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律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摄颂曰。
高世耶纯黑 分六尼师但
担毛浣金银 纳质并卖买
用野蚕丝作敷具学处第十一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诸苾刍用高世耶茧丝。而为敷具。杀诸生命。增长贪求。废自善品损他正信。由卧具事过分废阙。讥嫌待缘烦恼。制斯学处。若复苾刍用新高世耶丝绵。作敷具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新者。有二种新一谓新造。二谓新得。此据新造高世耶者。谓纯高世耶蚕丝。言敷具者。谓是卧褥。此有二种。一者贮褥。二者捍成此敷具。言二种皆取下之三戒。咸据捍成。作者一自作。二使人作。为求好故为坚牢故。为换易故。若一茧或小团。或大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弹乃至未成。但得轻罪。竟得舍堕。高世耶高世耶想疑。得舍堕罪。非高世耶作高世耶想疑。得堕不应。舍于高世耶非高世耶想无犯。若作未成而舍弃。若为他若两人共作。若毛若麻纻。若不净物而和杂者。自作使人。咸得轻罪。无犯者若得已成。或他已用。或修故物。或他施高世耶衣。或施高世耶丝令他为织。或于其处高世耶丝绵易得者无犯。或他告言。我为仁作高世耶衣意欲得故。默而不止。遂贪心故。得恶作罪。
用纯黑羊毛作敷具学处第十二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诸苾刍多求黑羊毛。作新敷具。由爱上色复求细软。废业长贪遮无益故。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用纯黑羊毛。作新敷具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纯黑羊毛者。有四种色。一性黑。二性青。三泥染。四尨色。言新者。谓是新作于纯黑色。若片若团。若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弹。乃至未成。但得恶作。成得舍堕。余并同前。
过分数作敷具学处第十三
若复苾刍作新羊毛敷具。应用二分纯黑。第三分白。第四分粗。若苾刍不用二分纯黑。第三分白。第四分粗。作新敷具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缘等同前。言第三分白者。谓是胁边项边及脊上毛。言第四分粗者。谓头足腹毛由头足腹是行动处。毛粗恶故。言不用者。不依两数便得本罪。无犯者若作十斤毛褥。五斤纯黑。二斤半白。二斤半粗。若更增减准此而说。凡欲作褥。应分其毛。以为四分。两分黑一分白。一分粗黑。中分两三四义成。随作褥时。于后二分。或减一两。乃至半两。或用纯黑已兴方便。得恶作罪。成得舍堕。此中犯者据用黑毛由难求故。若后二分用作褥时。随意少多无犯。若不为已。或得先成。或黑者易得。余者难求。斤数减增。并成无犯。
减六年作新敷具学处第十四
缘等同前遮不用故爱新好者。制斯学处。若复苾刍作新敷具。纵心不乐应六年持。若减六年。不舍故。更作新者除得众法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六年持者。纵不乐畜亦须年满。如于此年造一褥。或于此年复造一褥。乃至第五年造一褥。若初造第二褥时。得恶作罪。成得舍堕。其第一褥体非是犯。若第六年更造新者。若舍前作后。或为他作者无犯。或已兴方便。后便还俗。重受近圆。更复修造。或先转根后还依旧。重造成者得恶作罪。或减六年作新褥者。众应与法。或众往观。应须三请。不应随彼乐欲便即与法。或持褥来至众中。若长应截。若短若狭应更裨补。若薄应更毛帖。若全坏不堪料理者。应作白二与其别褥。
作新尼师但那不用故帖学处第十五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有年老苾刍。为造尼师但那。于北方商人边。乞得五百张大氎故。尼师但那悉皆弃舍。世尊见已。令更料理。为欲遮其轻贱心故。事恼同前。制斯学处。若复苾刍作新尼师但那。应取故者坚处纵广。佛一张手。帖新者上为坏色故。若苾刍作新尼师但那。不以故者。帖新者上为坏色故。泥萨只波逸底迦。尼师但那者。谓衬卧具。纵广者。正方也。应取故者。谓故敷具。若无全者应合集故物而帖。言佛张手者。中人三张手为佛一张手。当一肘半帖。为坏色者。是坚牢义。由其重帖遂令受用。久坚牢故。若以故帖新于佛张手。或减一指。或减半指。此不成帖。得舍堕罪。若有故者作有故想疑并如上说。或忘故者。或复全坏不堪补治。但有新成者无犯。作尼师但那法应两重作。或青或泥。或赤色诸杂彩色。并不应作。可叠为三分。在下一分截断作叶。与三衣叶同于四边。帖缘不依者。得恶作罪。
