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于他信施物  知量而受用
  自身得安隐  令他福业增
  尔时世尊赞叹知足。依法受用信施物已。告诸苾刍。广说如前。乃至我今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于露地处。安僧敷具及诸床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者。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学处已。时有苾刍。随逐商旅人间游行。至一住处遂投寄宿。于后夜时商旅发去。一人来唤。苾刍闻其唤声即便疾起。分付卧具既延时节。于后随行遂被贼劫。以缘白佛。佛言。于住止处若有苾刍嘱授而去。时诸苾刍。既闻佛教有因缘者皆嘱授去。室罗伐城有二长者。生生之处共为仇隙。一有信心一无信心。其信心者作如是念。我今何因增长怨隙。可舍怨恶而为出家。无信者闻怀怨告曰。纵令汝走入牛角中。我终不放。苾刍闻已便作是念。我由怖彼而来出家。岂于此处还遭彼怖。我今宜可逃避他方。念已白邬波驮耶。我向何处得免其难。亲教师曰。汝有斯畏。可游人间弟子即去。怨者闻已。便持路粮随趁而去。苾刍。依时而行非时不行。俗人则时与非时俱不停息。于其中路有一僧寺。长者趁及苾刍遥见即入寺内。长者念曰。明当在路。我自知之。作是念已别求息处。时彼苾刍至天晓已。告诸苾刍。观察卧具我欲前行。问曰。欲何处去。答曰。欲诣王舍城。苾刍报曰。应寻此道勿行余路。报言好住。遂即前行。时彼长者旦入寺中。问苾刍曰。取何路去。答言此路。随路急去趁及苾刍。告曰。咄秃头沙门欲向何处。苾刍答曰。贤首。我已出家欲除怨诤。彼便答曰。我于今时为除怨诤。以杖熟打几将至死。衣钵破碎余有残命。覆向寺中以事具说。寺中苾刍告曰。若不教汝所向之处。必定不遭如斯苦恼。遂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除时因缘余当嘱授。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于露地处安僧敷具及诸床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若有苾刍尼。不嘱授除余缘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僧者。谓如来声闻弟子。敷具者。谓大床毡褥被毯等。杂物者。谓小床座枯及余资具。于露地者。谓无覆盖。去时者。谓离势分。时具寿邬波离白佛言。大德。离敷具时齐远近来名为势分。世尊告曰。如生闻婆罗门种庵没罗树法。相去七寻方植一树。枝条耸茂花果繁实。十树之内有四十九寻。若安敷具在露地时。齐此远近当须嘱授。离此势分即须收摄。若不自举不教人举者。谓不收摄。有苾刍尼者。谓现有人堪可嘱授。有五种嘱授。云何为五。应报主人曰。具寿。此是住房。此房可观察。此是敷具。此应可掌持。此是房门钥。若于其处无苾刍尼者。应嘱求寂女。此若无者应嘱俗人。此若无者应观四方。好藏户钥然后方去。若于中路逢见。应报某处取之。言除时因缘者。谓除难缘。波逸底迦者。义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安僧敷具。故不嘱授舍而去者。乃至未离势分已来。得恶作罪。若离势分便得堕罪。若苾刍尼于露地处安僧敷具。回入房中为欲安坐寂止乱心。既寂定已方随意出。至初更时若不损坏敷具者。得恶作罪。若损坏者得堕罪。
  具寿邬波离白佛言。世尊大德。凡敷具者有几种损坏。佛告邬波离。有二种坏。谓风及雨。若风吹卷摄是名风坏。若雨湿彻是名雨坏。若苾刍尼于日暮时露安敷具。至半更时而不收摄。不自他看守。若不损坏者得恶作。若坏得堕罪。如是乃至一更一更半。二更二更半。三更三更半。四更四更半。平旦(西方夜有三时分十稍令难解故依此方五更为数冀令寻者易知耳)日出时小食时隅中时。欲午时正午时过午时。日角时晡时晡后时日暮时。若苾刍尼齐此昼夜。于时时中安僧敷具不即观察。若未损坏得恶作罪。若损坏者得堕罪。
