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

  不成无漏禅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空处离欲依禅未至超升离生。苦法忍生道比智未生。以八十九沙门果故。故言成彼果。以苦法智是苦法忍依果及功用果。见苦所断烦恼尽是解脱果及功用果。而不成无漏禅。未得故。
  颇诸无漏法  而为界所摄
  能生彼法者  不入彼界中
  答有。谓无漏戒彼界所摄。非漏所摄。戒者四大所造。彼果故。四大者触界所摄。身识境界故。
  颇一大种灭  于禅地不起
  二大种在前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圣人生欲界无漏初禅。次第有漏初禅现在前。一种四大灭。谓欲界四大以无漏随转。若于彼生现在前。即彼地四大造故。二种四大现在前者。谓欲界及初禅地四大(道共戒名无漏随转若于彼欲界生即彼欲界四大造故此四大与无漏俱起灭也)
  颇法因三道  是三种自性
  谓三种一地  亦复在三地
  答有。谓无学慧。以彼见道修道无学道为因。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是自性。软中上分别故说三种。无学地所摄故说一地。有觉有观等分别故在三地。
  颇有有漏受  二成一不成
  二根二种成  是说为身证
  答有。谓身证人依初禅初禅眷属及第二禅增进根。上地不现在前成就苦根有漏乐根。此人先得第三禅地无漏乐。以转根故舍复未更得。以依下地增进根故。不修上地学道。如得学果一忧根不成就。离欲故。喜根舍根各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是悉成就。以禅未至中间摄舍根。是故得舍根。初禅二禅摄喜根。是故得喜根。
  九地烦恼灭  而得于诸禅
  不得无色定  或复得当说
  答有。谓阿罗汉能得禅定非无色。诸禅亦得亦现在前。无色者成就而不行。
  一法众多性  或一三有无
  彼是无学法  因力所长养
  答有。谓无知根。建立一根故说言一。九根和合故说众多性。以众多性故说非一。一无学地故说一地。觉观分别故说三地。有者谓有名。无者无别事。无学得故说无学法。三因成故说因长养。
  颇法是有分  与彼余有分
  相似生住坏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色入是余有分。彼相与入俱生住灭。共一果故。色入者不作业故说余有分。彼相者法入摄故。是有分。
  颇诸相应法  或说余有分
  或复说有分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未来不生法意入。是余有分。不作业故。余心法是有分。法入摄故。
  颇二阿那含  共生于一地
  第一法或成  俱得一地果
  答有。谓一阿那含依第二禅超升离生。第二阿那含依第三禅。彼命终俱生第三禅。彼依二禅超升离生者。增进禅故。舍世间第一法即依第三禅者。成就不舍。上诸地亦如是。得一地果者。谓无觉无观禅。
  颇有不动法  俱受于一有
  一成就九地  善有漏一无
  答有。谓一生欲界一生初禅。生欲界者。九地有漏法成就。生初禅者。八地。除欲界地。增舍俱受一有故说一有。有漏者。以无漏生上成就下故说有漏。
  颇住一刹那  得舍三脱门
  或复舍于二  一舍还复得
  答有。谓生无色界当得阿罗汉住金刚三昧。得无学三昧门。舍学三脱门。舍灭受想定及非想非非想处。舍一切退分。得一切胜分(一念中亦舍亦得故言一念灭受想定及非想得断知言舍二舍退得胜故舍一得一也)
  颇成沙门果  成就圣非圣
  而不得断知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无间等苦智生集智未生。尔时于八十九沙门果分成就。于四沙门果不成就。亦不得断知。
  度彼无胜海  少力所不任
  今我随所能  宣说甚深义
  世间贫穷人  彼可卒令富
  无智则不然  要须大方便
  世间宝易得  慧宝甚难获
  是故应勤学  渐入甚深智
  正解涅槃路  邪惑生死径
  慧能灭痴闇  如日除幽冥
  为求解脱故  当勤修智慧
  萨婆多比丘。庄严阿毗昙偈。愿令一切众生。智慧渐增疾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