自担羊毛过三踰膳那学处第十六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往泥波罗国。于彼道中遇毛车轴折。便从乞求多得羊毛。自担而去。因道行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行路中得羊毛。欲须应取。若无人持得自持。至三踰膳那。若过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行路中者。谓险路中。言得者。从他乞得。言须者。谓有所用随意应取。无人持者。谓无净人。此中犯者谓七极微成一微尘。此七成水尘。此七成金尘。此七成兔毛尘。此七成羊毛尘。此七成牛毛尘。此七成隙游尘。此七成虮。此七成虱。此七成[麩-夫+廣]麦。此七成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齐此名为阿兰若处。若苾刍于无村处。自负羊毛随路而行。若过三踰膳那。得舍堕罪。若路有村者。或经七村。一一村间有一拘卢舍。若苾刍经此村间而行者。半村恶作。过村舍堕。村间之路若半拘卢舍。亦得恶作。满拘卢舍得舍堕罪。乘空持去者。得恶作罪。若为作帽富罗。或腰条立播密而持去者无犯。凡诸苾刍不应负担。
使非亲尼治羊毛学处第十七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令大世主瞿答弥治理羊毛。因废正修。为因求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若复苾刍使非亲苾刍尼。浣染擘羊毛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浣者下至以水一渍。染者下至一入染汁。擘者下至擘一片。于非亲尼令浣染等境想同上。若遣书令作。若为他为三宝。或两人共作。若不净毛。咸得恶作。余皆同上浣故衣戒说。
捉金银等学处第十八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诸苾刍捉金宝等。众人议曰。若释迦子得捉金银等者。世五欲乐何不受之。佛言。若苾刍须薪草等应求薪草。不应因此遂求金等。复于室罗伐城。时六众苾刍自捉金等。或令他捉。俗人外道因起讥嫌。为受不净财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若复苾刍自手捉金银钱等若教他捉。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苾刍自手者。谓自执。捉教他者谓使人捉。言金银等者。谓金银。或贝齿或诸钱。此中犯者。若他人物。或受他寄金银等物及诸钱贝。或复拾遗但得堕罪。而不应舍。若得己物不为净法。自捉使人皆舍堕罪。他施金等已作心受。若自若他。未捉触时。咸非本罪。若教他取时。有十八种。咸成其犯。谓告彼云。
汝取此物 汝于此取 汝取此尔许
汝将此物 汝于此将 汝将此尔许
汝安此物 汝于此安 汝安此尔许
此之九句皆是对面教。于此三三。各初中后据物器数。如次应知。又有三三种。据不对面教。谓于前九改此为彼。即为九句。合成十八。于可得处使他取时。得恶作罪。捉便本罪。若不可得处二。皆恶作金银等物。若成不成触皆舍堕。若非通用钱。或缺或废。或少分似捉皆恶作。若于水陆得遗堕物。应置显处。随识者应取。无主伏藏应取。于三宝中随利益处用。若得有主伏藏。当告主知。应问记验。与相当者。还之如不相当。亦入三宝中用。若轻慢心而捉者。亦得恶作。若金作金想疑。皆犯舍堕。非金作金想得堕无舍疑。便恶作。若金非金作非金想无犯。银等同此。此据自物得舍堕。若他物自捉。得堕无舍。若鋀石铜铁铅锡捉时无犯。若被贼盗钱宝等物。自夺取时无犯。闻有难事。将欲至时。无净人可得。若僧伽物。若窣睹波物。若法物应自掘坑密藏。举已当去。若后时来应自出取。无难为者。咸得本罪。若坐夏时安居。施主持衣价。与苾刍众。即作委寄此施主心。而受取之。诸苾刍应求信敬人。若寺家净人。若邬波索迦为净施主。苾刍若得金等物时。作施主物想。执捉无犯。纵相去远得不净物。遥作施主物心持之。乃至施主命存以来。并皆无犯。若无施主可得者。应持金银等物。对一苾刍随住随立。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得此不净财。当持此不净财。换取净财。如是再三应自持举。或令人举。若苾刍于行路中。得金银等为道粮故。应自持去。或令净人等及求寂持去。应知求寂于金银等。但制自畜。不遮执捉。
出息求利学处第十九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邬波难陀共外道交易。以已粗緂换他细緂。事恼同前。制斯学处。若复苾刍种种出纳求利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种种者。谓作多种经求方便出纳。息利者。谓以钱等而规其利。或以金银真珠贝玉。及诸缕线。贮聚谷麦驱驰车马。为求利故。或以成物博未成物。应作四句。未获之时得恶作罪。得便舍堕。出物生利亦皆同犯。若他将苾刍物为生利时。苾刍贪利默而不止。得利之时得根本罪。自余境想。或为他或转根。如斯等句准前应说。若为三宝出纳。或施主作无尽藏。设有驰求并成非犯。然此等物出利之时。应一倍纳质求好保证明作契。书年终之日。应告上座及授事人。皆使同知。或复告彼信心邬波索迦。若苾刍出息得利欲舍之时。若是苾刍所应畜财。舍与可信苾刍。若不净财舍与信心俗人。此谓作法非是未施。若不还者。应就强索。不可唐捐。
