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
种三时。色无色界七地及非想非非想地八种三时。除前三沙门果。软软种二时。阿罗汉果及增益根。问诸烦恼云何断。答。
谓彼缘中觉 及说彼缘断
亦说得对治 又复彼缘灭
四事断烦恼。谓知缘。缘断。得对治。彼缘灭。知缘者。见苦见集断自界缘及无漏缘。缘断者。见灭见道断有漏缘。得对治者。修道断。彼缘灭者。他界缘。复次五事断烦恼。谓因永灭。得断。转依。知缘。得对治。已说断烦恼因缘建立。断知今当说。
欲界中解脱 圣说四断知
离色无色界 当知五断知
九断知欲界烦恼断立。四断知色无色界烦恼断立。五断知虽智知而断。是智果故说断知。如业果亦名业。
苦集烦恼尽 总说一断知
灭道断各一 如欲上亦三
彼欲界见苦集断烦恼尽立一断知。见灭断二。见道断三。如欲界。色无色界见苦见集断亦立一。见灭断二。见道断三。此品后广说。
修道断当知 界界断说一
三断是智果 余则说忍果
欲界修道断一断知。色界断二。无色界断。此三当知是智果。问以何等故色无色界见道断立一断知。修道断立二耶。答见道断同对治故。修道断不同故。问余断知何果。答余则说忍果。见道断尽六断知。说忍果。忍对治故。见道断尽若言忍果非断知者不然。谓忍智眷属故。与智同一果故。是故见道修道断俱得名智果。已说断知是智果。谓若地若道。若法智未知智。若彼同品果今当说。
初地说一切 禅五亦复八
无色说一果 眷属果亦然
初地说一切者。未至依具九断知果。彼三界对治故。禅五亦复八者。阿毗昙者说。根本禅五断知果。谓色无色界烦恼断。如前说。尊者瞿沙说。有八除五下分结尽断知。是未至依果故。彼欲令欲界见谛断尽。是禅果禅中间如禅说。无色说一果者。三无色定说一断知果。一切结尽是。眷属果亦然者。如色空处眷属亦说一断知果。色爱尽是。虽四地修道断尽建立断知。但第四禅软软种尽得断知名。是故说是空处眷属果。
世俗道果二 圣九法智三
未知智说二 彼品果六五
世俗道果二者。五下分结尽及色爱尽。是世俗道果。谓圣人以世俗道断二界结故。圣九者。一切九断知是圣道果。以圣道对治一切烦恼故。法智三者。三断知是法智果。五下分结尽色爱尽及一切结尽。是以修道法智断三界结故。未知智说(二者二断)。知是未知智果。色爱尽及一切结尽。是以色无色界修道果故。彼品果六五者。法智品果有六断知。欲界见道断三。及前说法智果三。未知智品五断知果色无色见道断三。及前说未知智果二。问谁成就几断知。答。
或有诸圣人 未成就断知
或成一二三 四五及与六
见道五心顷不成就断知。集法智集未智忍一。集未知智灭法忍二。灭法智灭未知忍三。灭未知智道法忍四。道法智道未知忍五。须陀洹六。向斯陀含果者。若倍欲尽超升离生如前说。若次第向成就六。斯陀含果亦六。向阿那含果。若欲爱尽超升离生如前说。若次第向成就六得阿那含果一。下分结尽是向阿罗汉果者。若色爱未尽一。色爱尽二阿罗汉果一。一切结尽断知是。问谁舍几断知。答。
舍一二五六 如舍得亦然
得果及度界 二处断知集
舍一二五六者。阿罗汉果退舍一断知。色爱尽阿那含色界缠退舍一。若色爱未尽欲界缠退舍一。色爱尽阿那含果欲界缠退舍二。得阿罗汉果舍二。若欲爱尽超越阿那含舍五。次第舍六。问谁得几断知。答如舍得亦然。或有得一断知。见道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四。乃至道未知智心一一得一次第。阿那含果得一。五下分结尽是圣人色爱尽一。色爱尽是阿罗汉果一。一切结尽是得二者。阿罗汉无色界缠退得六者。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欲界缠退无有得五者。是故经中无。问此断知何处集。答得果及度界二处断知集。此断知二处集。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以彼处得果。即彼度界。是故下分结上分结断时得道未知智生。六种断虽得果非度界。色爱尽虽度界非得果。余非度界亦非得果。是故此诸断知处不名为集。已说建立自性果成就舍得集。若因缘彼断得断知名。今当说。
谓彼二因灭 离系及度界
得于无漏得 及缺第一有
以四因缘故。或五彼断得断知名见道。四因缘。谓俱因灭。俱系离。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彼苦法忍苦法智苦未知忍生非俱因灭。虽见苦断因灭非见集断。以是义故非俱系离。虽得无漏解脱得。未缺第一有故。如是一因缘合。三因缘不合。苦未知智集法忍生。虽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余二因不具。是故此处不立断知。集法智生俱因灭。谓先见苦断因灭。今见集断因灭。当知亦是俱系离得无漏解脱得。苦未知智生时。已缺第一有。是故此处建立断知。集未知智生一切因缘具。是故此处建立断知。如是灭法智第三。灭未知智第四。道法智第五。道未知智第六。此说见道也。修道断五因缘。前四及界永断是为五。欲界修道断烦恼九种展转相缚。乃至非相非非想地亦如是。彼欲界一种断。乃至八种具二因缘。谓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三因缘不具。第九种灭具五因缘。是故此处建立断知。初禅一种断。乃至八种具二因缘非余。如前说。第九种断具四因缘。一因缘不具。谓度界。第二第三禅及三无色亦如是。第四禅地乃至八种断具二因缘非余。第九种断具五因缘。是故此处建立断知。非想非非想亦如是。以是义故凡夫离欲不立断知。以彼不得无漏解脱得亦不缺第一有故。已说断知。三种境界五种爱生今当说。
