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军中过二宿学处第四十六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胜光王敕命军旅。六众见已遂久停留。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有因缘往军中。应齐二夜。若过宿者。波逸底迦。
  此中犯者。相去不远。有整兵军。苾刍有缘受请诣彼。或有衣利引起贪心。而彼军营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观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时。便得堕罪。设方便时亦多恶作。不犯者。若为王等之所拘碍。若余难事者无犯。
动乱兵军学处第四十七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诣整兵军所。动乱兵戈象马逃奔。令军慑怖。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军中经二宿。观整装军见先旗兵。若看布阵者。波逸底迦。
  言整装军者。谓是装束临将战时。言先旗者。四种旗中见先引者。何谓四旗。一师子旗。二大牛旗。三鲸鱼旗。四金翅鸟旗。兵者四种兵中见首出者。言布阵者。阵有四种。一槊刀势。二车辕势。三半月势。四鹏翼势。言散兵者。除前所引余杂兵戎。此中犯者。观已整军。即得堕罪。若未整军得恶作罪。若观整军乃至散兵者。俱得堕罪。余并同前。难缘非犯。
打苾刍学处第四十八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陀夷因十七众不随其命。遂便打之。由结伴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嗔恚故不喜打苾刍者。波逸底迦。
  言打者。若手指弹。若脚指蹴。若甎瓦等。若以草莛打着他者。随其所有手指多少。及以芥子草莛数量。还得尔许波逸底迦。若不著者。亦得尔许恶作之罪。若杀心而打。得窣吐罗。言苾刍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刍相起苾刍想。或复生疑。皆得堕罪。若非苾刍作苾刍想疑。或于柱壁。或于余事作掉乱心。而打拍者。咸得恶作。无犯者。不以嗔心为利益事。
以手拟苾刍学处第四十九
  缘与前同。以手拟为异。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嗔恚故不喜。拟手向苾刍者。波逸底迦。
  谓作打心而拟其手。初举手时。便得本罪。若一举手向多苾刍。随其多少准人得罪。若与苾刍相嗔恨时。应往诣彼求其忏摩。不应嗔心未歇往求辞谢。彼亦不得同师子行。为坚鞕心不相容恕若不肯忍。应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诤息。小者到彼嗔苾刍边至势分时。即应礼拜。彼应云无病。若见苾刍斗诤之时。无朋党心而为挥解。俗人斗处不应往看。恐引为证。故如上所说不顺行者。咸得恶作。
覆藏他粗罪学处第五十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犯僧伽伐尸沙罪。有达摩苾刍见。恐其外说遂作是言。尔亲教师我先知犯。遏恶扬善。曾不语人。汝见我非理应藏覆。达摩闻已。向诸苾刍说。其事同前。覆藏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他苾刍有粗恶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知者。谓自见知。或因他说。言苾刍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刍相。皆曰苾刍。言粗罪者。谓初二部及此方便。覆藏即是掩覆其过。此中犯者。若见闻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堕罪。自余诸犯覆皆恶作。破戒人边设令发露。不成发露境想准知。无犯者。若说他时令自不安。若命梵难。若破僧因缘为护此故。覆皆无犯。
  第六摄颂曰。
  伴恼触火浴  同眠法非障
  未舍求寂染  收宝极炎时
共至俗家不与食学处第五十一
  佛在室罗伐城。时邬波难陀与达摩苾刍。先有嫌恶。便以美言诱说。将至俗家。遂不与食。令彼饥乏。其事同前。由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语余苾刍。作如是语。具寿。共汝诣俗家。当与汝美好饮食。令得饱满。彼苾刍至俗家竟不与食。语言具寿。汝去。我与汝共坐共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作是语时。欲令生恼者。波逸底迦。
  言俗家者。谓婆罗门及余俗家。言令得饱满者。意欲不与饮食令受饥饿。此中犯者。有苾刍相作苾刍想。为恼乱心。他领解时。便得堕罪。若恼授学人及以余人得恶作罪。若在尼寺。若天庙处。若外道家而恼乱者。皆恶作罪。若随医教为病令断食者无犯。
触火学处第五十二
