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如佛世尊责诸弟子言。是痴人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佛世尊。无相似爱。无相似恚。无相似慢。无相似无明。世尊爱恚已断离于憎爱。断一切诤讼根本。如诸弟子。有烦恼习。如毕陵伽婆蹉。有嗔恚习。彼长老骂恒河神言。小住弊婢。长老阿难则有爱习。以怜诸释子故。尊者舍利弗有憍慢习舍随病药等如是等习。佛世尊永无。所以者何已离一切。诸无巧便烦恼习故。然佛有巧便相似言。爱相似言者。如说。善来比丘。快能出家。嗔恚相似言者。汝是释种婢子诸释是汝大家。慢相似言者。如说我成就十力四无所畏。无明相似言者。如说大王从何处来。如告阿难。园林外何以有高声大声。问曰如来以拔习气根本。何以有如是相似言。答曰为守护受化田故。其事云何。此中应广说破僧因缘所以者何即是此经根本因缘故。诸比丘为提婆达多所坏。尊者舍利弗化使还来。彼诸比丘生大惭愧。兼有疑心。我等亲近提婆达多。所受禁戒将不失耶。以惭愧心往诣佛所。尔时世尊。以亲爱软语而告之言。善来比丘快能出家。说是语时彼诸比丘皆得除去惭愧及其疑心。所以骂庵婆吒言婢子者。欲破其憍慢心。以破憍慢心故。次第二身。得生天上见于圣谛。所以说我成就十力四无所畏者。不知佛功德者。欲令知故。所以言大王从何处来者。欲生谈论次第法故。所以问园林外有高声大声者。欲令阿难生。闲静亲近心故。以如是等众因缘故而作此论。
何故世尊责诸弟子言是痴人。此有二义。一是呵责。二言是痴人。今欲说痴人义故作是说。云何名痴人。答曰于佛法中。生于愚痴。佛法者所谓道也。问曰云何于道生愚痴耶。答曰不能令道愚痴。但于自身。增长愚痴。复有说者。亦能令道愚痴。所以者何。以道远离故。道不得自在故。复有说者。佛说断愚痴法。是人于此法。不断愚痴。反增愚痴。故作是说。于佛法中。生于愚痴。无生分别者。令佛功用方便无有果实。其事云何。如妇人不产名无产分。如是闻佛所说。不受圣道胎者。是人于佛法中。名无产分。
无果者。无依果解脱果。无得者。于佛法中。无所得故。无味者。不得出离味闲静味道品味寂灭味。故言无味。无利者。无善果利故。譬如良医。四方勤求种种药草。以与病人。为除病故。而彼病人。反以药草。弃粪扫中。生二过患。一自病不愈。二唐捐医功。如是诸佛世尊。作百千万种种苦行。勤求无漏圣道之药。为受化者。而解说之。而闻法者。不能修行。生二过患。一不能自愈诸烦恼病。二唐捐诸佛所行功报。复次生愚痴者。能令自身为非器故。名生愚痴。复有说者。断佛期心故。名生愚痴佛期心者。欲令众生解脱诸苦。彼不能修离苦方便。故言断佛期心。复有说者。断于佛法。令不相续。若彼人身修正行。亦令他人修于正行。如是转转。令多众生修于正行。若自身不能修于正行。亦令他人不修正行。如是转转。令多众生不修正行。如是之人。不能利益一身何况多人。复有说者。本出家所为。而不能得。名生愚痴。复次于佛法中。不如义次行。言是痴人。此中以佛语为佛法行者。应如义次行。然复不能行。故言痴人。复有说者。如所应行名。如义次行。彼于佛法中。不如所应行。名不如义次行。不随顺者。于佛法中。不如法随顺。不次第行者。于佛法中。不作相续行。犯众过恶者。犯于佛法。不如法行者。不行次法。谓圣道也。复有说者。不如义语次行者。不于一切时能行。如婆他利比丘。于三月后。乃受不非时食法。复有说者。不如义次行者。此答前说。于佛法中。生于愚痴。云何生愚痴。答曰于佛教戒。不如义次行。乃至不如法修行次法亦如是。以何等故。佛责诸弟子。此答先所说义。答曰诸佛世尊。常训诲语。如今和上阿阇梨。向诸弟子。以怜愍意。言是痴人。佛亦如是。以怜愍饶益故。言是痴人。诸佛世尊。常以四事教化。一以叹美。二以呵责。三以因他。四以放舍。叹美者。如叹美亿耳等。善哉善哉。比丘能以清妙之音声呗颂经法。呵责者。如呵责优陀耶等。因他者。如转法轮时。为五比丘说法。令八万诸天得道。如频婆娑罗王迎佛。令八万人天得道。如帝释问佛。亦有八万诸天得道。放舍者。如犊子性梵志等。诸应以呵责教化者。若不呵责。则不受化。以是故。佛世尊。呵责弟子。如阿阇梨向近住弟子。和上向同住弟子。以苦切语。而呵责之。而彼和上阿阇梨。非是恶心。但以不顺法故。而呵责之。如父母见子为非法事。欲拥护故。以苦切言。而呵责之。而彼父母。无有恶心。若当诸子为非法事。而彼父母生苦恼心。欲制诸子为非法事。以苦切语。而呵责之。佛亦如是不以恶心。若当应以呵责受化。而不呵责。彼人毕竟无有调伏。是故世尊。而呵责之。复有说者。佛大悲心。重于一切时。常作是念。以何方便。能饶益众生。若如来不呵责提婆达多者。诸余比丘。随从者众。复当数数触娆世尊。若当向无比女。不言如是盛屎尿器。彼女欲心。无由得息。若当不骂庵婆罗吒言是婢子者。