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设论

  答:人命存活,现住世者,中间分位,火界水界风界不灭,由彼水界流润,火界成熟,风界吹鼓,故其所食,而乃销散;彼终殁者,边际分位,水界火界风界俱灭,以其所食,水不流润,火不成熟,风不吹鼓,故不销散,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人命存活,现住世间,身无秽气既终殁已,秽气充盈?
  答:人命存活,现住世者,中间分位,火界风界,二界不灭,随逐水界,而得盈满,是故彼身,无诸秽气;既终殁已,边际分位,火界风界,二界俱灭,不随水界而得盈满,是故彼身乃有秽气,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人命存活,现住世间,出息入息,而常随转,彼终殁者,其事不然?
  答:命存活者,以思惟发悟故,依止于思,是故存活出入息转;既终殁者,无所思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彼训狐鸟,夜见昼不见?
  答:彼训狐鸟,目中瞳人,其状赤色,夜中无障,昼即有障,是故夜见而昼不见。
  又问:何因人能昼见夜乃不见?
  答:人之目中瞳人,其状黑色,昼乃无障,夜即有障,是故昼见而夜不见。
  又问:何因犬马夜见昼亦能见?答:犬马目中瞳人黄色,昼夜无障,是故俱见
  又问:何因鱼于水中能见,陆中不见?
  答:诸鱼者目中瞳人,眵泪所覆,水中无障,陆中有障,故水中见,陆中不见。
  又问:何因人之两目,陆中无障,水中有障?
  答:人之目中瞳人,水泡所成,是故陆中无障,水中有障。
  又问:何因龟鳖虾蟆,及水蛭等,水陆俱见?
  答:龟鳖虾蟆,及水蛭等,目中瞳人,骨之所成,陆中水中,俱无障碍,是故俱见。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九
  总说颂曰:
  睡眠恶戾及棹举  多舌语言并暗钝
 念慧而复烦恼增  不颖利于禅定等
  又问:何因世间有多睡眠之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多睡眠者,于光明法中,而不近习。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蟒蛇龙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少睡眠者?
  答:谓,若有人于光明法中,作光明想,多所近习,于昏沈睡眠法中,而不近习。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仙人及出家人诸长者等,或生色无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恶戾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运用执行刀杖器械,诸恶戾人,不能近习,不行刀杖,不恶戾者。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屠宰魁脍,畋猎渔捕,调制象马,杻械系缚,诸不律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不恶戾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不行刀杖,不恶戾人,而不近习诸恶戾者。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仙人及出家人诸长者等,或生色无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掉举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多掉举者,不能近习,诸寂止者。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歌舞戏笑之人,或生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不掉举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诸寂止者,而不近习掉举之人。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仙人及出家人诸长者等,或生色无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多舌多语之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多语之人,不能近习少语之者。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鹦鹉鶖鹭拘枳罗燕鴈等诸飞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不多舌多语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少语之人,不能近习多语之者。
  彼人至谢灭已,当复云何?
  谓作仙人及出家人,诸长者等,或生色无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暗钝者?
  答:谓,若有人不能近习多闻之人,不以各各方处之言,说释义理,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不暗钝者?
  答:谓,若有人常所近习多闻之人,不能近习寡闻之者,能以各各方处之言,说释义理。彼人至谢灭已,谓作婆罗门中善说法者,或作沙门中善说法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复次当知,少语之人,有其二种,一者卑贱二者尊高。
  何等是为,卑贱少语?
  谓若有人,虽复卑贱,以有智故,常能依止父母师长名称尊者,及余有智之人,故虽卑贱,而能少语。
  何等是为尊高少语?
  谓若有人,本性尊高,而复有智,常能依止父母师长名称尊者,及余有智之人,故能少语。
  又问:何因世有有行无慧之者?
  答:谓,若有人多求正法,心无厌足,然于理趣,不能伺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有慧无行之者?
  答:谓,若有人于法理趣,能谛伺察,然于正法,不能多求,少以为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无慧无行之者?
  答:谓,若有人不能多求正法,复于理趣,不能伺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有行有慧之者?
  答:谓,若有人多求正法,复于理趣,能谛伺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而能住持正法?
  答:谓,若有人能于诸法行相之中依止,十二处法,而善摄受,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失念之者?
  答:谓,若有人于不善法,积集而转,近习修作,广多恶行,彼人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地狱中,生地狱殁已,设欲来生人同分中,纵得为人,寿量短促,人中殁已,当生还复无多记念,所为忘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多记念者?
  答:谓,若有人于诸善法,积集而转,近习修作,广多善行,彼人身坏命终,堕在善趣天界中,生天趣殁已,若欲来生人同分中,即得为人,寿量长远,人中殁已,当生还复广多记念,所为不忘,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深极烦恼之者?
  答:谓,若有人于其欲想、瞋想、害想、欲因、瞋因、害因、欲寻、瞋寻、害寻,近习修作,于极烦恼,随应而转,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不极烦恼之者?
  答:谓,若有人于出离想、不瞋想、不害想、出离因、不瞋因、不害因、出离寻、不瞋寻、不害寻,近习修作,于极烦恼,不随应转,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有不能速成禅定忍辱二善法者?
  答:谓,若有人于其诸法行相决定义中不善摄受,由此因故,不能速成禅定忍辱二种善法。
  又问:何因有能速成禅定忍辱二种善法者?
  答:谓,若有人于其诸法行相决定义中,能善摄受,由此因故,即能速成禅定忍辱二种善法。
施设论卷第六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之一
  总说颂:
  须弥大地及方处  山有广多草木者
 多树及彼枝叶多  花果丰盈茂盛等
  又问:何因一切山中,须弥山王,最高最胜?
