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律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若复苾刍尼。知余苾刍尼评论事生。求过纷扰诤竞而住。默然往彼听其所说。作如是念。我欲听已当令斗乱。以此为缘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言评论事者。谓初见不可意事始作评论。言求过者。谓求觅过愆更相道说。纷扰者。谓情不含忍发举其事。诤竞者。以此诤事入斗诤门。自结朋党共相扶扇。斗诤而住默而听者。谓窃听其言随彼所说。斗乱者。欲令纷竞不止息也。释罪如上。此中犯相。若尼在于阁共为议论。有余苾刍尼升阁之时。应蹈阶道作声。或謦欬或弹指。若不作如是事升阁之时。但闻言声未解其义。得恶作罪。若解言义便得堕罪。广说如前。乃至门屋轻重之罪。随事应知。若经行处若静林中。亦准事应识。若随路行时共为筹议。苾刍尼后来。所有行法皆准升阁应知。若不作者得罪轻重如上。若先无仇隙。偶尔闻之。或复听已。欲令斗诤方便殄息者。无犯。
不与欲默然起去学处第六十
缘处同前。时邬陀夷断诸结惑。广如上说。乃至十七众共为筹议。集苾刍众已诣上座前。作如是白。我今有所诘问。乃至欲与邬波难陀作舍置羯磨。难陀闻已遂生怖惧。默而起去。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告言。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众如法评论事时。默然从座起去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诸苾刍尼久在众中。其看病人及授事人。事有废阙。由此为缘。佛更听许。若有缘者应嘱授去。世尊赞叹持戒。乃至广说。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众如法评论事时。默然从座起去。有苾刍尼不嘱授者。除余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众谓佛弟子。如法评论者。谓是如法单白白二白四羯磨。默然从座起去者。谓出势分外。不嘱授者。有尼不语知而去。释罪同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知众有如法事言论决择。有尼不嘱授。默然从座而起去者。乃至言声所及处来。得恶作罪。舍此处时。得根本罪。
第七摄颂曰。
不恭敬饮食 入聚往余家
明相摄耳筒 床足绵敷具
不恭敬学处第六十一
缘在王舍城。时有二苾刍。知诸苾刍集食堂中欲殄诤事。一顺众命。一便违教不赴众所。以缘白佛。佛以此缘同前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不恭敬者。其有二种。一谓大众。二是别人。于此二处不恭敬时。皆得堕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知大众集评论事时唤令赴集。而不来者便得堕罪。唤住不住遣去不去。遣取卧具而不肯取。不遣取时即便强取。遣诣房等。事皆同此。违众教时皆得堕罪。若尼见亲教轨范二师。作如是语。唤来不来乃至房等事。违别人教时皆得恶作。若依道理而白知者非不恭敬。此皆无犯。
饮酒学处第六十二
缘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名曰浮图。大富多财衣食丰足。娶妻未久诞生一女。颜貌端正人所爱乐。至年长大。娉与给孤独长者男为妻。后诞一息。父见欢喜。唱言。善来善来。时诸亲族因与立名。号曰善来。由此孩儿薄福力故。所有家产日就消亡。父母俱丧。时诸人众见其如此。遂号恶来。与乞丐人共为半侣。以乞活命。广说乃至修青处观影像现前。世尊复为演说法要示教利喜。便证见谛。出家离俗修持梵行。发大勇猛守坚固心。于初后夜思惟忘倦。断除结惑证阿罗汉果。说伽他曰。
昔于诸佛所 但持瓦铁身
今闻世尊教 转作真金体
我于生死中 更不受后有
奉持无漏法 安趣涅槃城
若人乐珍宝 及生天解脱
当近善知识 所欲皆随意
