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何等心解脱。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答曰。未来远心生时。无学诸障。得解脱障者。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是也。若说未来。则止过去现在。若说无学。则止学心。问曰。如学心亦得解脱。何以但言无学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尊胜故。若求胜法。无学法胜于学法。若求胜人。则无学人。胜于学人。尊者瞿沙说曰。若多胜无过。言是解脱。若得无学心。则解脱多亦胜无过。复次若心得二种解脱者。名为解脱。谓自体解脱。身得解脱。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有心自体得解脱非身。或有身得解脱非自体。乃至广作四句。自体得解脱非身者。谓学心是也。身得解脱非自体者。阿罗汉善有漏不隐没无记心是也。自体解脱身亦解脱者。谓无学心是也。非自体解脱非身解脱者。谓学有漏心一切凡夫心是也。复次无障碍故名解脱。学人则为邪解脱所障。无学不尔。如是学正解脱。与邪解脱相对。无学不尔。复次若心于一切结得解脱。名为解脱。学心有分解脱。有分不解脱。无学不尔。复有说者。若心于五种烦恼事中得解脱。五种缘中得解脱。名为解脱。五种烦恼障碍。五种缘障碍说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不为如摩楼多爱草所系者是名解脱。复次若能揃有顶所依周罗者。是名解脱。复次若断三界诸烦恼发。是名解脱。复次若减少解脱能令满足。是名解脱。如学人乃至金刚喻定。名不满足。得无学心名为满足。复次若得猗乐。不为烦恼所障。是名解脱。学人虽得猗乐。为烦恼所障。无学人得猗乐。不为烦恼所障。复次若广受猗乐名为解脱。学人以有所作故。受猗乐不广若得无学心。所作已办。则广受猗乐。犹如国王怨敌未尽受乐不广。若怨敌尽者。则广受乐。若所作已办。除去重担。更无欲求亦复如是。复次众生常共烦恼独语。若得远离。牟尼意满足。是名解脱。复次若离染污诸阴重担者。是名解脱。复次若离烦恼热诸入。得清凉入。是名解脱。复次若离烦恼所依诸入。得无烦恼所依诸入。是名解脱。复次若远离烦恼众生聚自立无。烦恼众生聚中。是名解脱。复次若得为世作福田者。是名解脱。如偈说。
欲心坏众生 如草败良田
若施无欲者 必得于大果
复次若害其命。得无间罪者。是名解脱。复次若断诸着决烦恼堤塘。除一切障碍。断于四食。离四识住。破坏四魔。过九众生居者。是名解脱。复次若行不杂。功德学人杂行善法过恶善行恶行。善根不善根。互现在前。若唯行善行等。不行不善行等者。是名解脱。问曰。如五阴悉得解脱。何以独说心得解脱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心胜故。此中应说。如第一品中答。问曰。唯有一刹那心得解脱耶。答曰不也。若说一刹那生心。当知尽说未来一切心。所以者何。未来无学心。得行于世故。问曰得尽智时。未来世所有修三界善根。为得解脱不也。答曰得。所以者何。亦除其障故。问曰。若退阿罗汉果。还得阿罗汉果。先所得过去无漏道。彼为得解脱不耶。答曰不得。以不除障故。如无碍道灭。乃至广说。无碍道者是金刚喻定。问曰。何故名金刚喻耶。答曰。犹如金刚无所不断。无所不坏。无所不穿。若铁若牙。若石若摩尼珠。若颇梨。若山。如是等物无不摧破。彼定亦尔。于一切烦恼。若不摧破。无有是处。以分别故说。若设当具缚凡夫。能起此定则能断一切烦恼。何以故。是一切烦恼对治法故。何以知耶。答曰。得阿罗汉时。证一切三界见道修道所断烦恼解脱得。以是事故。知此定是一切烦恼对治法。问曰。如金刚喻定体性。若是五阴。若是四阴。何以但名定耶。答曰。以定势偏多故名为定。如见道体是五阴。以见势偏多故名为见道。如见道边等智体性。是五阴四阴。以智势偏多故说名为智。如四道。通体性。是五阴四阴。以通势多故说名为通。金刚喻定体性。是五阴四阴。以定势多故说名为定。问曰。若然者。则因论生论。彼处何故定势多耶。答曰。或有说者。以非想非非想处难断难破难过。须坚固定。以安其足。发大精进。如人欲害象时。先安其足。发其武勇。然后可害。如是非想非非想处。难断难破难过。当先安其足。发大精进已。然后能断。如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复有说者。非想非非想处。微细难知。难可解了。当须大持意法。如人欲射一毛。当须大持意法。彼亦如是。此金刚喻定。若在未至禅。则有五十二金刚喻定。其事云何。金刚喻定。与六智俱。谓四比智二法智。二法智者。谓灭智道智。依未至禅。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彼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法智。观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比智。彼或有观初禅诸行灭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如是乃至观非想非非想处诸灭亦如是。如是八四有三十二。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灭比智三十二。道比智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禅有五十二金刚喻定。如是依初禅禅中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有五十二金刚喻定。空处有二十八。若依空处。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集比智说亦如上。若以灭比智。观空处诸行灭等四行。如前说。或观识处。或观无所有处。或观非想非非想处灭等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灭比智有十六。道比智有四前有八。是名依空处二十八金刚喻定。识处有二十四。无所有处有二十。如是随所应说。此是一家义。复有说者。未至禅中有八十。其事云何。金刚喻定。与六智俱。如上说。若依未至禅。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如先说。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如先说。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如先说。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如先说。若以灭比智。观初禅诸行灭。如先说。或有观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亦如上说。此八四有三十二。道比智亦有三十二。合六十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地有八十金刚喻定。如是初禅禅中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有八十。空处有四十。若依空处。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广说如上。以集比智说亦如上。若以灭比智。观空处诸行灭。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有十六。道比智亦有十六。前有八。是名空处有四十金刚喻定。识处有三十二。无所有处有二十四。应随相广说。评曰。应作如是说者好。依未至禅。应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其事云何。若依未至禅。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说亦如上。