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彼可作二筹  显法及非法
  法筹应可直  香滑称人心
  非法筹须曲  臭涩情不乐
  左手盖而行  法筹应显露
  僧伽应总集  从初次第行
  先呈其法筹  三语殷勤与
  如其取法筹  数多于非法
  是名为法灭  诤息理应知
  苾刍毁破时  便招其堕罪
  非法筹多此  名非法灭诤
  诤虽非法灭  毁破得小愆
  斯乃是多人  毗奈耶灭诤
  已说评论诤  二法可应除
  子细述其缘  具如广文说
  次明非言诤  以其三法灭
  谓将可恶法  诘他清净人
  谓是现前事  忆念及不痴
  现前如上陈  余二今应辩
  应知念调伏  如友苾刍尼
  谤毁实力子  大师因此制
  应与实力子  作忆念调伏
  令在上座前  如是言应说
  大德僧伽听  被他妄说我
  我乞忆念法  僧伽应愍听
  如斯三请已  应令一苾刍
  秉法为彼人  作忆念羯磨
  次作不痴法  如恶羯苾刍
  由彼先癫狂  今秉不痴事
  致在上座前  白言我昔日
  被狂乱所恼  为非不觉知
  他便数数诘  云我为恶行
  我今乞不痴  毗奈耶应与
  所言犯罪诤  由四法能除
  自言及现前  草掩求其性
  既作于罪已  或诘或不诘
  当在苾刍前  合掌除其罪
  言大德存念  我今犯斯罪
  问言见罪不  报言我今见
  于后不犯不  报言我不犯
  彼说奥箄迦  此答言娑度
  犯他胜等罪  对众而自陈
  此并是自言  能令诤消殄
  如哥罗苾刍  被他言所及
  由衣招诘责  行向释迦城
  现前能灭诤  名为现前法
  此亦是现前  重更言其轨
  今说草掩法  更相斗诤人
  上座应就之  正理当教示
  报言法难逢  何为作二党
  无事为诤竞  轻慢大师言
  言作如是事  我汝咸有犯
  陈其后边罪  应可愿蠲除
  作斯言告时  如其不违逆
  是名住本性  此朋应亦然
  彼朋意静息  不为违戾言
  因此诤能除  名为草掩息
  自言犯斯罪  对众便言无
  犹如手苾刍  说有言非有
  与作求罪性  苾刍令彼臣
  大圣诲亲言  良由具悲性
  彼亦上座前  应可从众乞
  大众宜于此  作法并同前
  欲殄作事诤  应须众咸集
  如不作违拒  是诤息应知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第四
下明于十七跋窣睹等中述其要事(跋窣睹是事)
  若是旃荼罗  唱令及酒舍
  淫女王宫处  此五非行境
  外道诸典籍  习读将为胜
  及数犯罪人  所食皆成毒
  常应读佛教  是恶道良医
  开许读外书  为欲知其过
  一切智言说  美妙多譬喻
  岂如外道论  无理言粗浅
  多畜诸器具  雕饰皆不许
  若画坐床足  斯皆外道仪
  苾刍身老病  若乘舆随听
  杖络及皮衣  斯皆在开限
  无由帝释请  遂开于浴室
  并勤定诵人  咸听小食饭
  不注于眼口  亦不香薰衣
  不画伞皮鞋  揩爪令光净
  伞盖有二种  叶作苇竹成
  若至村中时  不应正持入
  若作于伞柄  应与伞盖同
  欠呿开口时  应将衣手掩
  有缘须笑时  不得露龂齿
  赞咏大师德  说法时非过
  不得长作声  宣唱牟尼典
  读诵宜依法  随处勿相违
  若学赞德声  应在于屏处
  为宣扬正法  不应生染心
  苾刍及尼等  五众许安居
  若至夏罢时  五众集随意
  苾刍苾刍尼  一切戒须学
  求寂求寂女  受十戒应知
  不独在道行  亦不独渡水
  不故触男子  不与男同宿
  不为媒嫁事  不覆藏他罪
  是名为六法  正学女应知
  金银不应捉  不除隐处毛
  亦不掘生地  不断于青草
  不得不受食  及以残宿食
  是名为六随  学之经两岁
  上座于日数  分明须忆知
  授事在众前  日日当陈告
  可于六时中  月半减一日
  减日成其月  至六成一闰
  如其王作闰  月数有参差
  苾刍应可随  由王有势力
  洗手洗钵处  若作曼荼罗