不举草敷具学处第十五
  缘处同前。有二苾刍。为礼佛故向室罗伐城。在道日暮入寺寄宿。时诸苾刍遥见老者与房卧具。其少年者但与其房而无卧具。此二苾刍立性勤策。多觅干草敷令厚暖。至晓便去。后有众蚁依此草敷穿坏房舍。佛欲观僧卧具并制学处。见草狼藉广说如上。诃责乃至我今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于僧房内。若草若叶自敷。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若有苾刍尼不嘱授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学处已。时有众多苾刍游行人间。有一长者容其停止。多敷干草积与膝齐。至天晓已不告而去。长者见讥。佛言。应白主知。应须除弃。若违者得越法罪。复有众多苾刍游行人间。广说同前。于一寺内止宿欲弃草敷。主人报曰。我为客故远求此草。实是难得无宜辄弃。客苾刍报曰。仁等无知自身犯罪。欲令我等亦犯罪耶。作此责已取草弃外。以事白佛。佛言。此不应弃。若有苾刍嘱授而去遣弃方弃。若异此者得越法罪。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于僧房内。若草若叶自敷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若有苾刍尼。不嘱授。除余缘故波逸底迦。
  尼谓此法中人。僧房者。谓是如来弟子住处。于中堪得为四威仪行住坐卧。敷具者。谓草叶。余广如上。此中犯相亦同前说。若在甎鞕地。或在沙石中无虫蚁处敷草。设不数看此皆无犯。
强恼触他学处第十六
  缘处同前。时具寿邬陀夷。至彼众多年少苾刍处。劝喻之曰。汝等共我人间游行。广说乃至少年苾刍。俱出露地而卧。于一夜中备受寒苦等。具如苾刍律说。佛诃责已为二部众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于僧住处。知诸苾刍尼先此处住。后来于中故相恼触。于彼卧具若坐若卧。作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当避我去。波逸底迦。
  尼谓此法中尼。余义如上。知者谓了其事。苾刍尼先此处住者。先在此中而为止宿。后来于中等者。谓是纵身强为坐卧。彼嫌苦痛者。谓被恼不乐。自当避我去者。谓以此为缘不由余事。波逸底迦。义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了知其事如向所说。乃至避我去者。皆得波逸底迦。
故放身坐卧脱脚床学处第十七
  缘处同前。时具寿邬波难陀。至彼众多少年苾刍处劝喻曰。汝等共我人间游行。必当降伏他宗自获名称。汝等若欲赞诵禅思。及以衣食病缘所须皆令无阙。时诸少年虽闻此劝。共知邬波难陀禀性恶行不堪共居。竟无一人许共同去。时有乞食苾刍。闻其觅伴。遂告邬波难陀曰。我共大德人间游行。有同行人报乞食者曰。此邬波难陀为人恶行。汝今随去必遭恼触。遂报同梵行者曰。我满十夏不依止他。亦不就彼求受学业。彼于我处欲何所为。知识报曰。不相用语后自当知。不受劝言遂共同去。广说乃至邬波难陀在上棚卧。知脱脚床放身而坐。令床脚脱打破他头等。具如苾刍律说。世尊以此因缘种种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于僧住处。知重房棚上脱脚床及余坐物。放身坐卧者。波逸底迦。
  尼谓此法中尼。余义如上。知者。或时自作或被他教。重房者。谓居重阁危朽。棚上脱脚床者。谓此床脚不连上盖(西国床脚安四角头于上有盖与脚相连为此不同也)及余诸座放身坐卧者。谓极纵身或坐或卧。故令脚出伤损他人。波逸底迦者。广释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知僧房舍有脱脚床。纵身坐卧欲恼他者。皆得堕罪。若是版棚。或是甎地。或脚以版支。或时仰着。此皆无犯。
用虫水学处第十八