彼人无由能破憍慢。若不骂其师弗迦罗婆罗者。亦无由能破憍慢。如是等为增益功德故。亦呵责余人。复次以二事故。呵责余人。一善根不熟者。以呵责故。令善根熟。二善根虽熟。不作方便。以呵责故。令生方便。得于道果。问曰以何义故言痴人耶。为以从痴生故。言是痴人。为以现行痴故。言是痴人。若从痴生者。阿罗汉亦是痴人。何以故阿罗汉身。从痴生故。若以现行故。言痴人者。唯阿罗汉得言不痴。所以者何。阿罗汉不现行痴故。若然者。此经云何通。如说。痴人远去。莫我前住。评曰应作是论。现前行痴。名曰痴人。问曰若然者。唯阿罗汉。是不痴人。此经云何通。乃至广说。答曰此经应如是说。速去比丘。莫我前住。曾闻。佛般涅槃时。长寿诸天。嫌如是事。此天德神力比丘。今者何以在我前立。障我等前。使不得见世尊身。此是我等最后见世尊身。所以者何世尊不久当般涅槃。尔时世尊知诸天心所念。告比丘言。远去莫我前住。复有说者。先说应以呵责得度者。而呵责之。若呵责阿罗汉。得胜进者。佛亦呵责言是痴人。问曰人有爱有恚有慢有见有痴。何以言是痴人。不言是爱等人耶。答曰。以痴遍一切处故。若行彼地痴。即是彼地痴人。
有六因乃至广说。论曰此六因非佛经说。四缘是佛经说。今欲以因解缘。其事云何。相应因乃至报因是因缘。所作因者是次第缘境界缘威势缘。问曰因摄缘缘摄因。答曰随体性相摄。或有说者。应有差别。云何差别。如相应因。乃至报因是因缘。所作因是威势缘。次第缘境界缘是缘非因。为因摄缘。为缘摄因。缘摄因。非因摄缘。不摄何等次第缘境界缘。复有说者。六因亦是佛经说。如增一阿含六法中说。经久远故。而有亡失。彼尊者迦旃延子。以愿智力。观佛经中说六因处。于此阿毗昙中。依六因而作论。曾闻增一阿含。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法增乃至十法在余悉亡失。又于一法中。亡失者多。乃至十法。亡失亦多。曾闻有大德阿罗汉名奢那婆数。是尊者耆婆迦和上。彼尊者般涅槃时。即日有七万七千本生因缘。有一万阿毗昙论。灭不复现。从是以后。更不复行。一论师灭。有尔所经论。更不复行。何况若百若千诸论师灭。复有说者。虽无有经一处全说六因。处处经中。别说六因中一一因问曰若然者。何经中说相应因。答曰如说是名见道根本信名不坏智相应。此经说相应因。何处说共生因者。如说眼缘色生眼识。亦生共生受想等。此经说共生因何处说相似因者。如说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此人不善法灭。善法更生。此经说相似因。何处说遍因者。如说比丘若有所思。有所分别。是名起使。何处说报因者。如说修行广布杀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受不善报。此经说报因。何处说所作因者。如说以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乃至广说。此经说所作因。如是等经。皆说六因。此犍度分别因不分别缘。见犍度。分别缘不分别因。问曰何故彼尊者依六因作论。答曰以此六因。断无因恶因者意故。复有说者。彼尊者所以依六因作论者。欲显现四种果。如观掌中阿摩勒故。若说相应共生因。即显现功用果。若说相似因遍因即显现依果。若说报因。即显现报果。若说所作因。即显现威势果。以是事故。依六因作论。
云何相应因。答曰受于受相应法相应因中因。受相应法于受相应因中因。问曰何故此法展转为因。答有为法。性羸劣故。义言问受法不用想。能所觉不受。当答言。不能如是余法相离。不能有所作。是故心心数法。展转相长养。展转相增益。展转相依。而能负重。如二苇束相依而住。众多亦然。如以一绳不能挽大材。多绳则能。彼亦如是。问曰何故不说心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心心数法相应因中因。乃至广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说。复有说者。此文说诸因。义不尽。若尽说者。应作是说。云何相应因心心数法相应因中因。云何共生因一切有为法。云何相似因过去现在法。云何一切遍因过去现在一切遍使。及使相应共有法。云何报因不善及善有漏法。云何所作因一切诸法。应如是说诸因。若不说者。当知说诸因义不尽。复有说者。已说在先所说受相应法中。其义云何。如说受受相应法相应因中因。乃至广说。问曰若然者何以不即心名说耶。答曰等义是相应义。此心是宗主。如偈说心是第六增上王。复有说者。以心故名相应不相应法。如说是名心相应法。是名心不相应法。如是想思触作观欲解脱念定慧慧相应法相应因中因。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但说十大地数法。不说余数法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说。复有说者。诸界诸地诸心诸种中可得者说。余数法与上相违故不说。
