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我今赞出家  如是贤善者
  思惟生死故  彼人要出家
  在家诸苦逼  粪秽来煎迫
  出家味禅悦  智者乐出家
  身心俱出家  诸恶皆舍离
  口业亦清净  正命以自活
  圣游摩竭国  渐至王舍城
  摄心在禅念  次第行乞食
  国主在高楼  遥见此圣者
  即发欢喜心  告诸近臣曰
  汝等当观彼  胜相皆具足
  形容甚端严  视地如法行
  智者不遥视  此非贱种生
  即令使者观  彼住在何处
  使者奉王命  即随彼人行
  观此出家人  当于何处住
  彼次第乞食  历门至六家
  钵中食既满  如法捧其钵
  菩萨乞食已  默然出城外
  往彼般茶林  清净自安止
  使者知处已  即遣一人守
  一报速还城  报彼国王曰
  天王彼苾刍  今在般茶山
  坐如猛虎儿  处山如师子
  王闻说是言  即登诸宝辂
  群臣共围绕  速诣彼所居
  至彼般茶山  王从车辂下
  步行前往诣  便即睹菩萨
  恭敬相问讯  王即相对坐
  见彼寂静住  便作是言曰
  汝少年苾刍  今是盛壮时
  端严多技艺  如何自乞食
  汝生何族姓  我与汝园宅
  并给诸婇女  种种令具足
  菩萨闻是言  以颂而答曰
  大王有一国  住在雪山傍
  财食甚丰足  名曰娇萨罗
  甘蔗曰乔答  彼中住释迦
  我是刹利种  不乐世间欲
  若人御大地  山林及海滨
  具有诸珍宝  贪心犹未足
  以薪投猛火  贪欲亦如是
  怖畏崄途中  御者常忧惧
  诸苦欲为根  能覆于善法
  我昔出家时  诸欲皆弃舍
  譬如大雪山  风吹尚能动
  我心依解脱  诸欲不能牵
  世间欲驱驰  生死轮常转
  国主唯我能  解脱诸怖畏
  我知欲愆过  见涅槃寂静
  我今当舍弃  往诣清净乐
  尔时频毗娑罗王。闻是语已问菩萨曰。汝出家士。作此苦行欲有何愿。菩萨报曰。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王曰。汝若得道者应当念我。报曰。依汝所愿。说此语已。菩萨即往耆阇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随彼仙众行住坐卧见彼苦行。常翘一足至一更休。菩萨亦翘一足至二更方休。见彼苦行。五热炙身至一更休。菩萨亦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如是苦行皆倍于彼。仙人见已共相议曰。此是大持行沙门。犹此缘故。名大沙门。尔时菩萨问诸仙曰。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愿。一仙报曰。我等愿得帝释天王。更一仙曰。我等愿得大梵天王。一仙又曰。我等愿得欲界魔王。菩萨尔时闻是语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间轮回不绝。此是耶道。非清净道。菩萨既见仙人行垢秽道。即便弃之。诣歌罗罗仙所。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对而坐。问彼仙曰。汝师是谁。我欲共学梵行。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无尊者。汝欲学者随意无碍。菩萨问曰。大仙得何法果。仙人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无想定。菩萨闻此私作是念。罗罗信心我亦信心。罗罗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罗罗仙人见得如许多法乃至无想定。如是之法我岂不得。尔时菩萨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证欲证未见欲见。菩萨尔时独处闲林。专念此道勤加精进。作是事已不久之间。便得证见此法。得此法已。还乃至彼罗罗仙所。白罗罗曰。今汝此法乃至无想定岂自得耶。彼仙报曰。如是乔答摩。乃至无想定我自得之。菩萨报曰。仁者。此等智慧乃至无想定。我亦得之。彼仙报曰。乔答摩。汝既得之我亦得之。我既得之汝亦得之。今我二人此弟子众。可共教授此法。义理一种得故。此罗罗仙。即是菩萨。第一教授阿遮利耶。彼罗罗仙。以菩萨智慧故。欢喜供养亲好而住。菩萨尔时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证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垢秽道故。菩萨知已告罗罗曰。仁者好住。我今辞去。菩萨尔时游行山林。见水獭端正仙子。旧云郁头蓝者此误也。即往亲近恭敬问讯。告彼仙曰。汝师是谁。我共修学。彼仙报曰。我无尊者。汝欲修学随意无碍。