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灯论

  若果不似因  义亦不应尔
  释曰。第一义中。验此谷子。不为芽因。何以故。不相似故。譬如碎瓦。或谓稻谷。是彼芽因。以谷有体。彼芽得有。可指示故。如大鼓声。及麦芽等。论者言。汝不善说。诸有起者。一切遮故。以譬喻无体能成不足。有此过故。若谓彼眼等根生识等果。此不相似。非一向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破诸法。彼眼识等亦如是遮。更无异门故。非非一向过。如前所说有实地等彼果有故者。二皆不成。以违义故。复次毗婆沙者言。所作因有故。谓有为法起时。一切相似不相似法。为彼因故。譬喻无体。论者言。汝不善说。有简别故。彼自分生不共等所作因能起者已遮故。品初已来此诸文句已遮四大及彼因色。令他解知色阴无体。余受阴等者。如偈曰。
  受阴及心阴  想行一切种
  如是等诸法  皆同色阴遮
  释曰。如遮色阴。受等亦尔。已说第一义中色非实有。自因不取故。彼觉无体故。如军众等。如是第一义中受心想触。及作意等皆非实有。自因不取故。彼亦不取。如军众等。一切亦应如此类知。复次受等诸因所谓触也及色明虚空作意等如其所应。当如是遮。复次如色等诸因不别。已令他解如是第一义中受等诸因亦无别异。自和合支不可取故。彼不应取如自因自体此亦与过应如先说。若外人与过者。应如先避。复次如是等诸法者。谓彼阴外有为诸法所有分别如瓶衣等。实有故异故者。如其所应同彼色遮如色等阴摄故为因者。此因不成。譬亦无体。阴义坏故。彼阴摄者。世谛中摄非第一义。以违因义故。此诸道理应如是知。或复有人妄想分别第一义中随何等物自体不空及起灭等。此诸诤论义皆不然。何以故。如实谛观彼相空故。以第一义中诸入不起体非实有如是观察令人识知。若执不空与空作过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同前遮故。一切不能与空作过。如偈曰。
  若观一物体  则见一切体
  如是一物空  一切皆空故
  释曰。自前文句遮诸入起。以阴无自性。晓示行人。品义如此。是故得成。如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无起灭故。受想行识亦无起灭。若彼五阴无起无灭。此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色离色自性。如是受想行识离识自性。若色至识诸性离者。此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色无自性故。受想行识亦无自性。若色至识无自性者。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如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偈曰。
  我为世间说诸阴  彼阴为彼世间依
  能于彼阴不作依  世间诸法得解脱
  世间如彼虚空相  彼虚空相亦自无
  由如是解无所依  世间八法不能染
  又如金刚般若经中说。须菩提。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又如楞伽经偈曰。
  三有假施设  物无自体故
  但于假设中  妄想作分别
  以觉分别时  自体不可得
  以无自体故  彼言说亦无
  如是等诸修多罗。此中应广说。
  释观五阴品竟。
释观六界品第五
  复次诸法无体。由空所对治故。今复欲明地等诸界无自性义。有此品起。此义云何。观阴中说。若离于色则无色因。此中自部复引佛语为证。如经言。佛告大王。界有六种。地水火风及空识等彼各有相。谓坚湿暖动容受了别。此六种界说名丈夫。如无空花施设为有取名丈夫者。此义不然。是故论者先所立义地等色因体非有者。彼所立义则为破坏。亦与阿含相违故。论者言。为世谛故。如来说此地等六界以为丈夫。非第一义。复次毗婆沙师言。第一义中有地等界。何以故。彼相有故。此地等界若实无者。如来不应说有彼相。如虚空花。今有坚等为地等相。以相有故。地等非无。论者言。虚空无自体少功用生他解彼无物故。解空界已。自余诸界即易可遮。如偈曰。
  先虚空无有  毫末虚空相