好境俱不俱 彼二种爱生
恶境二亦然 一则谓为舍
好境俱不俱彼二种爱生者。好名可爱乐境界。若得彼境界不离爱生。云何令我于此事不离。若未得者想得爱生。云何当得。恶境二亦然者。恶名不可爱乐境界。彼亦二种。爱生俱者离想爱生。不俱者不得想爱生。一则谓为舍者。舍名境界非可爱乐非不可爱乐。一向愚爱生。问彼使为心相应为不相应。此何所疑。二师异说故。毗婆阇婆提。欲令不相应。育多婆提。欲令相应。于此有疑。答相应何者。
谓使烦恼心 障碍不违净
妙善心可得 非不相应使
使有二事故恼心缘及相应。若使心不相应者。不应于缘中恼心。以彼无缘故。一切心不相应法。无缘亦不相应。非有相应法故。心为使所恼。如所说。贪欲恼心故心不解脱。以此说故知使心相应。障碍者。若使心不相应者。道生时不应障碍。不违心相续故。以障碍故非不相应。不违净者。若使心不相应。不应与善心相违。与善心一时俱生。不应作过。作过故是故非不相应。复次善妙心可得。功德相违故名使。若使心不相应者。彼常行故。善心应无生处。善心生故当知非不相应。复次说着相等故。云何贪使。谓染着相。云何嗔使。谓心法恼。云何慢使。谓心法举。如是比。是故使心非不相应。若缠善心相违非使者不然。何以故。得使相故。贪欲缠故名贪欲缠。如是比。不说差别因。俱是贪欲。而言缠相应使不相应者。但有言说。竟不说差别因缘。若言缠以使为种子者。所说不成。因不相应果相应故有过。是使非不相应。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贤圣品第六
已说诸烦恼。修行今当说。
初则名始业 次则已习行
思惟已度者 当知第三种
三种修行。谓始业已习行思惟已度。始业者。不净转。未曾得境界意解思惟分。已习行者。受自相念处转。未曾得决定分善根。此上当知思惟已度。以此上一乘道故。复次不净观亦三种修行。谓从足指起乃至顶。除去皮血肉意解思惟。是名始业。于此骨琐不作想生周遍大地。又观骨琐不作想。彼骨琐展转相对大风飘抟消为雪聚。是名已习行。略观骨琐还至自身。于其所缘清净寂静唯观一色。是名思惟已度。如是乃至略境界。当知善根渐增。当知一切余方便善根亦如是。已说修行。余今当说。
若此烦恼怖 远离诸贤圣
如实正具足 方便应善听
若者。若种若方便若分别。此者。次第说示烦恼烦恼者。热恼故。亦离一切有漏。但烦恼过如毒饭。是故说离烦恼众恐怖本者。起种种业种种生。远离者。数灭灭。贤圣者。正定聚。谓七人及真实凡夫。如实正具足者。谓住真实道。方便应善听者。彼方便道当一心听。方便者。一切善法方便。向解脱行施等起非唯道。三苦所逼迫世间不能觉。欲令修定故。
始于自身分 系缚心令定
欲缚于识足 为尽智慧怨
始者。先也。自身分者。自身中一处也。若眉间鼻端及足指。系缚者。安立缘中令不散。何所安立。谓自心定力故起智慧。问何故。答欲缚于识足。心流转不住故缚一缘中。一心故知真实不乱。问何故缚一缘中。答为尽智慧怨。智慧怨者。谓诸烦恼彼应断。虽观他身如观死尸。契经说。以彼远因故。此说近因观。又随顺一切度门故。谓观白骨身分随顺三度门。观死尸唯随顺一不净度门。三度门者。谓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彼贪欲者以不净观度。觉观者以安般念度。见行者以界方便观度。如师所授随乐修行。不净观安般念。契经品广说。界方便观今当说。此以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观真实缘起之法。宿业烦恼种无量法。积聚五阴起积聚想。以愚惑故。于缘起所作中。计我作等诸邪见缚。或时修行近善知识。得闻正法起正思惟已。能于自身界方便。观此身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谓地等六界。彼地界为水界润故不相离。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动摇故得增长。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识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观察此色犹如猛风飘散积沙。于无色法先后相续异分观察。如是观者。得空解脱门种子。于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解脱门种子。于生死不乐已正向涅槃。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于此得不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问如是观已复云何。答。
