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所知论

  究竟正觉者。如上所说三十七品菩提分法。为诸有情而成佛故。发起大悲胜菩提心。奉侍诸佛悉令欢喜。利益他故行六度行。三无数劫究竟成佛者。释迦如来昔为陶师。名曰大光明。于大释迦如来之处。始初发心。至初无数劫。奉侍七万五千佛。其最后佛名曰宝髻。第二无数劫。奉侍七万六千佛。其最后佛名曰然灯。第三无数劫。奉侍七万七千佛。其最后佛名曰胜观。其六度者。以大悲心于诸有情所有资具悉皆惠施。为普度太子时。施波罗蜜究竟圆满。未离贪欲。被析肢体心无少恚。为忍辱仙时。忍戒二行究竟圆满。为婆罗门子时。视底沙佛住火界定。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旋绕赞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进波罗蜜究竟圆满。处圆满处金刚座。初夜分时降诸群魔。后夜分时金刚喻定。定慧二行究竟圆满。如是处金刚座降魔之前。三无数劫修福智足。奉侍诸佛。六度虽圆即异生身。坐金刚座。证见修道。成等正觉。声闻乘中。因时不说了知诸法无我空悲施行三轮体空十地行相。果时不说报身及四智等。
  正觉法者。六种所摄。谓身智断。利他大悲德具足等。身者有二。一者色身。二者法身。色身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自性身。度乾闼婆及苾陵伽故。示现乾闼婆王及转轮圣王。即化身。然诸佛等种性身量。寿命国土及根机等。有种种异。二法身者。有十无学法。诸佛等同。
  智者有二。一者遍智。二者正智。遍智者。谓了蕴界处因果体性。故曰遍智。二正智者。谓知四谛中无常等法。故曰正智。
  断者有二。一断烦恼障。二断所知障。断烦恼障者。谓对治贪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令断灭故。二断所知障。谓对治能障境时。自性无知之法。令断灭故。
  利他者有二。一者于诸有情安置解脱。弃舍相违令住于道。二者于诸有情安置善趣。弃舍于恶令住于善。大悲及德。次下当说。
  诸圣者等言功德者。有十一种。谓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通。四静虑。四无色。四无量。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三等持等。
  无诤者。谓依第四静虑心。愿诸有情勿缘己身生诸烦恼。思惟等持。故名无诤。
  愿智者。谓依第四静虑心。以愿为先。引如智起如愿了知。故名愿智。
  四无碍解者。一法无碍解。知诸法名故。二义无碍解。正知义故。三词无碍解。正知言辞故。四辩才无碍解。正知正理故。名四无碍解。
  六通者。一神境通。游行石壁等无碍故。天耳通。若近若远诸异音声。皆了知故。三天眼通。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故。四他心通。能知他心有无欲故。五宿住通。知自及他宿世事故。六漏尽通。知世出世一切道故。前五有漏依第四静虑。第六无漏依第九故。
  四静虑者。初静虑具有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等持。二诤虑中具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三静虑中具有五支。一行舍。二正念。三正惠。四受乐。五等持。四静虑中具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三非苦乐受。四等持。
  四无色者。修加行时。思无边空及无边识无所有故。以正定时除色依余四蕴。第四名者由想昧劣。谓无明胜。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如是次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名四无色。若加灭尽定。亦名九次第定。
  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四中初二无嗔为体。喜即喜受。舍即无贪。所缘境者。欲界有情所有嗔害。及有欣慰欲贪嗔等。如次对治。
  八解脱者。依初二静虑。一内有色想观诸外色解脱。不净想转作青淤想。以色观色。二内无色想观诸外色解脱。内无色观。三依后静虑净解脱。身所证具足住。观一切色作净光鲜。如是三种。及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依有顶心。诸圣者等厌粗受想。以寂静定灭心心所名灭尽定。
  十遍处者。谓周遍观察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于地等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十中前八无贪为体。后二如次空识无色。为其自性。
  八胜处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为四。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次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与三解脱何殊。答前修解脱唯能弃背。此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欲而终不起。修解脱等。一为诸惑。已断更远。二为于定。得胜自在故。能引起无诤等德及胜神通。由此便能转变诸事。起留舍等种种作因故。