菩萨问曰。汝得何道。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菩萨闻此私作是念。此水獭仙有信心。我亦有之。有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岂不得。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见欲见未证欲证。即往闲林专修此道。勤加精进不久之间。乃至证非想非非想定。得是定已。还诣水獭仙所。白彼仙曰。今汝此法岂自得耶。答曰。如是。菩萨又曰。大仙。此智慧乃至非想非非想定。我亦得之。水獭报曰。汝既得之我亦得之。我既得之汝亦得之。今我二人可共同住教授弟子。何以故。得法同故。菩萨尔时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垢秽道。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辞而去。此是菩萨第二阿遮利耶。菩萨尔时游行山林。时净饭王忆念菩萨。令使寻访相望道路。在所山林悉皆知处。既闻太子辞彼水獭无有侍者独行山林。即差童子三百人往侍太子。天示城王既闻是事。复差二百童子往侍太子。如是五百童子围绕菩萨。于诸山林随意游观。尔时菩萨便作是念。我今欲于林间静住。不可令其多人围绕而求甘露。然我应留侍者五人。余者放还。是时菩萨。于母宗亲中而留两人。于父宗亲中而留三人。而此五人承事菩萨。余者各令还国。
  尔时菩萨。与此五人围绕。往伽耶城南。诣乌留频螺西那耶尼聚落。四边游行于尼连禅河边。见一胜地。树林美茂其水清冷。底有纯沙岸平水满。易可取汲。青草遍地。岸阔堤高。有杂花树。在于岸上。滋茂殊胜。菩萨见此殊胜之地。作如是念。此地树茂其水清冷。底有纯沙。岸平水满。易可取汲。青草遍地。岸阔堤高有杂花树。在于岸上。滋茂殊胜。若有人乐修禅慧者。可居此地。我今欲于此地念诸寂定。此树林中断诸烦恼。菩萨作是念已。便于树下端身而坐。以舌拄齶两齿相合。善调气息摄住其心。令心摧伏压捺考责。于诸毛孔皆悉流汗。犹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压捺复恼彼情。其人当即遍体流汗。菩萨伏其身心亦复如是。因此转加精进。曾不暂舍。得轻安身获无障碍。调直其心无有疑惑。菩萨如是作极苦苦不乐苦。虽受众苦。其心犹自不能安于正定。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闭塞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动。寂然而住。于是先摄其气不令出入。由气不出故。气上冲顶。菩萨因遂顶痛。犹如力士以诸铁嘴斲弱人顶。菩萨尔时。转加精进不起退心。由是得轻安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如是种种自强考责忍受极苦苦及不乐苦。于其心中曾不暂舍。而犹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生所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转加勤固。闭塞诸根令气内拥入于禅定。作是念已。便闭其气不令喘息。其气复从顶下冲于耳根。气满无耳。犹如积气聚[橐-木+棐]袋口。受如是种种诸苦。乃至不能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久远时所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当倍加精进。内摄其气令其胀满而入禅定。闭其口鼻。令气悉断。气既不出。却下入腹五藏皆满。其腹便胀如满[橐-木+棐]袋。复加功用轻安其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其心犹不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染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胀满定。入此定已拥闭其气。其气覆上冲顶。其顶结痛。犹如力士以其绳索勒缚系羸弱人。头顶悉皆胀满。菩萨受如是等最极苦已。乃至不能得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功用入胀满定。入其定已其气满胀。其腹结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于牛腹。菩萨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获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染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精进入胀满定。