问曰云何是相应义。答曰等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等义是相应义者。此数法于心。或多或少。于善心多。于染污心少。于染污多。于不隐没无记少。于欲界系多。于色界系少。于色界系多。于无色界系少。于有漏多。于无漏少。如是者云何等义是相应义。答曰以体等故。言等义是相应义。若当一心中有二受一想。如是不名为等。非相应义。一心一受余数法亦尔。以是故等义是相应义。复有说者。等不相离义。是相应义。复有说者。等不别异义。是相应义。复有说者。等同受义。是相应义。如车载时。诸分皆载。无不载者。如是心车受缘时。诸大地。于缘等受。无不受者。复有说者。等同受义。是相应义。非前后故。如秋时群鸽一时诣场一时食一时起。如是心心数法。于缘一时造。一时所作。一时灭复有说者。合义是相应义。如水乳不相妨故共合。如是此法与彼法。不相妨故相应。复有说者。等相爱义。是相应义。如人更相随顺言是相爱。如是此法与彼法。更相随顺。言是相应。尊者婆已说曰。有四事等故。是相应义。所谓时所依行境界。时者同一刹那。所依者同一所依。行者同于一行。境界者同行一境界。以是事故。是相应义。复有说者。苇束义是相应义。如苇二束多束相依而住。如是心心数法。性羸劣故。一一不能生。不能取缘。心与十大地合。能行世能取果。能知境界。能有所作。复有说者。系材义是相应义。如一斤麻不能系材。若多合为索则能系材。如是心大地法。广说如上。复有说者。相牵渡河义。是相应义。相牵者展转相牵手。如山谷中驶河。一人则不能渡。若与多人。更相牵手。然后能渡。如是心与大地。广说如上。复有说者。同伴义是相应义。如旷野道。多诸盗贼恶兽。一人则不能过。若集多人。展转相因。然后能过。如是心与大地。广说如上。尊者和须蜜说曰。云何是相应义。相生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眼识能生意识。彼是相应耶。答曰所依异。若同所依。能相生者。是相应义。复次不别异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四大亦不别异。是相应耶。答曰四大无有所依。若有所依。不别异者是相应义。复次有所缘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五识亦有所缘。是相应耶。答曰所依各异。若同所依。同所缘。是相应义。复次同一缘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眼识意识。同于一缘是相应耶。今现见多人俱共生心。同观初月。是相应耶。答曰所依各异。若同所依。同于一缘。是相应义。复次合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寿命暖气识。合在一处是相应耶。答曰彼二无所依。若有所依。亦有合相是相应义。复次一时生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四大一时生是相应耶。答曰四大无所依。若有所依。一时俱生是相应义。复次俱生俱住俱灭。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心回转。色心不相应行。俱生俱住俱灭。则相应耶。答曰无有所依。若有所依。俱生俱住俱灭。是相应义。复次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缘是相应义。问曰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缘是相应耶。答曰复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缘非是相应义耶。复次同作一事义是相应义。问曰若然者忍智同作一事是相应耶。答曰彼不同时生。若同时生。同作一事是相应义。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同伴义是相应义。如识随所缘事。为诸数名。离于俱生。是相应义。尊者瞿沙说曰。同一依同一行同一缘。是相应义。所以者何有为法性羸劣。展转相因力生。不见有一大地独行世者。是故说名相应。此相应因。于三世中。决定能生功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