  释曰。虚空与彼无障碍相此二无别偈意如是。复次毗婆沙师言。我立此义。无障碍者。是虚空相。彼相有故。论者言。此无障碍立为有者。他不能解。此义云何。如无常声是其立义。以无常故将为出因。如是有此虚空。以虚空有故。此则唯有立义。无因及喻义则不成。若汝意谓无障碍相为虚空者。于世谛中随人悉解不须说彼令他解因者。以于第一义中此不成故。决须说彼令他解因。彼若说者。则有因及譬喻过失。以唯有立义故。复次毗婆沙师言。实有虚空。是无为法。为答彼故。如偈曰。
  此中验虚空  无毫厘实体
  释曰。第一义中虚空无实。何以故。以无生故。譬如兔角。如是因无体故。无果故。无有故等诸因。应如是广说。复次鞞世师言。所相能相二法异故。论者言。若尔彼等则有先后。如瓶衣等。为答彼故。如偈曰。
  若先有虚空  空则是无相
  释曰。虚空无相。偈意如是。此中说验。虚空非彼相之所相。何以故。先已有故。如随一物。复次无障碍者。非虚空相。何以故。以彼异故。如随一物。复次若谓所相能相无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异分别者。我亦舍故。复次若汝言世谛说因非因不成者违义过失汝不能避。是故别不别相二皆不成故。知虚空定是无相。若言无相有体者。人不能知。为是故如偈曰。
  无处有一物  无相而有体
  释曰。第一义中若自分若他分此体成者。义则不然。或有人言。所相虚空如是有体。于彼有能相转者。此亦不然。如偈曰。
  无相体既无  相于何处转
  释曰。所依无体故。能依亦无体。义不成故。复是因过。复次所相能相若不异者。岂以所相还相所相彼异相无体故。以是义故。无异门中虚空无相。若异门说相者。彼亦非相。所相异故。譬如随一物等。如是相既无体。空亦无相故。偈言无有无相体者。谓虚空也。相于何处转者。以不于彼转故。此义应知。复次偈曰。
  无相相不转  有相相不转
  释曰。如汝所说。能相所相义皆不然。何以故。无彼物体而有相者。此则不成。有体亦尔。偈曰。
  离有相无相  异处亦不转
  释曰。第一义中有一物体相于中转。此皆不然。何以故。以譬喻无体。外人所欲义不成故。复次如虚空花等。以无相故。彼相亦尔。以无体故。不可说转世间悉解。是故偈言有相相不转。以第一义中如实验。彼无障碍者。非虚空相。何以故。以相故如坚等相。复次有人言。有相无相物相于中转。此无过咎。为遮彼故。如偈言离有相无相。异处亦不转。此二俱不然。彼定观者然可然品后当广遮先令他解二分过者。今还属汝此不相应。以有二过故。复次有人言。第一义中虚空是有。以彼相故。此若无者。不说彼相。如虚空花。如经言。佛告大王。此六种界名为丈夫。是故彼有及为相故。论者言。所相不成。我先已破。如偈曰。
  所相不成故  能相亦不成
  释曰。能相亦堕所相中故。相亦不成。譬喻无体。为是义故。以慧谛观所相能相二皆不立。如偈曰。
  是故无所相  亦无有能相
  释曰。彼令他解。无体可验故。以是验知。彼实无体。此义得成。复次毗婆沙师言。如我立义。虚空有体。何以故。彼为境界欲染断故。譬如色。又三摩钵提所缘故。譬如识。亦无为故。譬如涅槃。论者言。汝若欲令第一义中有此虚空者。为是所相。为是能相。二皆不然。如先已说。令人得解。是故偈曰。
  离所相能相  是体亦不有
  释曰。自部义如是。余涅槃等随一物体能成。譬喻皆不成故。复次别部人言。虚空是有。领受自体故。亦有为故。此义及因二皆不成。如前验过。应如是说。复次经部人言。如我立义。实碍无处说为虚空。虚空无体。唯是假名。我义如此。论者言。如毗婆沙师所说。三摩钵提所缘故。彼为境界欲染断故。立空有体。欲令人解。今经部执言。实碍无处说为虚空。唯是假名。遮前有体。如是计者。令我譬喻转更明显。今说此义。如偈曰。
  离色因有色  是义则不然
  色本无体故  无体云何成
  释曰。如先观阴品说。第一义中有碍名色者。无此道理。如经部分别虚空无体验令解者。此义不成。有人言。虚空有体。不令人解。无譬喻者。我今立义。令人易解。应如是说。色等有体。观彼无体有故。此若是有。观彼体无。譬如色味二无体故。法若无体。无则不观。譬如马角。论者言。色法有体。我先已遮。不欲令汝受彼无体。如偈曰。
  无有体
  释曰。色名。偈曰。
  何处
  释曰。味故。偈曰。
  无体当可得
  释曰。彼色无故。譬喻无体。所欲义坏。应知。外人言。有体无体二皆是有彼解者有故。若解者有彼物则有。论者言。汝谓解者解体无体。此之解者为是有体为是无体。俱亦已遮解者有体此义不成。又与有体无体不相似故。异此之外分别解者。此义不然。如偈曰。
  与体无体异  何处有解者