  缘在憍闪毗。时具寿阐陀。以有虫水浇草土牛粪等用。诸少欲者共生嫌贱。云何以有虫水将浇草等。自作使人不顾生命。以缘白佛。佛以此缘问实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水有虫。自浇草土若和牛粪。及教人浇者。波逸底迦。
  余如上说。此中犯相。若苾刍尼于有虫水作有虫想。若自用若教人用。得波逸底迦。疑亦如是。若水无虫作有虫想。得恶作罪。疑亦如是。
造大寺过限学处第十九
  缘处同前。如世尊说。修福德者今世后世常受安乐。无福之人恒遭苦恼。时诸苾刍教化婆罗门居士。为僧伽故置立住处。时六众苾刍说诸过患。观此寺门安置不好。广说如苾刍律。乃至世尊诃责告诸苾刍。我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作大住处。于门梐边应安横扂及诸窗牖并安水窦。若起墙时是湿泥者。应二三重齐横扂处。若过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大者。谓有二种。一施物大。二形量大。此谓形量大。言住处者。谓于其中得为行住坐卧四威仪事。作者。或自作或使人。于门梐边应安横扂及窗牖水窦。若起墙时是湿泥者。始从治地筑基创起。应二三重布其梐堑。若过得波逸底迦。释义如上。此中犯相广同大僧。
过一宿食学处第二十
  缘在室罗伐城。世尊现大神通。外道摧破悉皆逃散。边方而住。时有长者为诸外道造一住处。外道邪师与六十人于此而住。后时长者有知识人。从室罗伐至长者处。告言。仁今于此有胜福田可恭敬不。长者即将至邪人所。知识报曰。此是世颠倒物非真福田。即为长者说诸苾刍德行尊高。广说乃至告六众知皆来至。彼遂令长者心无净信。复打外道驱逐令去。苾刍以事白佛。佛以此缘种种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于外道住处。得经一宿一食。若过者波逸底迦。
  尔时世尊观彼长者调伏时至。令具寿舍利子为其说法。彼闻法已得见真谛。复为无量百千有情说法皆悟真谛。时过不食风发遭患。乃至广说。佛言。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于外道住处。得经一宿一食。除病因缘。若过者波逸底迦。
  尼谓此法中尼。外道住处者。谓非同梵行。一宿一食者。谓于彼众受食宿止齐限时节。除病因缘者。谓缘说法事及有病。波逸底迦者。广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于别住处己受一食。若更经宿得恶作罪。若食者便得堕罪。若于此宿余处受食。宿时恶作食时无犯。若于余处宿此处食。宿时无过食时得堕罪。若余处宿余处食。暂来此者无犯。若此处所是多人共作。或主见留。或是亲族造此住处。过食无犯。
  第三摄颂曰  过三不余食
  劝足并别众  非时触不受
  虫外道观装
过三钵受食学处第二十一
  缘在室罗伐城。世尊既证无上智觉。名称普闻。尔时北方有大商主。来至此城郭外停止。时六众闻已共诣其处而为说法。他便请食。既受食已更复相看为其说法。商主殷勤请其受食。复还报曰。我不须食现相求衣。商人舍去随后而行。说伽他曰。
  边方险路不应往  设令去者勿居停
  非但处所不堪行  彼人勿共为亲友
  山险居人初见好  如金揩石创鲜明
  中方居者则不然  始终不动如山岳
  时诸商人闻此语已。答圣者曰。何因致恨苦见讥诮。六众告曰。贤首。已与仁等略申情义废我善品。频为说法复现相已乃至得衣。商人俯仰咸并与之。所有路粮无不罄尽。遂遭贼劫。诸余商人闻是语已咸共讥嫌。此是缘起尚未制戒。
  缘处同前。时此城中有长者。娶妻不久便即身死。如是乃至第七娶妻悉皆身亡。时人并皆唤为妨妇。更欲娶妻人皆不与。乃至求得眇右目女。彼有知识说伽他曰。
  波罗舍修将净齿  若人头向西出眠
  眇右目女娶为妻  此等皆为不善相
  两恶相逢必有损  譬如刀石共相投
  夫妇皆是妨害人  若娶定当遭死事