  佛在王舍城。因火烧树熏出黑蛇。诸苾刍见皆悉驰走。或以火头而遥打掷。因用火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无病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言无病者。若有病缘触亦非犯。言为身者。非为他也。言自然者。若吹令发焰。若翻转火薪。若教他然者。谓令他然火。若为戏谑掉弄火头。若作半月像。若作车轮形。凡诸触火不在时中。若然若灭。若忘念若掉举。若气吹若投薪。若动柴炭才动转时。皆得堕罪。若不解方言人。若遣书等。若现身相使然火时。咸得恶作。若翻覆糠[(麥-大+十)  弋]火。或可于中烧饼而食。虽在时内无心守持。若发毛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咸得恶作。无犯者。谓在时中作心守持。言时者。谓为三宝邬波驮耶阿遮利耶。若为诸余同净行者。所有事业。或时为己熏钵染衣熟诸饮食。或寒或病所有营为。作心守持。乃至事讫中间忘念。触时无犯。言守持心者。若欲触火应心念云。我今为作如是事。故须触此火。及为同梵行者。若欲灭时。应云为无事故须灭。若触师子等得恶作罪。作触火想有其六句。后二无犯。若放野火得窣吐罗罪。亦不应于石炭地上辄尔然火。应将甎石厚布方烧。若于廊庑及寺中庭然火之时。勿令熏屋。待烟尽已。方持入屋。若营作人所须之木。不应辄烧。若轻损时。得恶作罪。为翻火聚应作铁锸。夜诵经时应炳灯烛。所须灯树应作一重若是僧物。听作多重。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二
与欲已更遮学处第五十三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大众为作舍置羯磨。难陀知已向余苾刍。作如是言。我先与欲是不善与。由与欲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与他欲已后便悔。言还我欲来不与汝者。波逸底迦。
  言与欲已者。谓僧伽有如法事先情许已。后便悔者。谓先与欲后起悔心。言还我来者。此出遮词。谁知汝等取我欲去。反于我等作不饶益。此戒与前毁破学处有差别者。前望羯磨事已先知。此据不知。但遮其欲。此中犯者。已与他欲后生悔恨。烦恼既生心无惭耻。于所对境。作苾刍想言告彼时。便得堕罪。
与未近圆人同室宿过二夜学处第五十四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如世尊说。常以月八日十五日。大众同集。共听经法。便至夜半。有老苾刍然明而卧。梦见故二遂共交通。讇言外闻遂生讥谤。因制不应与未近圆人同一室宿。亦复不得然明而卧。日月光者无犯。又因尊者罗怙罗及病苾刍。开经二夜至第三夜。令未近圆人出宿。出宿之时不应驱遣。使出寺外及离檐前。但可离其房门势分。若恐恶苾刍为破戒缘者。至第三夜。宜令求寂向善友房。此若无者。应共驱出罪恶苾刍。或自将求寂余处而卧。若自安居已不得往余处者。应生心念为防护故。于三月中与求寂同宿者无犯。为于行路至出宿时。有虎豹等恐惊怖者。至第三夜。当须警觉。若其不能通夜觉者。极至明相出时。必不应睡。若犹困乏者听睡无犯。难时听许者无难。不应行路有惊恐。应遣在前自居其后。若行困极。当与小食。时邬波难陀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长大。过二夜共宿。并与俗人同处。由眠卧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与未近圆人同室宿过二夜者。波逸底迦。
  言未近圆人者。除苾刍苾刍尼诸余人类。咸犯斯学。如是应知。至第三夜共女宿时。便犯两堕。过二夜者。谓经二夜至第三夜。始从初卧即得恶作。明相出时。便得堕罪。言同室者。有四种室。一总覆总障。如诸房舍及客堂楼观等。上总遍覆四壁皆遮。二总覆多障。于其四壁少安窗户。三多覆总障。即四面舍于四边安壁中间。竖柱四檐内入。或低或平四多覆多障。谓三面舍。此于四面舍无其一边。若半覆半障。或多覆少障。或檐际等。并皆无犯。若过二夜净宿之时。与扇侘半择迦等。经明相者。得恶作罪。于未近圆作未圆想等六句。四犯二非犯。若崖坎下。或空树中者无犯。若与授学人同室者。亦应净宿。此授学人。与未近圆人亦净其宿。凡眠卧时。若有难缘无余床席。应叠嗢呾罗僧伽为四重而卧其上。以僧伽胝叠安头下。或用覆身安呾婆娑。以充内服。凡卧息时右胁着床。两足重垒。身不动摇。作光明想。安住正念情无娆恼。衣服不乱。于睡知量。念当早起。初夜后夜恒修善品。此是沙门眠息之法。若无病苦昼不应卧。若眠息时。有人相恼者。应向余处。
不舍恶见违谏学处第五十五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无相苾刍生罪恶见。欲令舍故。作白四羯磨。众开谏时犹尚不舍。由不善观事邪智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欲是障碍者。习行之时。非是障碍。诸苾刍应语彼苾刍言。汝莫作是语。我知佛所说。欲是障碍法者。习行之时。非是障碍。汝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以无量门。于诸欲法说为障碍。汝可弃舍如是恶见。诸苾刍如是谏时。舍者善。若不舍者。应可再三殷勤正谏。随教应诘令舍是事。舍者善。若不舍者。波逸底迦。