卖买学处第二十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因六众苾刍种种卖买。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种种卖买者。泥萨只波逸底迦。言种种者。谓作多种贩卖。或贱处贱时。多聚财货。贵时贵处转卖规求。或瞻相时宜预知丰俭。乘时射利。以求活命。言卖买者。谓劫贝缕线刍摩白氎。酥油糖蜜米豆稻麻。铜铁金银真珠贝玉。及诸钱货此等诸物。买时为利买得轻罪。卖无利心者无犯。若翻前初无犯。后得舍堕罪。俱有利心初轻后重俱无非犯。有云。初为利买即得重罪。后卖获利方为舍悔。此卖买财准前应舍。境想轻重类可思之。若卖买时不依实说。或以为滥斗秤欺诳于他。得妄语罪。获物之时便犯盗罪。凡持财物欲卖买时。先须定意无求利心。随处获利悉皆无犯。若诸苾刍设为三衣。不应规利而作贩卖。又于俗人作市易处。不应自酬价直。应令敬信俗人。或使求寂为买无犯。若无此者应自酬直。或二或三而还其价。不应过此共为高下。若现前众物欲卖之时。上座应先为作本价。不可因斯即便唱断。应取末后价极高者。方可与之。实不欲买妄增他价。得恶作罪。唱得衣时未还价直。即便著者得恶作罪。若施主信心持妻子施。应还问彼此欲如何。若言唱卖我当酬直者。随施主意应卖。苾刍不应增价。若增价者得恶作罪。然亦不应问其价直。随彼施主与价而受。若父母信心持小童子。施苾刍者。应为受取。若彼却索应还。若酬价者任彼多少取亦无犯。此小童子在苾刍边。以袈裟片而系于颈。随时济养。后时长大。念欲报恩者持物来。施随意应受。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七
摄颂曰。
二钵二织师 夺衣并急施
阿兰若雨衣 回僧七日药
畜长钵过十日不分别学处第二十一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苾刍。由贪买钵劝六十人。人别各施六十迦利沙波拏。又六众苾刍处处从他多乞好钵。情贪积聚。既不自用复不施人。增长烦恼妨修正业。此由钵事过分废阙。及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畜长钵过十日不分别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长钵者。谓现有一守持钵。更畜余者名之为长。若不分别日日。得恶作罪。过十日泥萨只波逸底迦。若现无钵后得钵时不名为长。若不守持日日之中。亦得恶作。钵有二种。一铁二瓦。准知石钵即是瓦类。若不尔者世尊如何受天石钵。知非清净而自用耶。有四种钵。谓金银琉璃水精。此若未受不应受。若受应弃。又四种钵鋀石赤铜白铜及木。此若未受亦不应受。若受应作药盂得随意用。若如法钵应守持。以钵置左手中。张右手掩钵口上。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此钵呾罗。是大仙器。是乞食器。我今守持常用食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若欲舍者准舍衣法。若有两钵应持好者。余应分别。苾刍小钵于尼成大。其钵量者后当说之。其无犯者若减量。若过量。若畜长钵拟与余人。出家近圆。济其所用。虽不分别。此亦无犯。若为贮羹菜。或用饮水畜二小钵。及安盐盘子并匙。悉皆无犯。又于大钵之中随容小钵。若顺所须多畜非犯。应更畜一大钵防阙事故。此异外道缝叶为器。或于手内立拱而食。难养难供非福田相。世尊许一非多非少。善顺中道资身修业。颇有苾刍畜钵。一夜得舍堕耶。有谓得钵根转为尼。经一夜时便得本罪。持钵之法不应令未近圆人洗。若能存护者听洗。凡于钵上不应书己名字。若作私记者无犯。别人之物皆应准此。若书名时得恶作罪。若人持物施三宝者。应于所施物上镌题施主名字此是某甲福施之物。别人卧具应作私记。于钵袋中出内钵时。洗及晒暴并不应立。亦不置地应以物替承。不用除秽不安秽处。牛粪有沙不应用洗。若有湿润不内袋中。若已乾者不应久晒。知量受用如护眼睛。涉路行时。不露擎去。不衣角裹。应以袋盛挂肩而去。袋有三种。一钵袋。二药袋。三杂袋。若挂肩时应随次第。各置一肩。不应交络。不应齐挂傍出肩隅。如瓮鼓形作襻之法。缝带内毡以线络之。勿令卷缩。凡安钵处。若在寺中应为龛窟。居兰若者应编竹苇为笼。泥及牛粪涂其表里。若欲他行不应持去。所到之处随时更作。若苾刍自解作钵。应居屏处。勿令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