时不信敬者便生嫌议。沙门乔答摩。贫贱愚人皆度出家以为走使。世尊为欲发起善来德故。令调毒龙。乃至龙受三归并五学处。佛告诸苾刍。我诸弟子声闻之中降伏毒龙。善来第一。时收摩罗山远近诸人婆罗门等。见伏毒龙众无恼害。时有婆罗门。奉请善来。以上妙饮食至诚供养令饱食已。欲使善来食速消化。便以少许饮象之酒置饮浆中。善来不知。饮此浆已醉卧于地。诸佛世尊于一切时得不忘念。便于善来卧处化为草庵。盖覆其身不令人见。告诸苾刍曰。汝等当观善来所作。于江猪山处降伏庵婆毒龙。岂复今时能调小蟹。汝诸苾刍若饮酒者有斯大失。即以无量百千网鞔轮相福德殊胜庄严王手。摩善来顶。告言善来。何不观察受斯困顿。尔时善来得少醒悟。随从佛后至逝多林。佛洗足已。于如常座就之而坐。告诸苾刍曰。汝等当观。诸饮酒者有斯过失。赞叹持戒。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饮诸酒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言诸酒者。谓米麴酒。或以根茎皮叶花果相和成酒。此等诸酒饮时令人惛醉。饮者谓吞咽。释罪如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饮诸酒时能令人醉。波逸底迦。若不醉人饮。得恶作罪。若尼见彼诸酒。有酒色酒气酒味。若能醉者波逸底迦。若不醉者得三恶作。若尼饮诸酒时。有酒色酒气。若能醉者波逸底迦。若不醉者得二恶作。若尼饮诸酒时。但有酒色。若能醉者随罪。若不醉者得一恶作。若食酒糟醉者堕罪。若不醉者得恶作罪。若尼食诸根茎叶花果能醉人者。皆得恶作。
佛告诸苾刍苾刍尼。汝等若以我为师者凡是诸酒不应自饮。亦不与人。乃至不以茅端渧酒而着口中。若故违者得越法罪。若苾刍尼饮醋之时。有酒色者。饮之无犯。若饮熟煮酒者。此亦无犯。若是医人令含酒。或涂身者。无犯。
非时入聚落不嘱授苾刍尼学处第六十三
缘处同前。时有余处婆罗门。来此城中娶妇同居。未经多时诞生一女。年渐长大。共诸童女。往逝多林至寺门前。时邬陀夷。见此女人颜容姿媚。遂起染心。即摩触彼身鸣唼其口。是时童女欲行非法。邬陀夷不然其事。女怀嗔忿。遂以指甲自爴身形。既还家已告其父曰。邬陀夷损我童女。其父即告五百婆罗门。各怀嗔忿共集一处。欲打邬陀夷。时五百人即至其所俱共牵曳。乃至移足亦不能令动。世尊知已作如是念。此是最后教诫邬陀夷事。佛衰其力令无所堪。诸婆罗门见其力弱。即共熟打几将至死。曳至王门。时王于高楼上昼日而睡。佛以神力令王惊觉。广说乃至胜鬘夫人告令改悔。闻斯责已发勇猛心。未久之间。众惑皆断证阿罗汉果。广度人民。世尊记为教化人中最为第一。后因夜入他舍。非理被杀弃粪聚中。尔时世尊至住处已。告诸苾刍。此由非时行。招斯大过。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非时入聚落者。波逸底迦。如是制已。诸苾刍尼有看病人。不得非时入村。遂阙瞻视。知僧事者僧事废阙。以事白佛。佛言。有苾刍尼者嘱授应去。应告彼曰。具寿存念。我有看病因缘。或为众事。须非时入聚落。白具寿知。彼答云。奥箄迦时。有苾刍于俗舍内先寄衣钵。其舍非时忽然火起。即便往取行至中路忆不嘱授。遂即回还。衣钵烧尽。佛言。除因缘故。前是创制。今更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非时入聚落。不嘱授余苾刍尼。除因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非时者。有二分齐。谓从过午至明相未出。聚落义如上。入者。谓至村门。余苾刍尼者。谓于其处既有苾刍尼而不告语。除时因缘者。谓有难缘。余义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于非时非时想疑。得根本罪。于时作非时想疑。得恶作罪。余二无犯。余有昔因缘。同苾刍说。
受食前食后请学处第六十四
缘处同前。时此城中有一长者。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时邬陀夷。因乞食至其舍。为说法要。施食之人获五功德。谓长命色力安乐词辩。长者闻已持食奉施。深心欢喜顶礼其足。归依三宝受五学处。时邬陀夷。复于他日至长者家。长者白言。我请佛僧就舍而食仁可早来。即于晨朝至长者宅。报曰。我有缘事暂至余家。我若未来不须行食。佛将大众诣长者家。时诸苾刍报长者曰。应唱随意。长者报曰。圣者。我为大众设斯座褥。佛言。此即便是唱随意讫宜应就坐。时邬陀夷。时欲将过方至行食。诸苾刍辈。有啖少许有不食者。佛为长者说施颂已。从座而去。邬波难陀。即于此住不往寺中。当时是十五日众僧长净不来赴集。复无持欲人。众皆久坐妨废法事。求觅不得令众疲劳。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行诣余家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有看病知僧事者同前过起。佛闻此已。告曰。前是创制今复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行诣余家。不嘱授者。除因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食家请者。谓他请唤。食前者。谓是午前。若出行时过二家者。便得堕罪。食后者。谓过午已后。若出行时过三家者。便得堕罪。不嘱授者。谓不报人。应嘱施主云。我往某处。或嘱苾刍尼云。向某处。结罪如上。此中犯相。若受食家请。食前行过二家。食后行过三家。不嘱授得堕罪。若不以此苾刍尼为先首而请唤者。无犯。