  不似日月形  及似塔形势
  苾刍涉路去  若过神庙堂
  入弹指作声  伽他说佛语
  若至神庙所  不应为损益
  苾刍若违教  便招恶作罪
  苾刍等五众  不供养天神
  自作若使人  亦得恶作罪
  若有余因缘  许香花祭食
  不得违时俗  损益不应为
  事佛之善神  随情应供养
  于诸大经内  遣作皆无犯
  于诸有情类  常拥护行慈
  由有慈悲种  不生于苦趣
  爱敬天神者  常好为供养
  世间皆共然  由贪生死乐
  皆求世间果  由是祭邪神
  恼害杀众生  引他归恶趣
  先已归依佛  转更事天神
  供养获果少  不知尊敬处
  破戒着袈裟  欺弄苾刍像
  无惭啖人食  事同刚火炭
  应写律教等  流布能生福
  忘念者令忆  自身兼读持
  苾刍入浴室  须揩身体时
  应令敬信人  勿使不信者
  诸有持戒人  不供破戒者
  不可令师子  承事于野干
  此是佛法刺  正教中死尸
  共住及随行  皆成不应法
  亲教轨范师  及父母有病
  假令是破戒  悉可为供给
  父母老贫病  乞食半相供
  由斯有大恩  是故应瞻养
  见有阙乏处  随事皆供给
  乃至涂足油  洗沐令身净
  苾刍若用甎  唯得揩踝足
  余身分不许  若为病皆听
  不三画插梳  及带于咒线
  应系于左臂  为治病开听
  如其病除愈  应安柱孔中
  医人若遣为  香涂身不犯
  若以香涂身  不应出房外
  勿令他嫌慢  增其不信心
  若有净信者  为福施香泥
  应涂户扇边  嗅之能益眼
  净信以香泥  涂摩苾刍足
  为福宜应受  去时当洗除
  必有妙香花  苾刍欲得嗅
  意欲令明眼  不应生爱心
  听持铁钥匙  为防衣药故
  勿兴烦恼意  辄捉打众生
  大众及别人  持印皆听许
  铜铁木矿石  甎锡等应为
  别人髑髅像  或刻为白骨
  大众法轮形  此是作印相
  凡食小香果  皆须待核成
  欲令其福增  僧伽果须熟
  不应临水镜  爱心观面像
  为病念无常  照时无有过
  不自断生支  亦不甎石打
  宜将不净观  洗除淫染心
  洗足盆内高  其形如象迹
  竹及多罗叶  二种扇应持
  若欲除蚊子  五种拂随听
  枝梢劫贝[卄/毦]  麻毛并破帛
  若须上高梯  应结裙下缘
  苾刍不擎重  应觅俗人持
  苾刍之仪式  皆与俗不同
  用梳等搔头  是事咸不可
  若发有尘垢  头痒手揩摩
  或时将故衣  此等皆无犯
  寺后西北隅  安置大便室
  及以小行室  皆须店门扇
  西北角下房  安大众瓶水
  此据门南向  余面准应知
  若见诸俗人  及老苾刍啑
  应云久长寿  不言便得罪
  大者见小啑  应告言无病
  小者于尊年  即须云敬礼
  凡是啖食时  及便利未洗
  或一衣在道  或立秽闹处
  或复食虽了  口犹未澡漱
  斯皆不礼他  亦不受他礼
  若于旦起时  齿木未净口
  礼他及受礼  并皆招恶作
  见行遍住等  皆不应礼拜
  佛及大苾刍  唯此二应礼
  于斯圣教内  有二种畔睇
  一谓以五轮  二乃搦其腨
  持戒者不应  毛绳系蛇项
  如其不肯去  方便好应驱
  应可用软绳  徐徐系项弃
  宜安崄丛处  勿对于众人
  如是于鼠等  皆可兴悲念
  系放无令害  殷勤善用心
  护戒者悲心  蚤虱常存念
  置故衣毡内  应安孔隙中
  若其除壁虱  可安青草中
  随其乐处行  勿令生苦害
  油器有三种  大者受一抄
  小半抄余中  随情可持用
  道行为法语  或作圣默然
  住息说伽他  宿处诵三启
  听持三种绳  长百五十肘
  短百肘余中  随处应当用
  如其井池浅  或可水平流
  长短任应持  或时全不用
  若为苾刍尼  演说律仪教
  中间应幔障  异斯便恶作
  不取贼遗物  应可善观瞻
  多人共委知  设取无愆过
  苾刍若种树  拟充僧果园
  守看经五年  去时须嘱授
  苾刍不咒誓  若作似妄语
  亦不赌衣等  博奕匪尸罗
  苾刍见女人  若有染心起
