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灯论

  若谓彼去法  定异于去者
  释曰。世俗分别。无有遮者。如实观察。义则不然。云何不然。如偈曰。
  离去有去者  离去者有去
  释曰。此二云何相离而有。以其异故。如瓶衣等。彼说异者。亦不欲令离去有去者。离去者有去。以能依所依相观有故。方便说者。第一义中。不欲令彼去及去者。有差别故。以差别语起有待对故。如去自体。如是第一义中。不欲分别离去者外。别有去法。何以故。以差别语起有待对故。譬如去者自体。外人言。异部回转。不令他解。汝得此过。论者言。彼异部无体。回转义成。外人言。世间自有能依所依。未必和合。汝言有待对者。此因义不成。何以故。于所验中。一分不遍故。论者言。彼诸物等。亦有此彼。相观异故。待对无过。非因不成。汝说验者。终是立异。异先遮故。不异得成。异部无体。亦非二边。世间所解。亦不破坏。云何不破。今此论中。真实观察。能依所依。相应和合者。非无漏慧。所观境界。如先所说。复次或有人言。我异于去有彼去者。可指示故。譬如提婆达多。及彼马等。能依所依二相异故。论者言。汝不善说去者。自体义不成故。提婆达多马等异故。此义不成。以第一义中。譬喻无体故。若有邪慧。分别诸因差别等相。亦以此义答。复次鞞世师言。聪明智人。作如是解。谓去者之声。此自体外有去。句义相应和合。如提婆达多。为所知境界。转不转故。如言青衣。余则非分。若不如是。彼去者声。应无转不转异。譬如大有。论者言。汝立此异。以为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所依能依。相应无体。去与去者。此二和合。先已遮故。验亦不成。云何知耶。谓多同名人。彼自体外。句义不合。谓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调达等也。以此验知转不转声。因非一向故。外人言。有简别故。虽同一名。而彼黑长调达者。去声于此转。余则不转。以是义故。我因得成。非非一向。论者言。如汝所言。黑长调达。第一义中。以无体故。因义不成。如青衣喻。及境界者。第一义中。皆不可得。若有说言。去异去者。觉差别故。如此立验者。同前因喻破。复次若汝谓。我立一遮异。立异遮一。终不离异故。遮异不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异俱遮。先已说故。以此验力。破着二边。彼境界觉。何因得起。智人已解。故我无过。是故汝言我遮去者。与去不异。立义分别。受不异者。我无此过。复次汝若细心观察。取我上言。譬如去者。自体不异故。立义不成。以譬喻无体。与我过失者。是说不然。何以故。去者体外。更无异法。无异法故。去者体成。以体成故。譬喻无过。如是鞞世师人。诸食糠等。覆藏己过。欲坏正理。如先所说。验皆不成。复有人云。汝先遮去。今则弃舍。乃更论余。若一若异。去及去者。二皆不成。此非善说者不然。如偈曰。
  去者及去二  为一异故成
  释曰。去者去二。为一为异。有彼二故。可领受耶。若方便说。或一或异者。如偈曰。
  彼二无有成  云何当有去
  释曰。彼去已遮。非欲舍故。由如此义。一等分别。亦如是遮。于世谛中。彼二有故。应知如汝意谓。第一义中。若一若异。去者去成。无如此义。一异体无。而执为有。令人解者。是义不然。或有聪明慢人。作如是说。汝言第一义中。无去者去。以作动故。如彼余物。如是住者无住。以作动故。如彼调达。去未谢者。此前二验。为何所显。作动作者。为当外动作者。此作不作耶。为当身动作者。此作不作耶。若言外作不作者。则譬喻不成。以彼异作作故。若言身作不作者。则与义相违。以语者语故。斫者斫故。彼去亦然。身既动作。何名不作。如是先所说验。此义不成。有过失故。论者言。彼异作者不作去作。以是义故。彼作者等。譬喻得成。如所说过。今还在汝。譬喻既成。亦不违义。云何不违。如偈曰。
  因去了去者  彼去则不去
  释曰。彼去不去者。谓第一义中。不作彼去。何以故。以无异故。如去自体。此谓说无异者。自验破故。亦破世间所共解故。何以故。如偈曰。
  如见有是人  往村等去故
  释曰。彼人体外。别有村等。世间悉解。复次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此义云何为此故。如偈曰。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释曰。如住者自体得为去因而作于去。无此去者故。虽无去者。而世谛中。意欲为因。次生功用。风界自在。处边无间。诸行聚起。时节差别。刹那刹那。前后相异。此等起故。名为去者。于世谛中。实不欲令如是作者。为作者因。是故偈言。如见有是人往村等去故。非以自体为自体因。如是诸自部辈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此义应知。复次僧佉人言。由地等聚集别名身种。彼尘增长故称为去。如是去果依止聚因。去和合人。名为去者。此执不然。何以故。彼未去时无去者故。若未去时。名为去者。如是住者。亦应名去。而实不然。若谓彼已去者。为彼去因。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先偈言。如见有是人往彼村等故。此义云何。如是彼去不能作去应如此知有。外人言。有生作故。说为芽生。犹如智人自生智慧。此执不然。但妄分别。以芽未生时。生无所作。而言生作。此义不然。如是去者自体去。说者自言说。斫者自斫作。此皆不然。何以故。自体自作。义不然故。由彼意欲为因。次起功用处作等因。生彼字句音声行聚。名为语者。而执有别语。言自体者。此则不然。如是语先名为语者。无如此义。复次。鞞世师言。如先所说。因去知去者。彼去则不去。汝虽已破。义又不然。何以故。彼去者外。别有去法。以是义故无前过失。别义云何。谓实觉业觉。此二不同。境界别故。譬如牛与水牛。二觉相异。若不异者。彼二境界。则无差别。譬如牛觉自体。论者言。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此过如前说。今遮彼异。如偈曰。