  释曰。解者无体。偈义如是。外人复言。我有异门作此分别如是解者。与彼有体无体不相似故。论者言。彼不相似体是一物有二分者。是义不然。以相违故。观亦不立。彼无可验令人信知。如是虚空谛观察时不应道理。如偈曰。
  是故知虚空  非体非无体
  非所相能相  余五同虚空
  释曰。如遮虚空无有毫末令人信受。余五亦然。如偈曰。
  先地等无有  微毫相可得
  释曰。彼地水等亦应如是广分别说。乃至偈言非体非无体非所相能相应当同作如虚空遮。云何名界。藏义是界义。如彼金界。彼虚空等能为忧苦等藏义故。复次无功用自相持义是界义。说彼界者。为教化众生怜愍故。说彼佛语者。世谛所摄。第一义中界无体也。入亦不成。以界有故。所欲不破。复有人言。若第一义中一切句义皆拨无者。此是路伽耶陀法邪见所说。与佛语相似。此应弃舍。以非佛语故。论者言。汝起过增翳不真发毛蚊蚋蝇等妄作遮故。是义云何。我说遮入有者。遮有自体。不说无体。如楞伽经中偈曰。
  有无俱是边  乃至心所行
  彼心行灭已  名为正心灭
  释曰。如是不著有体。不着无体。若法无体。则无一可作故。又如偈曰。
  遮有言非有  不取非有故
  如遮青非青  不欲说为白
  释曰。此二种见名为不善。是故有智慧者。欲息戏论得无余乐者。应须遮此二种恶见。此复云何。若三界所摄。若出世间。若善不善及无记等。如世谛种诸所营作。彼于第一义中。若有自体者。起勤方便作善不善此诸作业应空无果。何以故。以先有故。譬如先有。若瓶衣等如是乐者常乐。苦者常苦。如壁上彩画形量威仪相貌不变。一切众生亦应如是。复次若无自体者。彼三界所摄。若出世间善不善法起勤方便则空无果以无有故。如是世间则堕断灭。譬如磨莹兔角。令其铦利终不可得。是故偈曰。
  少慧见诸法  若有若无等
  彼人则不见  灭见第一义
  复次如宝聚经中。佛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证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又如上金光明女经。文殊师利问善女人言。姊云何观界。女人答言。文殊师利如劫烧时世界空虚无一可见。又如偈曰。
  世间如空相  虚空亦无相
  若能如是知  于世得解脱
  如是等诸修多罗此中应广说。
  释观六界品竟。
般若灯论卷第五
释观染染者品第六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彼染染者。嗔嗔者等。本无自性。欲使了知无自性义。有此品起。有人言。第一义中有阴入界。何以故。婆伽婆说彼为染污过恶因故。若此非有。佛则不说彼为染因。譬如龟毛。云何验知。经中偈曰。
  染者不知法  染者不见法
  若人安受此  名为极盲暗
  释曰。如染染者。乃至痴等盲暗亦然。是故当知。有彼阴等。论者言。彼阴等行聚增长染因过恶显现。如是染者及彼染等。于世谛中如幻焰梦乾闼婆城。非第一义。如是谛观汝此分别为欲染。先有染者为染者。先有染为染及染者。此二俱时三皆不然。如偈曰。
  若先有染者  离染染者成
  释曰。染是爱着异名。若染者离染彼名染者。此则不然。何以故。如熟无果。云何名熟。如偈曰。
  因染得染者  染者染不然
  释曰。若各别异此是染法。此是染者。是则离染。亦名染者。又染者起染终无得义。云何验知。非无染体得名染者。以有观故如染自体。复次阿毗昙人言。如我偈曰。染污名遍因自地中先起。是故染者得为染因。阿毗达磨相义如是。论者偈曰。
  染者先有故  何处复起染
  释曰。如无染人后时起染乃名染者。若彼染者。先已得名说此染者复起于染无如此义验无体故。义意如是。复次犹如调达相续中染彼调达染者不作证因。何以故。以染者故譬如耶若达多。外人言。别不别相续染非因故染者门作成已复成过。亦譬喻无体。及违义故。论者言。彼说不善不别相续染非因故。染者门作非成已复成过。彼别相续染及染者亦应同遮。亦非譬喻无体所成相似及遮异门非违义故。外人言。有所作因。谓他相续染者。亦为染因故。譬喻无体。论者言。此不相应遮不共因故。此过非实。复次若汝定谓染者之先有染法者。是亦不然。如偈曰。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同过
  染者先有染  离染者染成
  释曰。此复云何。若染者先有彼染法。此则有过。谓此是染此是染者。故有所染。故名之为染。非所依。先有。譬如饭熟故。若汝欲得不观染者。而有染法。此亦不然。如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