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说亦如上。若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说亦如上。若灭比智。观初禅诸行灭。或有乃至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如是八四有三十二。如前说。或有观初禅亦观第二禅。或观第二禅。亦观第三禅。或观第三禅。亦观第四禅。或观第四禅。亦观空处。或观空处。亦观识处。或观识处。亦观无所有处。或观无所有处。亦观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有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有观第三禅第四禅空处。或有观第四禅空处识处。或有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有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处。或有观第三禅第四禅空处识处。或有观第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空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识处。或有观第三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识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灭法智有四。道法智有四。灭比智有百四十四。如是依未至禅。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初禅禅中间乃至第四禅。亦有百六十四。空处有五十二。若依空处。若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或观空处诸行灭。乃至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或有观空处识处。或有观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空处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识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灭比智有四十。是名依空处五十二金刚喻定。识处有三十六。若依识处。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四行。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识处诸行灭。乃至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识处无所有处。或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识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道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智四。灭比智二十四。如是依识处有三十六金刚喻定。无所有处有二十四。依无所有处。若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四行。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无所有处诸行灭。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或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若以道比智。观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智四。灭比智有十二。如是依无所有处有二十四金刚喻定。无色界中。不应说法智。生色界中。不应说法智。不应说生上地依下地离欲。除非想非非想处亦不应说生上地观下地灭余生色界。亦如生欲界说生无色界。如生欲色界说。尊者瞿沙说。金刚喻定有十三。云何十三。谓诸断非想非非想处烦恼。无碍道见道所摄有四。修道所摄有九。
已解脱心得解脱耶。未解脱心得解脱耶。答曰。已解脱心言得解脱。如是汝语。已解脱心言得解脱。不应说已解脱心言得解脱。所以者何。若以解脱不得言当解脱。若当解脱不得言已解脱。问曰。已解脱心。何以言得解脱耶。答曰。以是事故。先作是说。若以烦恼而言。名已解脱。若以行世在身而言。名得解脱。我亦说已解脱言得解脱。亦说已作事言作。如是说者复有何过。佛亦说已解脱言得解脱。已作事言作。欲证此义故引佛经。于汝意云何。佛经为是善说不耶。如说偈。
若断欲无余 如莲花在水
比丘舍此彼 如蛇脱皮去
问曰。佛说此偈。为已舍言舍耶。未舍言舍耶。答曰。佛说已舍言舍。此中说断欲无余。言已舍舍。如此偈中。已舍言舍。已作言作。我亦如是。已解脱言得解脱。而无有过。为证此义故复引佛经。如说偈。
慢尽自定意 善心一切脱
一靖居无乱 能度死彼岸
问曰。此偈中为说已度度未度度耶。答曰。此中说已度度。若善心一切得解脱时。名已度而言是度。如此经说。已度言度。已作言作。我亦如是。已解脱言得解脱。
又世尊言。习厌无欲习无欲解脱习解脱涅槃。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习厌无欲。乃至广说。不分别云何厌云何无欲。乃至广说。佛经是此论根本。彼中不说者。今当说之。以是事故而作此论。
习有二种。一者能生。二者能到。能生者。如习厌能生无欲习无欲能生解脱。能到者。如习解脱能到涅槃。复有说者。习有二种。一者随顺。二者随应。随顺者。如习厌得无欲习无欲得解脱。随应者。习解脱应得涅槃。问曰。若是习性。亦是缘性耶。答曰。诸是缘性。则是习性。问曰。颇是习性非缘性耶。答曰有。谓习解脱得涅槃者是也(此习于涅槃无四缘义而能到涅槃)。云何为厌。答曰。无学恶贱五取阴诸行。如经本广说。问曰。如此厌。亦是无学。亦是学。亦是非学非无学。何以唯说无学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名义俱胜故。若求法胜。则无学法胜。若求人胜。则无学人胜。尊者瞿沙说曰。以多胜无过故。唯说无学厌。不说学人凡夫人也。复有说者。世尊说胜法根本故。无学是胜法根本故。无学是胜法根本。非学人凡夫人也。复有说者。若说终者。亦明其始。复有说者。若无二法相对应。如上无学广说。问曰。厌体性是何。答曰。或有说者。体是慧性。问曰。若然者。厌体性是苦忍苦智。彼说善通。此文云何通。如说。云何习厌得离欲。答曰。与厌相应无欲恚痴善根。问曰。若然者。慧还与慧相应耶。答曰。此文应如是说。彼厌相应无欲善根。不应说无恚无痴。应作是说。而不说者。当知此文是诵者长说。复有说者。此厌是心数法与心相应。问曰。若然者。此文善通。见揵度所说体。是苦忍苦智。复云何通。答曰。彼中说厌。以亲近苦忍苦智故。于何处得厌。答曰。苦忍苦智边。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厌体性是慧。云何世俗厌答曰。与不净相应者是也。即是阿那般那体。是缘苦集暖顶忍是世第一法。是缘苦集。见道边等智。与悲相应。第一第二解脱相应。与初四胜处相应。是身如病如痈如疮。无常苦空无我因集有缘等行。粗说则有如是等相。若广说者。量过四海。问曰。若厌体是可厌耶。若体是可厌是厌耶。乃至广作四句。初句者无漏厌是也。第二句者除世俗厌诸余有漏体是也。第三句者世俗厌是也。第四句者除无漏厌诸余无漏体是也。问曰。如一切法无我观。为是厌观也。为是欣踊观耶。答曰。此义前无我行中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