有觉有观耶。非有觉非有观耶。答曰。有。云何有觉非有观耶。答曰。如未至禅初禅觉。相应观是也。所以者何。观不相应故。云何有观非有觉。答曰。觉诸中间禅观相应法。云何有觉有观。答曰。如未至禅初禅。除其觉观。余相应法所谓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云何非有觉非有观。答曰。谓中间禅观。诸余觉观不相应法。如二禅三禅四禅相应法及色心不相应行。问曰。颇世第一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耶。答曰。有。如未至禅初禅地观。彼非有觉有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觉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与觉观相应。彼观唯与觉相应。不与观相应。云何非无觉有观。答曰。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无觉有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不与觉相应与观相应法。彼观唯与觉相应。不与观相应。云何非无觉无观。答曰。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无觉无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不与觉观相应。彼观虽不与观相应。与觉相应。问曰。颇世第一法。非与有觉有观相应。非不是观耶。答曰。有。禅中间观。彼不与觉观相应。非不是观。问曰。颇世第一法。有觉有观地非觉唯观耶。答曰。有。在未至及初禅地觉唯与观相应非觉。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无觉有观地。非觉非观相应耶。答曰。有。禅中间观。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有觉有观地亦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耶。答曰。有。云何有觉有观。如未至禅及初禅地觉观相应法。云何无觉有观。即彼觉是也。云何无觉无观。即彼色心不相应行是也。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无觉有观地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耶。答曰。有。云何无觉有观。如禅中间无觉有观相应法是。云何无觉无观耶。彼观色心不相应行。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所以界地。未说相应。今欲说故。复有说者。先已说世第一法在三地。未说在六地。今欲以根明六地义。分明了了。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云何世第一法乐根相应。答曰。若依第三禅得世第一法。何者乐根相应。何者非乐根相应。答曰。除乐根。诸余乐根相应法。何者不相应。答曰。乐根色心不相应行。云何喜根相应。答曰。若依初禅二禅。得世第一法。此中谁与相应。谁不与相应。除喜根。诸余喜根相应法。谁不与相应。喜根色心不相应行。云何舍根相应。答曰。若依未至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是也。问曰。何以不说禅中间耶。答曰。应作是说。若依未至中间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而不尔者有何义。答曰。中间禅通名未至。是中谁与相应。谁不与相应。谁与相应。除舍根诸余舍根相应法。谁不与相应。舍根色心不相应行。颇有世第一法。不与喜根乐根舍根相应耶。答曰。有。色心不相应行。颇有相应法而不与世第一法相应耶。答曰。有。即三根体是也。世第一法。当言一心为多心。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已说所以。已说界。已说地。已说根相应。未说现在前。今欲说故。或有说者。言世第一法是相续现前。为止彼人如是意。欲显世第一法现在前一刹那故。或有说者。先说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或谓有心心数法多彼刹那亦多。为决定此义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相续有三种。一时相续。二生相续。三相似相续。或谓无二相续。唯有相似相续。如弥沙塞部所说。为止彼人意故。而作此论。世第一法。当言一心为众多心。答曰。当言一心。不当言众多心。问曰。如世第一法现在前。未来心心数法修。亦名世第一法。此中何以不说。答曰。彼亦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如有余义。简略义亦如是。复有说者。彼未来者属现在。若说现世当知亦说未来。复有说者。若能与次第缘。是中说之。如是义应如先以次第说。问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当言一心。应说所以。不但以言故。此义便立。答曰。此心心法。次第便不起。世间有漏心唯生。无漏苦法忍相应心。若当起者无有是处。为分别故。设使起者。若小若相似若胜。若当小者。不能得正决定。所以者何。不以衰退。未成道得正决定。应以胜进势力道得正决定。若相似者。亦不能得正决定。所以者何。先不以此道得正决定。如初刹那。后刹那亦尔。如初刹那。留难停住不得正决定。后众多刹那。亦留难停住不得正决定。如初刹那不能取圣道。后众多刹那亦不能取圣道。问曰。若然者修道中。若以下心。亦不能取圣道。答曰。见道异本曾得道异。若当胜者。亦不能得正决定。所以者何。前者则非世第一法。问曰。若非者为是何法。答曰。是增上忍。后是世第一法。问曰。以何等故修道中若相似若小。能与无漏作次第。见道唯胜。答曰。修道是本曾得道不多用功力。而现在前。是以若相似若小。能作次第。见道是未曾得道。多用功力乃现在前。是以必用。胜者世第一法。于世第一法因威势。因者共生因。相应因。相似因。三因者是总说义。若别说者。过去于过去。二因相应共生。过去于未来一相似因。未来于未来。二因相应共生。现在于现在二因相应共生。现在于未来一相似因。不障碍生得法。是威势缘。
