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资粮论

  福报生力者。如十小象力当一龙象力。十龙象力当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当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当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当一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当一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当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当一过百劫菩萨力。十过百劫菩萨力当一过百千劫菩萨力。十过百千劫菩萨力当一得忍菩萨力。十得忍菩萨力当一最后生菩萨力。住此力已。菩萨即于生时能行七步。十最后生菩萨生时力。乃当菩萨少年时力。菩萨住此力已。趣菩提场成等正觉。得正觉已。以过百千功德力故。成就如来正遍知一种处非处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诸佛菩萨及余少分众生福报生力。
  神通力者。谓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神通力故。得调伏诸众生等。彼以希有神力。显现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诸众生。应以此色像得调伏者。即以此色像。于彼彼众生所。示现或佛色像或独觉色像或声闻色像。如是或释梵护世转轮王等色像。若复诸余色像。乃至畜生色像。为调伏众生故。示现如是色像。若有多力憍慢嗔怒凶恶自高众生。应以此力得调伏者。即现此力。或大力士力。或四分那罗延力。或半那罗延力。或一那罗延力。以此力故。须弥山王高十六万八千踰阇那。宽八万四千踰阇那。以三指举取。如举庵摩勒果掷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等无所娆恼。于菩萨力亦不减损。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虽复宽旷。从于水界乃至有顶。置之手掌经劫而住。于诸神通道。具足示现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增上慢嗔怒凶恶自高众生。说法调伏令离憍慢增上慢嗔怒凶恶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住持智。有所住持。随意皆得若以大海为牛迹。即成牛迹。若以牛迹为大海。即成大海。若以劫烧为水聚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为风聚者。即成风聚。若以风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此住持。随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已。无有人能震动隐没。所谓若释若梵若魔及余世间同法者。除佛世尊。于众生类中。无有众生于菩萨所住持法震动隐没。以住持力故。为彼种种胜上喜踊尊敬众生说法。彼神足力高出自在。过魔烦恼入佛境界。觉诸众生。聚集宿世善根资粮。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碍。此名菩萨神通力。
  信力者。于佛法僧及菩萨行中。信解一向不可沮坏。若恶魔作佛身来。随于何法欲坏其信。菩萨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动菩萨信力。此名信力。
  精进力者。菩萨若发起精进。与彼彼善法相应时。于彼彼处得牢固力。随所受行若天若人不能动坏令其中止。此名精进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处其心安止。诸余烦恼不能散乱。以念力持故破诸烦恼。彼诸烦恼不能破坏菩萨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于愦闹中行远离行。诸有音声及语道所出。不为声刺障碍初禅。行善觉观不碍二禅。生于爱喜不碍三禅。成熟众生摄受诸法未曾舍废不碍四禅。如是游四种禅。诸禅恶对不能破坏。虽游诸禅。而不随禅生。此名菩萨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谓世出世法中不可坏智。于生生中不由师教。诸所作业工巧明处。乃至世间最胜难作难忍。菩萨皆得现前。若出世法救度于世。菩萨智慧随顺入已。彼天人阿修罗众不能破坏。此名般若力。如是等菩萨七力已略解说。若欲具演无有边际。此名菩萨力波罗蜜。已解释力波罗蜜。我今当说智波罗蜜。此中若世间所行书论印算数等。及界论(谓风黄痰癊等性)方论(谓医方论)治诸干痟颠狂鬼持等病。破诸蛊毒。又作戏笑所摄文章谈谑等。令生欢喜。出生村城园苑陂湖池井华果药物及林丛等。示现金银摩尼琉璃贝(石白如贝)玉珊瑚等宝性。入于日月薄蚀星宿地动梦怪等事。建立相诸身分支节等。知于禁戒行处禅那神通无量无色处。及余正觉相应利乐众生等彼岸。又复知诸世界成坏。随世界成随世界坏皆悉了知。又知业集故世界成。业尽故世界坏。知世界若干时成住。知世界若干时坏住。知诸地界水界风界火界若大若小若无量等差别。知极细微尘。亦知所有微尘聚集微尘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尘数。如是亦知水火风等微尘数。知所有众生身微尘数国土身微尘数。知诸众生粗身细身差别。乃至亦知微尘合成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天人等身。知欲色无色界成坏。及知彼小大无量等差别。知众生身中业身报身色身。知国土身中小大染净。及撗住倒住平住等方网差别。
  知业报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声闻独觉菩萨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如来身中正觉身愿身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庄严身威光身意念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别若如理思惟。若果相应摄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法不共法。若出道非出道若学无学。知法身中平等不动。安立世谛处所名字。安立众生非众生法。安立佛法圣众。知虚空身中无量身入。一切处非身真实无边无色身差别。得出生如是等身智。又得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业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不退智者。如是等智有八万四千行相。是菩萨所知智波罗蜜。如是随分解释智波罗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乃能解说。
  此六波罗蜜  总菩提资粮
  犹如虚空中  尽摄于诸物
  如所解释六波罗蜜中。总摄一切菩提资粮。譬如虚空行住诸物。有识无识悉摄在中。如是其余闻资粮等诸资粮摄在六波罗蜜中。同相无异。应知。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复有余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故实为尸罗波罗蜜。舍即布施。是故舍处为陀那波罗蜜。寂者即心不浊。若心不浊。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为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为般若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于诸处无所成就。是故毗梨耶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处。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别。答。
  大悲彻骨髓  为诸众生依
  如父于一子  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崄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闇。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  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心勇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问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答。
  菩萨于众生  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  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嗔痴所恼。登于悭吝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  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众生  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答。
  化恒沙众生  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答。
  教以声闻乘  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问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答。
  声闻独觉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问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  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问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答。
  菩萨于众生  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  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问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答。
  施摄及说法  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  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众生  不倦不放逸
  起愿为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念。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问已说菩萨常应利乐众生。不应行舍。于诸法中为舍不舍。答。
  入甚深法界  灭离于分别
  悉无有功用  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即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边。摄取方便智已。即断诸动念戏论分别。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萨行涅槃处皆亦不行。则于诸法无复功用。于诸法中。得寂静复寂静心无分别心。是名第一义舍。此即菩萨无分别也。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  四处皆不着
  反上亦无碍  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间舍。问若菩萨于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为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萨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  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转。问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诸菩萨  为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  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众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担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问何故于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  以起放逸故
  于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中间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为得无生忍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