  作如是语者。谓引世尊所说。虽有妻室获得沙门果。遂生恶见。世尊所说法者。一世尊说。二弟子说。由大圣力法兴于世。虽弟子说。亦名佛说。障碍法者。谓五部罪。非障碍者。谓不能障沙门圣果。此中犯者。若苾刍心生恶见谓为正见。云我所解最为殊胜。实不从佛闻如是语。但出自意说其文义。不生惭耻。邪说诳他。余苾刍见时应为屏谏。若不舍者。得恶作罪。次羯磨谏作初白竟。乃至第二羯磨竟。若不舍者。一一皆得恶作之罪。第三竟时。便得堕罪。应于大众中说悔其罪。
随舍置人学处第五十六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无相苾刍僧伽与作舍置羯磨。时邬波难陀与其同住。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如是语。人未为随法不舍恶见。共为言说。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言未为随法不舍恶见者。虽得众法不欲随顺。所陈恶见无改悔心。设未顺众。若舍恶见者。虽与同住。无其堕罪。共为言说者。谓评论善恶受白事等。共住者。与作依止师。受用者。谓受供给。同室宿者。于前四种室中作如上事。宿经明相。皆得堕罪。方便得轻。若不知是被众舍弃。或身有病苦。或欲舍恶见。并无犯。
摄受恶见求寂学处第五十七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长大。作诸恶行心无羞耻。见昔朋友得罗汉果。作是念言。彼与我等旧行非法。而今获得胜增上果。故知犯罪非障圣果。此恶见人众应开谏。安在见处令离闻处。大众和合秉白四法。令舍恶见。若作白已。应往告知。乃至羯磨一一皆尔。第三法竟。若不舍者。即应驱摈。不得同住。而邬波难陀遂便摄养。与共同住。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见有求寂。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欲是障碍者。习行之时。非是障碍。诸苾刍应语彼求寂言。汝莫作是语。我知佛所说。欲是障碍法者。习行之时。非是障碍。汝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以无量门。于诸欲法说为障碍。汝可弃舍如是恶见。诸苾刍语彼求寂时。舍此事者善。若不舍者。乃至二三随正应谏。随正应教。令舍是事。舍者善。若不舍者。诸苾刍应语彼求寂言。汝从今已去不应说言。如来应正等觉是我大师。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应随行。如余求寂得与苾刍二夜同宿。汝今无是事。汝愚痴人可速灭去。若苾刍知是被摈求寂而摄受饶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言摄受者。谓与依止。为饶益者。给彼衣钵。或教学业亦名饶益。与同室宿经初二日。各一堕罪。至第三日得二堕罪。若与依止及教读诵。皆得堕罪。凡不见罪等被舍置人。共为受用。皆得恶作余如前说。
着不坏色衣学处第五十八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只利跋寠山大节会日。远近城邑士女咸萃。歌管音乐并皆云集。是时乐者作如是议。我之管曲人皆见闻。未是殊妙。宜须改异。更作新奇。时有乐人取六众苾刍形像。变入管弦。既是新异人皆竞集。自余鼓乐无往看者。遂多得珍财。时六众苾刍闻斯事已。自相告曰。无识倡优摸我形状。将为舞乐。尚获多财。岂若自为而不得物。既足衣钵无假乞求。遂于大会。众聚之时。着俗衣裳自为歌乐。诸有看人咸集于此。自外管弦并皆息唱。是时乐人自相告曰。前为形状多获珍财。今彼自为我无所得。可将珍货密赠六人。彼见哀怜必随我欲。时六众苾刍既受货已。住彼作乐。苾刍不应习学歌舞及往观听。此由染衣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得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若青若泥若赤随一而坏。若不作三种坏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言新衣者。谓是体新非是新得名为新衣。衣有七种。具如上说。言青者。取诃梨勒。或研或捣和水成泥。涂铁器中停经一宿。和以暖水染物成青。非深青色。若泥者。谓是泥染。文云赤石是也。若赤者。谓是树皮根茎枝叶花果。堪染衣者皆得坏色。言受用者。谓是披着。初擐体时。即得堕罪。此之方便皆得恶作。下至拭钵巾拂足巾钵袋滤罗腰绦等。咸须坏色点净而畜。若其衣体。或经或纬。是不净物。不坏而披。皆得恶作。先坏色衣王贼夺去。后时重得旧净已成。若不坏色为不坏色想。六句如上。若重大衣帔是僧祇物。听留缕缋而受用之。亦不须染。不应露着出外游行。若要出时。表里皆须赤衣通覆。勿令外现。若缕缋尚露出者。应截去之。若是别人物皆须作委寄法。而为受用。应对苾刍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此重大衣以某甲施主为委付者。我为彼想而受用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