  时彼知友虽闻此语竟不齿录。犹索不休。眇目父母营办饮食而欲嫁女。十二众来饭食尽授不成礼会。俗旅讥嫌。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众多苾刍尼。往俗家中。有净信婆罗门居士。殷勤请与饼麨饭。苾刍尼须者。应两三钵受。若过受者波逸底迦。
  既受得已还至住处。若有苾刍尼应共分食。此是时。尼谓十二众。或复余尼。过二已去名曰众多。俗家谓白衣家婆罗门等。往者谓到其所。净信者。谓信三宝深心归敬。殷勤者。谓心至极。请者。谓发言近请。麨饼者。谓所施食。须者。谓情爱乐。两三钵者。钵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谓受摩揭陀国二升米饭。中者谓受一升半米饭。小者谓受一升米饭。应两三钵者。指其限齐。还至住处者。谓至寺中。若有苾刍尼应共分食者。谓与同梵行者共相分布。若过受得波逸底迦者。事并如前。此中犯相。以二大钵受时。得恶作罪。若吞啖者。得堕罪。
足食学处第二十二
  缘处同前。佛告诸苾刍曰。我为一坐食时。常得少欲无病起居轻利气力康强安乐而住。如佛所说。一坐食时有斯胜利。时诸苾刍皆一坐食。然正食时若见二师及余耆宿即便离座。将为足食更不敢食。由少食故颜色痿黄形体羸瘦。世尊见已知而故问阿难陀。我一坐食乃至得安乐住。教诸苾刍亦一坐食得安乐住。何故诸苾刍颜色痿黄身体羸瘦。阿难陀白言。时诸苾刍如佛所教为一坐食。正啖食时见二师来及诸尊宿即起离座。既离座已将为足食更不敢食。由食少故。颜色痿黄身体羸瘦。佛告阿难陀。若苾刍食时。乃至未足已来。随意饱食。若受食已更不应起。如佛所教乃至不应起者。时诸苾刍。随得多少羹菜之类及食熟豆。即谓足食。起已更不敢食。由此因缘身皆羸损。世尊见已问阿难陀曰。我教诸苾刍。凡欲食时。行盐已去。乃至未足已来。随意饱食。若受食已更不应起。何故诸苾刍身体羸瘦不能充悦。时阿难陀即以上缘具白世尊。佛以此缘告阿难陀曰。有五种珂但尼食。(是嚼啮义也)若食不成足食。云何为五。谓一根二茎三叶四花五果。食此五时不成足食。若苾刍。先食五种嚼食。后时得食五种啖食。若先食五种啖食。更不应食五种嚼食。若更食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说。五种嚼食不名足食。五种啖食名足食者。时诸苾刍所受得食才食少许。有缘起已即谓成。足更不敢食。身皆瘦损。世尊见已知而故问阿难陀曰。我说五种嚼食不成足食。五种啖食方是足食。皆令饱食。何意苾刍身形瘦损。阿难陀白佛言。如佛所说。五种嚼食不名足食。五种啖食是名足食者。时诸苾刍所受得食才食少许。有缘起已即谓成足更不敢食。由是因缘身形损瘦。佛告阿难陀。有五因缘方成足食。复有五缘不成足食。云何五缘成足食。一知是食。二知有授食人。三知受得而食。四知遮食。五知舍威仪。云何知食。谓知是五嚼食啖食。云何知授食人。谓知女男半择迦等。云何知受得而食。谓二五食从他受得而食。云何知遮食。谓遮二五食。云何知舍威仪。谓于此座舍之而起。具此五缘名为足食。云何五种不名足食。谓知非是食。知无授人。知受得未食。知不遮食。知未离座。是名五种不足食。复有五种足食。云何为五。一是清净食。二少有不净食相杂。三非恶触食。四少有恶触食相杂。五舍其本座。是名五种足食。复有五种不名足食。云何为五。一是不清净食。二多有不净食相杂。三恶触食。四多有恶触食相杂。五未离本座。是谓五种不名足食。复有五种足食。云何为五。谓见行食者与食之时。苾刍报云。我不须。或云去。或云休。或云已足食。或云已了。斯五皆是决断不取。无余之言。作此语时即名足食。复有五种不足食。云何为五。谓见行食者与食之时。苾刍报云。何且未须。或云且去。或云且休。或云且待食。或云且待了。斯五皆是未为决断。有余之言。作此语时不名足食。如世尊说。苾刍不应饱足食已更复受食。时十二众苾刍尼。随足未足更复啖食。少欲苾刍尼闻生嫌耻。作如是语。云何违佛所教。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佛以此缘。同前集尼问实诃责。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