是方便于身 真实相决定
诸受及自心 法亦如是观
彼修行者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一一住已。身受心法各观真实。真实者不颠倒。相者二种。谓自相及共相。色相是身。自相四种。及所造随觉相是受自相。识相是心目相。法念处有种种法种种各异相。随知是想相。为作是思相。如是比。共相后当说。问此念处如大地建立应说一。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软中上分别应说三。即此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六。身等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八。九品分别应说九。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分别应说十二。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十八。身等软中上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十四。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若厌离若不乐若观察分别应说三十六。身等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七十二。若念念分别应说无量。何故说四念处耶。答四倒四念四识住及阴。以四种修所治故。说四种随修法。彼治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处。治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处。治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处。治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处。如是余种随所应说。问此念处云何满。答以二因缘满。谓坏境界及善根增。坏境界者。以极微刹那坏境界随其义。善根增者。谓依软善根中依中增。是名为满。问何故前说身念处。后乃至法念处耶。答起随顺故。世尊说三种随顺。起随顺。说随顺。无间等随顺。起随顺者。谓念处及禅。无色修行者。前起身念处乃至后起法念处。是故世尊前说身念处乃至法念处。当知禅无色亦如是。说随顺者。正断如意足根力觉道枝乘。一刹那起精进具四正断说易故。已生恶不善法方便令断。乃至已生善法方便令住。如是广说。如是正断。以所作故说四正断。非自性故。无间等随顺者。说真谛修行者先入苦无间等故。是故前说。广说如是。问何故修行者先起身念处乃至法念处耶。答粗故。五阴何者粗。谓四种及所造。是故先观受。虽非色以行粗故次说。谓手足等痛受则随转。虽想行阴粗非识。而与涅槃合施设。法念处故彼最细。是故先观心后观法。虽一切悉是法。此于法想满故建立。是故说一法念处非余。如界品中说。法入此中亦尔(想满者于声是想于义是名满)。问几种念处。答。
三种说念处 自性及与共
亦说名为缘 闻等慧亦然
三种说念处自性及与共亦说名为缘者。三种念处。谓自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自性念处者。说不颠倒惠。何以故。如说顺身观身观者。是惠念者所作事。不忘授缘故。除自性过故说念处。共念处者。与正慧一果法。如世尊说。比丘善法积聚。谓四念处。是为正说。缘念处者。一切法如所说。比丘一切法说四念处。是为正说也摄受具故。及略缘故。共念处断烦恼非余。自性念处虽有略境界。彼具不足故。摄受具道断烦恼。缘念处虽摄众具。然境界普散故。略境界道断烦恼。问唯此念处三种。余亦然耶。答闻等慧亦然。余亦三种。谓闻思修。闻者常于名处起。从师受契经律阿毗昙思者或思处起。或离思。修者一向离名起。如三人学浮。一始学二半学三善学。始学者近岸。半学者或近或离。善学者离岸。初人者譬闻慧。第二者譬思慧第三者譬修慧。修慧能断烦恼永离名故。及正定故。谓二种无义者不然。何故。趣修慧故。修慧者具四念处。身受心法。彼法念处断烦恼非余。总境界故。非余。事境界故。起法念处故亦非无义。法念处二种。坏缘不坏缘。若慧缘色是身念处。若缘受是受念处。若缘心是心念处。若缘想行及无为是不坏缘。法念处余今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