  三三摩地者。谓空无相无愿。空三摩地者。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持。无相三摩地者。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槃无相离十相故。名曰无相。能缘彼定。得无相名。无愿三摩地者。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非常苦因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故。能缘彼定得无愿名。皆为超过。现所对故。此等功德。俱解脱。阿罗汉辟支佛如来共故。名共功德。慧解脱者。无三等持及四无量故。
  如来不共功德者。有十八种。谓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一大悲。
  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二诸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者。一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无畏。四说道无畏。由有智力于他不惧。故名无畏。
  言三念住者谓如来说法。诸弟子等。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惟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此三皆用念慧为体。故名念住。
  大悲者。于诸世间昼夜六时。观察世间孰苦孰乐。孰应调伏。随应利乐。故名大悲。大乘所说。如来十八不共法。三不护等。彼声闻乘未曾闻故。
无为法品第五
  复次无为法者。有其三种。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谓虚空无为者。虚空但有无还为性。由无障碍遍一切处。名虚空无为色于中行。其余所有门窗窍隙。所有明暗等空及阿伽色等。皆非无为。二择灭无为者。谓无漏智断诸障染。见修二道所显真理。名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者。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此三无为。一切有部许有实物。经部师说无有造作。问真如岂非无为耶。答彼即无我。以声闻乘不说法无我故。人无我者。即无常等十六行相。三谛行相。即是有为。灭谛行相惟择灭法。非余法故。如是器精。道果无为。所知五者。总摄一切所知法故。情器之法即是苦谛。成彼之因。即是集谛。道果二法。即是道谛。择灭无为。即是灭谛。虚空非择二种无为。三种非四谛摄。苦集二谛有漏法故。道灭二谛无漏法故。如是所说。世出世间。有为无为。所知法已。
  种相富具足  睿智皇太子
  数数求请故  慧幢吉祥贤
  念住日藏论  起世对法等
  依彼造此论  有情所知论
  机宜有无边  纂略列为五
  谓器情道果  并无为法等
  故今明开示  冏冏晓解者
  惟兹彰所知  解已复示他
  此论文句等  乖义懈怠过
  智者并启请  惟愿垂忍纳
  所生诸善根  周遍虚空界
  我共诸众生  愿证无上果
  彰所知论者。为菩萨真金皇太子求请故。法王上师萨思迦大班弥达足尘顶授比丘癹思巴慧幢吉祥贤。时壬寅仲秋下旬有三鬼宿直日。于大吉祥萨思迦法席集竟。持经律论妙音并智。师子笔授。
  大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重重交光。历历齐现。非法界之现量欤。彰所知论者。乃先皇裕宗皇帝。圣明观照。神智睿鉴。愍邪见之炫惑。伤正涂之壅底。劝请帝师法王。利乐有情故。阐扬至觉真理。原始要终。修习次第之大旨也。弘而密。奥而典。古锦钝金。随器受用。义摄为五。至当归一。所言情器世界者。非若夫群盲摸象之异执。或言一气。或曰自然。直指心造。详明劫初。罗笼八极之外。剖析邻虚之内。如像临镜。如指在掌。言道法者。以少欲知足。闻思修慧三十七菩提分为其因。言果法者。以资粮加行见道修习无学为。其果。言无为者。四圣谛中之灭谛理也。由其五法总摄一切所知法故。故曰彰所知论。真智灵知。岂见闻觉知之谓乎。深入缘起。穷法实相。盖依念处日藏起世对法相应之义。而错综其宏纲也。然则他化天王通力。观世界微尘数之雨滴。犹目睹所受用物。声闻起神用。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况正遍知之妙用。其孰能语于此。盛矣优昙瑞世。天开玉历之期。像教中兴。时际金轮之治。钦惟圣制云。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玺篆赐玉。宠渥弥隆。其尊师重道。为万世帝王之[彞-糸+分]典也。行宣政院同知廉公。正奉夙承授记。深乐佛乘。一日以江浙总统沙罗巴大师所译彰所知论。传之前松江府僧录管主八大师。师续雕大藏圣教。偶其时忻获至宝。锓梓随函。属余序其后。辞不获免。辄述教起之由致。至于发扬圣教之粹美。则备于公之本序云。时大德丙午十月既望。江西前吉州路官讲报恩寺。讲经释克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