既入定已闭塞口鼻。其气胀满周遍身体。其身盛热。犹二力士执羸弱人内于猛火。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断诸食饮。尔时诸天观见菩萨断诸食饮。诣菩萨所告曰。大士。汝今嫌人间食。我等愿以甘露入菩萨毛孔。汝应受取。菩萨便作是念。一切诸人已知我断人间食。今受甘露。便成妄语。若于邪见一切众生。由妄语邪见故。身亡灭后。堕落恶趣于地狱中生。我今应当不受此事。然我今应少通人食。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取其汁日常少吃。作是念已不受天语。遂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萨。身体肢节皆悉萎瘦无肉。如八十岁女人肢节枯憔。菩萨羸瘦亦复如是。尔时菩萨。由少食故。头顶疼枯又复酸肿。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见日萎憔。菩萨头顶亦复如是。菩萨于是。转加精进得轻安身。随所念修受种种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菩萨尔时。以少食故眼睛却入。犹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见星。菩萨眼睛亦复如是。菩萨于是。复倍精进受诸苦受。乃至不获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时所熏习故。菩萨以少食故。两胁皮骨枯虚高下。犹三百年草屋。菩萨两胁亦复如是。菩萨尔时。转倍勤念受诸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所熏习故。菩萨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犹如箜篌欲起则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随。菩萨困顿乃至于是。以手摩身诸毛随落。菩萨复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无上菩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五
  尔时有三天人。诣菩萨所见菩萨身。递相议曰。其一天云。此乔答摩是黑沙门。其二天云。此乔答摩黕色沙门。第三天云。非黑非黕是苍色沙门。因天议故。菩萨遂得三名。菩萨所有身上光色。皆悉变没。菩萨于是时中不曾听闻。心中自生三种譬喻辩才。所言三者。一者湿木有润从水而出火钻亦湿。有人远来求火。以湿火钻钻彼湿木欲使生火。火无出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耽欲耽爱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彼诸人等。纵苦其身受诸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二者湿木有润在于水边。有人远来求火。以干火钻钻其润木。虽欲得火火无然法。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于诸欲中。耽欲爱欲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过常在身心。纵苦其身受于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于无上正道。三者朽烂之木无有津润在于湿岸。有人求火。虽以火钻钻之火无然法。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受于苦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菩萨尔时悟此喻已。自作是念。我今应当日食一麻。虽食一麻。常为饥火之所烧逼。其身肢节转更羸瘦。为饥火不息。复日食一粳米。饥火不息。复日食一拘罗。犹还羸瘦。日食一荜豆。犹还枯憔。复日食一甘豆。犹尚枯瘦日食一大豆。犹复困憔。