入王宫学处第六十五
缘处同前。时邬陀夷不知机变。夜闻兵马铃铎之响。即便惊觉作如是念。岂非王众有事他行。即于未明作天明想。执持衣钵入王宫中。胜鬘夫人闻已。迎接敬受经教。再三反覆犹未天明。宫人讥议。王虽敬信情无间然。苾刍不识时机中宵而至。王未藏宝及诸宝类。而便造次辄到宫门。广说乃至佛以此缘。告诸苾刍苾刍尼。入王宫者有十种过失。广说具如大苾刍律。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明相未出。刹帝利灌顶王未藏宝及宝类。若入过宫门阃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复于异时。王请佛僧。世尊不去。令舍利子与众俱行。既至王门不敢辄入。王命令进。舍利子作念。世尊制戒。不许辄入宫门。今得王教复不许违。佛以此缘或容开许。即入宫内还至佛所。述如上事。佛告舍利子。善哉。我未开许汝已知时。汝等当知。前是创制今更随开。为诸弟子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明相未出。刹帝利灌顶王未藏宝及宝类。若入过宫门阃者。除余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明相未出者。谓天未晓。有三种相。王及宝等并如余说。宫门阃者。有三种别。谓城门王门宫门。过者。谓举足越。除余缘故者。除得胜法如舍利子等。释罪如上。此中犯相。若尼未晓未晓想及疑。越城门者。得恶作罪。晓未晓想疑。亦得恶作。王门亦尔。若越宫门想疑本罪。次二恶作。后二句无犯。若王妃及太子大臣唤。亦无犯。
诈言不知学处第六十六
缘处同前。佛言。半月半月应说波罗底木叉戒。奉教而说。六众听戒之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是法在戒经中说。诸苾刍曰。仁等比来岂不闻耶。答曰。岂可我等唯听说此更无余事。乃至世尊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半月半月说戒经时。作如是语。具寿。我今始知是法戒经中说。诸苾刍尼。知是苾刍尼若二若三同作长净。况复过此。应语彼言。具寿。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应如法说悔。当劝喻言。具寿。此法希奇难可逢遇。汝说戒时。不恭敬。不住心。不殷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摄耳。不策念。而听法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说戒经时者。谓从八他胜乃至七灭诤法。相次而说诠其要义。我今始知等者。谓六众与余苾刍屡同听戒。而彼故言我不知者。意欲令他心生忧悔故諠恼时众。诸苾刍当劝喻言等者。明不恭敬等有所亏失故。此中犯相者。尼见说八他胜时如是乃至二十一残罪七灭诤法。作如是说者。一一说时皆得堕罪。若实不了知如愚痴人者。说实无犯。
作针筒学处第六十七
缘处同前。有一工人名曰达摩。善牙骨作。先于外道心生敬信。因来寺中而听法要。弃彼伪教契想真宗。念曰。然我家贫难修福业。宜可自励役己惠人。白诸苾刍苾刍尼曰。我善牙作及骨。若须针筒我当施手为造。时彼工入因致贫困。衣不掩形食不充口。外道见问。汝于先时家道丰赡。今依剃发遂致贫穷。以此察之孰为胜友。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用骨牙角作针筒。成者应打碎。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其骨牙角如事可知。有二种针筒。一筒二管。若用骨牙角作者二皆不许。若自若他并不应作。若成者即应打碎。其罪说悔。其所对人应问云。尔针筒打碎未。若不问者得恶作罪。问已方悔。尼应用竹[竺-二+韋]为筒。或毡片等以安其针。时可数看勿令生垢。此皆无犯。
作过量床学处第六十八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人间游行至逝多林间。日暮门闭。即于门屋下坐。短脚床洗足敛身入定。有蛇爱冷在床前住。见苾刍垂头。遂螫其额。因即身亡生三十三天。广说乃至以事白佛。佛言。不应下小床上而为寝卧。亦不应床前洗足。违者得越法罪。时六众闻是制已。遂作高床。脚长七肘缘梯上下。俗旅讥嫌。世尊诃责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作大小床足。应高佛八指。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邬陀夷身形长大。坐彼床时颏拄着膝。佛言。此更随开。除入梐木。若过者应截去。波逸底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