  世第一法当言退。当言不退。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前已说世第一法体性所以界地根一心。未说不退。今欲说故而作此论。或有说。世第一法是退者。为止彼人意故。又欲去他义显自义与法相相应故。问曰。世第一法。当言退。当言不退耶。答曰。不退。问曰。云何不退。应说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义便立。答曰。世第一法。随顺谛。转近谛。垂入谛。云何随顺谛。随顺见道故。云何转近谛。转近见道故。云何垂入谛。垂入见道故。复有说者。随顺道谛。转近道谛。垂入道谛。复有说者。随顺苦法忍。转近苦法忍。垂入苦法忍。世第一法。于苦法忍有二种转近。一随顺转近。二垂入转近。彼中间不起不相似有漏心。使苦法忍不现在前。问曰。世第一法是有漏心。向言不起不相似有漏心苦法忍是不相似心。何以言有漏是不相似心无漏是相似心耶。答曰。世第一法。恶贱有漏心。以恶贱故。言不相似。无漏言相似。犹如有人为自亲里之所苦恼。亲近他人作亲里想。于自所亲作他人想。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同办一事故。所谓舍凡夫事。得住圣法。犹如士夫渡河渡谷渡山渡坑。乃至广说。渡河者。从此至彼。渡谷者。从此岸至彼岸。渡山者。从此山至彼山。渡坑者。从高至下从下至高。犹如有人从高上堕。未至地顷。便作是念。欲还本处得如意不。答曰。不得。假使彼人。若以神足。若以咒术。若以药草。还至本处可有是事。住世第一法时。无有一法能障苦法忍使不现前。譬如阎浮提有五大河。一名恒伽。二名夜摩那。三名萨罗由。四名阿夷罗跋提。五名摩醯。流趣大海。乃至广说。问曰。前喻后喻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欲因二喻以明一义令分明故。复有说者。前者以内法具为喻。后者以外法具为喻。复有说者。前喻为止内留难法。后喻为止外留难法。复有说者。前喻为止不如法事。后喻为显如法事。彼五河流趣大海。无能制者无能遮者。无能住者无能移者。彼五大河流趣大海。颇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无也。若以神足咒术药草。使彼大河停住不流。未足为难。无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现在前。造此经时在于东方。此五大河在于东方。故以为喻。复有四大河。从阿耨达池出流趣大海。一名[口  恒]伽。二名辛头。三名博叉。四名私陀。彼[口  恒]伽河从金象口出。绕阿耨达池一匝流趣东海。彼辛头河从银牛口出。亦绕大池一匝流趣南海。彼博叉河从琉璃马口出。绕大池一匝流趣西海。彼私陀河从颇梨师子口出。绕大池一匝流趣北海。彼[口  恒]伽河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夜摩那。二萨罗由。三阿夷罗跋提。四名摩醯。彼辛头河亦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名毗婆奢。二名伊罗跋提。三名奢多头。四名毗德多。彼博叉河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名婆那。二名毗多罗尼。三名朋[仁-二+奢]。四名究仲婆。彼私陀河亦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名萨梨。二名毗摩。三名那提。四名毗寿波婆。此中唯说广大有名字者。然彼四河各有五百眷属。合有二千流趣大海。颇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不能。无有是处。以分别故假使有人。以神足咒术药草。能令彼河停住不流。未足为难。无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现在前。复次世第一法。与苦法忍。作次第缘。此文是根本义第一答。所以者何。彼世第一法生时。能与苦法忍次第缘果。若此法能与彼法次第缘果者。此法无有众生。若法若咒术药草。若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能作障碍。使第二刹那不现在前者。无有一法速于心者。能于尔时为作障碍。使不能得正决定。彼言无有一法速于心者。即苦法忍相应心是也。作义者说曰。以何次第故。世第一法不当言退。答曰。或有说者。根本牢固故。彼行者修布施时。悉以回向解脱持戒不净安般念处七处善暖顶忍亦回向解脱。是名根本牢固。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后次生见道。无有退见道者。彼亦不退。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后次生忍智。无有退忍智者。彼亦不退。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后。乃至断非想非非想处见道所断结。无有退非想非非想处见道所断结者。彼亦不退。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是胜进分善根。无有退胜进分善根者。暖法有三种。退分住分胜进分。顶亦有三种。忍有二种住分胜进分。世第一法。有一种。谓胜进分。问曰。此皆是达分善根。何以说三种。答曰。名数异耳。如定犍度说。此善根有三种。于此善根退者名退分。不退不进名住分。胜进者名胜进分。彼说三种。此说达分善根。名数异耳。复有说者。此善根是一刹那。无有退半刹那者。问曰。颇有二圣人同生一处。于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禅得正决定。二依第二禅得正决定。彼俱命终生二禅中。彼依初禅得正决定。则不成就。所以者何。以离地故失。依二禅者。彼则成就。问曰。颇二阿罗汉俱在欲界中。于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禅得正决定。二依二禅得正决定。彼俱命终。生二禅中阴中得阿罗汉果。彼依初禅得正决定者。则不成就。所以者何。以离地故失。问曰。颇有圣人不成就世第一法。成就世第一法解脱得耶。答曰。有。依初禅得正决定。彼命终生二禅中。以离地故。不成就世第一法。彼成就世第一法解脱得。彼得以二禅所摄故。若命终生三禅以上。则不成就世第一法。问曰。颇有圣人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解脱得耶。答曰。有。依初禅得正决定。彼若命终。生第三禅以上。则不成就世第一法及解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