  尔时净饭王。闻此苦行懊恼啼泣。及诸宫人婇女。脱身璎珞敷草而坐。亦复日食一麻一米及一豆等。尔时耶输陀罗以少食故。怀娠渐损。王闻是事作如是念。若菩萨苦行不止。耶输陀罗更闻斯语。必大忧恼其娠堕落。便至于死。我今当设方便。令不知菩萨苦行。时净饭王告诸宫人。其菩萨苦行。勿令耶输陀罗知。并敕往来使者。菩萨苦行。无令余人辄知此事。净饭王虽从使者闻菩萨苦行。以诸方便告诸宫人。菩萨今者已食。菩萨尔时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为此法。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之道。我当别修苦行食诸秽食。复作是念。食何秽食。应取新生犊子未吃草者之所粪尿。作是念已便取而食。虽食此物。仍令食力消尽。然后复食。既而食已。便于尸林之下。枕卧死人及诸枯骨。以右胁着地盖于两足。内念光相如是系念。行住坐卧曾无暂舍。菩萨若坐。有诸村野男女。见菩萨坐寂然而定。手执草茎穿菩萨耳穴。左右而出。如是戏笑去来抽挽。便语菩萨耳言。看此坌土之鬼。又复重言坌土之鬼。复以土块瓦石掷菩萨身上。斯等虽于菩萨之身如是戏弄。尔时菩萨。不起恚心无粗恶语。菩萨如此难忍能受。是时菩萨。以发勤策不息。轻安身体未曾休废。习续正念意无疑虑。专心于定住三摩地。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诸有欲舍苦故。勤修诸行。我所受苦无人超过。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见。非能至于无上等觉。菩萨复作是念。何为正道正智正见。得至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忆知。住父释迦净饭宫内捡校田里赡部树下而坐。舍诸不善离欲恶法。寻伺之中。生诸寂静得安乐喜。便获初禅。此应是道预流之行。是正智正见正等觉。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为我羸弱然。我应为随意喘息。广吃诸食饭豆酥等。以油摩体温汤澡浴。是时菩萨作是念已。便开诸根随情喘息。饮食诸味而不禁制。涂拭沐浴纵意而为。于时其五侍者互相谓曰。此沙门乔答摩。懈怠懒堕而怀多事。受用无度断惑错乱。今既广吃食饮豆酥油涂拭澡浴。今不能少许证获。必无所得。便舍菩萨渐次而行。至波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园中同作是愿。若世间有阿罗汉者。我随出家。此五人同住同行。因名五众。菩萨尔时。渐加饮食身力强健。即往西那延村(唐言会军村也)彼有村主。名为军将。将有二女。一名欢喜。二名欢喜力。时此二女先闻。雪山南傍弶伽河侧。劫比罗仙住处不远。劫比罗城释迦种中生一太子。端正具足众相圆满。一切众生见者喜悦。相师占云。此儿若绍王位当得转轮王。此女闻已。于十二年中常守贞洁。人间常法。若有女人。能守贞洁满十二年者。即合与转轮王为妃。故彼二女。于十二年内不犯十恶。满十二年讫作是思念。我今于十二年中作清净行讫。应以十六转乳粥供养苦行仙人。所谓十六转者。一千牛乳饮一千牛。复以一千饮五百。复以五百饮五百。复以五百饮二百五十。复以二百五十饮二百五十。复以二百五十饮一百二十五。复以一百二十五饮一百二十五。复以一百二十五饮六十四。复以六十四饮六十四。复以六十四饮三十二。复以三十二饮三十二。复以三十二饮十六。复以十六饮十六。复以十六饮八。复以八饮八。复以八饮四。作是念已。即取此乳颇璃器中煮为粥。当煮之时。净居诸天。观见菩萨食此粥已即成菩提道。我等应当助其威力。即将上药速得力者。置乳器中并卫护之。当时粥现种种轮相。时有一外道。名曰近行。来见此粥有种种相。作是念云。食此粥者必证无上智慧。我应乞取吃之。念已便去。粥既熟已。时彼外道却来告二女曰。我从远来甚大饥乏。今此乳粥可分施我。二女报曰。我不与汝。默然而去。时二女人。从颇梨器中。泻其乳粥于宝钵中。天帝释来立二女前。梵天净居天等以此遥立。时彼二女。既见帝释在前而立。即捧其乳钵施与帝释。帝释报曰。施胜我者。二女问曰。今谁胜汝。答曰。彼梵天王。尔时二女。复持其乳施梵天王。梵天王报曰。施胜我者。问曰。谁胜于汝。答曰。彼净居天。时此女人。复以乳钵捧净居天。净居天报曰。施胜我者。又复问曰。谁胜于汝。答曰。彼菩萨今见在尼连禅河洗浴。为无力故不能得出。彼人胜我。汝当施与。时二女人。即持其乳粥往尼连禅河。将施菩萨。尔时河岸有女树神。见菩萨虚羸不能上岸。即从树出半身展手欲接菩萨。菩萨问曰。汝是何身。树神答曰。我是女人。菩萨报曰。我不能触汝。可为我低一树枝。我欲攀出。时彼树神即低树枝。菩萨攀而得出。便着衣服在于河岸树下而坐。时二女人便持粥至。曲躬恭敬奉施菩萨。菩萨以自他利故。便受其粥。又便问曰。兼此宝器总能施不。二女答曰。圣者。今总奉施。菩萨尔时即吃其粥。洗其宝钵掷尼连河中。龙王便接其钵入于龙宫。释提桓因既而见之。化为妙翅飞入龙宫。恐吓龙王夺钵而去。于三十三天置一钵塔。以时供养。菩萨问二女曰。今汝施我欲有何愿。二女答曰。圣者。有雪山南弶伽河侧劫比罗城。释迦种中诞一太子。颜容殊妙人所喜见。相师占之。当为转轮王。我今以此功德。愿为彼妃。菩萨报曰。彼之太子不乐世欲今已出家。二女报曰。若已出家不贪世欲。以此功德当令彼人所愿成就。便说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