  或女生染意  住处舍应行
  若见苾刍尼  为来听法故
  不可遣其立  与物令安坐
  应与甎木枮  及草稕褥子
  唯此令尼坐  余物并不应
  尼来至寺中  应与其卧具
  令用中下者  上物无宜与
  苾刍苾刍尼  相对不说罪
  由于所犯过  愧耻难陈说
  苾刍尼有疑  于罪应为决
  尼须起尊敬  勿生轻慢心
  尼入僧寺时  至门应遣问
  报言无过者  随意令其入
  欲居兰若人  应先善三藏
  日月星行次  皆应分别知
  若在兰若住  应畜油等物
  他索可相供  令贼欢喜故
  先是工巧人  调度不应畜
  医及解书者  针笔等听持
  苾刍住兰若  应可务精勤
  出家勤最初  懈怠便招罪
  纵使行精进  正法亦须求
  离此见不明  失信乖修习
  若离正教授  无宜习定门
  能发狂乱心  损害禅支路
  于其所住房  香花等芬馥
  床服咸应尔  异此心难定
  僧家营作木  不可持烧染
  若是曲烂者  许用在无伤
  若为他解劳  应须观轨式
  彼人有伴属  勘问乃相容
  若见有女人  水火等漂害
  苾刍应拯济  由悲故非犯
  若有人来问  云何活命缘
  苾刍随事教  勿使违时俗
  若于寺门下  或在房檐前
  若有女人时  苾刍不应住
  已于五欲境  舍之而不爱
  是故常用心  念住勤修习
  三世诸如来  独觉声闻众
  皆依此道去  能至涅槃城
  弟子观师德  方可请为依
  师于弟子边  问知应摄受
  两人随有过  彼此并招愆
  为斯俱用心  殷勤好相察
  师须戒行全  瞻病不吝法
  随时常教授  当求如是师
  弟子亦具戒  勤策性柔和
  恭敬于师长  禅诵无违阙
  有缘自行去  或复见本师
  入外道归俗  斯皆失依止
  又复随一人  作舍依止念
  此即名为舍  进否善须知
  呵责门徒时  不可便驱逐
  权听寺内住  若改命归房
  说有五种呵  不语不教授
  不受其承事  遮善品舍衣
  呵责及受忏  皆须准教行
  此二若乖违  俱招恶作罪
  懒惰无孝心  粗言亲恶友
  于师不恭敬  斯人勿忏摩
  若摈于求寂  随将上下衣
  并与滤水罗  师须善观察
  若已受近圆  应与其六物
  必是难容忍  随去不须留
  若离本依止  一宿不应行
  仍除满五年  善明于戒律
  如其向余处  缘开五日停
  勤求依止师  若无不得住
  宜于彼师处  应为洗摩身
  或染或缝衣  斯为弟子法
  轨范于作业  知量可应为
  养护起慈悲  不应令过分
  教读依止师  报恩俱给侍
  然于二人处  恭敬有差殊
  若无教读师  在处住无犯
  无依不应住  依止倍存心
  虽断烦恼尽  复善闲三藏
  若未满十夏  仍须伏依止
  去师两驿半  半月一度礼
  此半八日礼  同处日须三
  若于后夏内  依止师身亡
  宜应自守心  更互相监察
  若至三月满  处无依止人
  第二褒洒陀  不应于此住
  既为随意事  勿更褒洒陀
  大圣顺时开  即名为长净
  更互相教示  随意圣遣为
  常开长净门  对治众罪业
  寺中有客至  主等或时多
  十四五参差  应随主人作
  若处客来多  旧住人数少
  主应随彼客  共为褒洒陀
  僧伽不和合  对一人守持
  若一人亦无  心念应言说
  如是作守持  苾刍衣及钵
  并舍为分别  兼舍请应知
  大众若和合  得好人共住
  理应许说戒  心念亦随听
  必若难缘生  有事开心念
  应知随意事  准此亦应为
  大众可同心  应共作随意
  异此应须唤  同行者为之
  将去随意时  可有七八日
  应为告白事  令使众人知
  坛场应秉法  界中或出外
  一界不别住  众事悉应为
  二十十或五  及以四苾刍
  有此四僧伽  随应秉诸法
  不得以世尊  添彼僧伽数
  佛宝殊僧宝  秉法者应知
  出罪须二十  近圆十人等
  满五应随意  四为褒洒陀
  若处秉羯磨  白等如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