  答:世界成时彼须弥山,界地最上,处迳最上,殊妙最上,轮围最上,总聚方处,而成其山,由此因故,须弥山王,最高最胜。
  又问:何因北方地界,多树多草?
  答:世界成时,北面风吹,界地最上,处迳最上,殊妙最上,总聚方处,是故北方多树多草。
  又问:何因于大地中,一类地高,一类地下?
  答:此大地中,一类地方,土界高涌,得少天雨流润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地下;又此大地,一类地方,而有诸宝,谓铁白铜白鑞黑鑞,及金银等,并余所有坚硬之物,藏伏地中,虽天雨澍渧,其下不陷,故彼地高,由此因故,大地方处,有高有下。
  又问:何因众山之中,一类山高,一类山低?
  答:谓,世界成时,有极猛风,鼓地大种,总聚而高,若复微风吹鼓少聚地种,故彼山低;又复诸山地界高涌,得少天雨流润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山低,有一类山,而有诸宝,谓铁白铜白鑞黑鑞,及金银等,并余所有坚硬之物,藏伏山下,虽天雨澍渧,其地不陷,故彼山高,由此因故,大地方处,山有高低。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之二
  又问:何因有一类山,多树多草,有一类山,少树少草?
  答:谓,一类山下有龙宫,故多树草,有一类山,下无龙宫,故少树草。又复有山土界高涌,故多树草,又复有山多诸宝物,谓金银铜铁,赤土白土,藏伏山下,故少树草,又复有山,下有各别地狱居处,故少树草。又复山下无别地狱,故多树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其状极大,一类不大?
  答:谓,有地方,地界温暖,水界增涌,火界调顺,风界稳平,故树极大,谓有地方,地不温暖,水不增涌,火不调顺,风不稳平,故树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其叶极大,一类不大?
  答:谓,有树木,地界温暖,水界增涌,火界调顺,风界稳平,故树叶大,谓有树木,地不温暖,水不增涌,火不调顺,风不稳平,故叶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其花茂盛,一类无花?
  答:谓,一类树殊妙高耸,故花茂盛,有一类树,状不殊妙,复不高耸,故彼无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复何因有一类树,有其果实,一类无果?
  答:谓,一类树,味界增盛,彼即有果,有一类树,味界不增,故无其果,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树,花有妙香,一类无香?
  答:有一类花,本状殊妙,不为火损,故有妙香,有一类花,本非殊妙,复为火损,故无妙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一类果,足其嘉味,一类无味?
  答:有一类果,味为火损,其果无味,有一类果,不为火损,其果有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余诸花果色香味等,有无亦然。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一
  总说颂曰:
  佛世尊及声闻众  化人所食四大种
 隐没烟及火炽然  最后如空无表现
  又问:何因佛世尊者,善能化彼所化之人,妙色端严,人所乐见,具大人相,庄严其身,若佛语言,化人即默,若化人语,佛即默然;彼声闻弟子,亦能化彼所化之人,色相端严,剃发被衣,作沙门相,何故能化之者语言,所化之者亦言,能化之者若默,所化之者亦默?
  答:佛世尊者,常住三摩地,心自在故,若入若出,速疾无碍,于一切时,不舍所缘,声闻即不然,不同世尊具一切智,智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由此因故,佛所化人妙色端严,语时能默,默时能语,而彼声闻所化之人,虽复色相端严剃发被衣,然能化之者,语即能语,默即还默,不自在故。
  或有问言:若佛所化如声闻所化,声闻所化如佛所化者,可说具四大种,或不具邪?
  答:具四大种。
  又问:所化之者,说所造色,或不说邪?
  答:说所造色。
  又问:所化之者,有思惟邪,无思惟邪?
  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缘持所起者,即有思惟,若想成所起者,即无思惟。
  又问:彼所化者,如何得心自在?
  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缘持所起,彼所化者,即心自在,若想成所起,彼所化者,心不自在。
  又问:所化之者,中间分位,说具四大种,或不具邪?
  答:说具四大种。
  又问:中间分位,说所造色,或不说邪?
  答:说所造色。
  又问:中间分位,有思惟邪,无思惟邪?
  答:此有思惟。
  又问:中间分位,如何得心自在?
  答:随能化者,自心自在故。
  又问:所化之者,食于藏腹,如何销散,以是化故?
  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缘持所起者,食即销散,若想成所起者,食即不散。
  又问:彼所化人,何时即隐?
  答:此有二种所起,一者缘持,二者想成,若想成所起者,彼即能隐,若缘持所起者,或隐不隐。
  问至何时隐?
  答:随能化者,若天若人,若阿修罗,或善相,或恶相,彼隐即隐。
  何故不隐邪?
  答:中间最后相去悬远,乃至还归自相而住,此即不隐。
  又问:何因圣人化火之时,为有烟否?
  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随其所化,而即有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化火之时,火炽焰否?
  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随其所化,火即炽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化火之时,唯烧自身及自衣饰,不烧他者?
  答:随能化者,其心自在,意所乐故,唯烧自身及自衣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圣人化火爇其身时,但观虚空,外无所有影像,及余悉无表现?
  答:圣人化火之时,地方分位,行坐等处,悉以化所成火,混一火界,普皆焚爇,但观虚空,外无所有影像,及余悉无表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二
  总说颂:
  大海次第及深广  海居众生同咸味
 不宿死尸珍宝多  大身众生注雨等
  如经所说:“大海次第从小增广,亦非本来而自深险。”今问,何因其事如是?
  答:非大海次第从小增广,亦非本来而自深险,随其大洲分位如是,如谷麦聚次第分位,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大海深广难彻源底。”今问,何因其事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