  因去了去者  异去亦不去
  释曰。彼立异者。令他得解。验无体故。如偈曰。
  此物与彼物  有异者不成
  释曰。第一义中。法性如是故。我譬喻得成。复次因去了去者。异去亦不去。此义云何。偈曰。
  去者是一故  去有二不然
  释曰。何故不然。立验知故。以第一义中去者。体外无异去去。何以故。以不合二去故。譬如住者。复次食糠者言。如我立义。唯有一去。去与者合。名为去者。由此异故。能为去因。以作彼去故。如有人言。彼调达去。又如彼灯与明为因。名曰灯明。如汝先说。去者一故。去二不然。义不应尔。论者言。汝非善说。如前所说。诸因力等。第一义中。去及未起。皆已遮故。复次去者。不为去和合因。以起声觉别因故。譬如彼业。以此验知。汝言去与去者和合。虚妄说耳。何以故。若人未与去和合时。则非去者。譬如住者。而言与彼去者和合。是义不然。复次如理谛观。去及去者。不可得故。如偈曰。
  有实无有实  亦有实无实
  如是三去者  各不用三去
  释曰。有实去者。谓与去和合故。名为有去。此义云何。若有实去者。不用三去。谓有实去不去。无实去不去。亦俱去不去。以作动故。譬如余物。若无实去者。亦无三去。以去空故。譬如住者。彼俱去去者。同前验破。如破去者。去法亦然。立义出因。引譬方便。应如此知。由依道理阿含二种观察。于一切时。三去不成故。如偈曰。
  是故去无性  去者亦复然
  去时及诸法  一切无所有
  释曰。如先立验。破去去者。诸余作法。亦应例遮。此品中明去无自性者。欲令信解无来无去别缘起义。是故得成。如无尽慧经中说。无去无来者。名为圣去来。又如金刚般若经说。善男子。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如无言说经曰。来去无有实。诸法如虚空。又如般若波罗蜜经说。彼微尘等。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以彼去来不可见故。又如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法去来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阴去来不可见者。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诸修多罗。此中应广说。
  释观去来品竟。
般若灯论卷第四
释观六根品第三
  复次。成立此品。其相云何。为遮起故。令人识知内六入等无自性义。故说此品。又遮去执。欲令通达入等空义。此品次生。初分别者。外人言。有内入起。第一义中。如是应受。何以故。境界定故。此起若无。彼定境界。则不得有。如石女儿。以是故知。有内入起。彼境定故。如偈曰。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根
  彼色等六尘  如其数境界
  释曰。以是义故。所说因成。入起义立。次分别者。外人定说。有如是去。何以故。以作果故。如见色等。论者言。此二分别。今次第遮。彼眼等根。各各增上。聚集有作。能取色等。是故名根。于世谛中。根外亦有色等可得。以作者自体可显示故。谓见故名眼。乃至知故名意。复次此诸根等。显示可见可闻嗅尝触知诸境界故。境界义云何。谓根于尘。有能取力。故名境界。有境及境。世谛中有。第一义中根尘定有者。此执不然。以违义故。云何开示。令彼解耶。如观眼根。偈曰。
  如是彼眼根  不能见自体
  自体既不见  云何得见他
  释曰。何故不见。如是眼根。第一义中。能取不成。何以故。偈言不见自体故。又有碍故。亦造色故。譬如耳等。又第一义中眼不见色。何以故。以彼色法从因起故。譬如鼻等。又色阴所摄故。譬如舌等。如是第一义中。色非眼境。何以故。以积聚故。如眼自体。又第一义中色非眼境。何以故。以有碍故。亦造色故。譬如耳等。又第一义中色非眼境。何以故。从因起故。譬如鼻等。又色阴所摄故。譬如舌等。复有人言。眼不见者。谓不见自体。以色可见。是故眼能见色。论者言。如汝所说。眼不见者。助我出因。及譬喻力。岂能破我所立义耶。复次阿毗昙人言。若无简别。如是说言眼不见色者。此成我义。何以故。得一门故。我立义中。彼无分眼不见色故。若有分眼不见色者。汝之所受阿含义破。如我俱舍论。偈曰。
  有分眼见色  非彼能依识
  阿毗昙中。作如此说。岂非所受阿含义破耶。论者言。如汝立义。此有分眼欲令见色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无二过故。谓非成已。复成及非所欲义破。云何不破。如经偈曰。
  眼不见色尘  意不知诸法
  此名最上实  世人不能度
  释曰。第一义中不欲令彼眼见色故。如先广破。此义得成。又第一义中彼有分眼不能见色。何以故。以眼根故。如无分眼。又第一义中彼有分眼不能见色。何以故。以色根故。譬如耳等。又亦不破世间所解。何以故。立义别故。谓第一义中无与过者。复次迦叶弥罗毗婆沙中如是立义。谓彼眼见诸色。以能作见业故。论者言。汝出因者。立义一分故。验无体故。已说遮故。此义不成。复次若有作者。则与立刹那者。义相违故。又与无刹那者异故。此皆不然。是故迦叶弥所执义不相应。复次经部师言。诸行无作故。眼不能见。异亦不见。而彼眼色为缘。眼识得起。修多罗中。作如此说。汝言眼不见者是为成已复成过。论者言。先已遮起故。眼识不可得无成已复成过。又所受义亦不破故。谓如是领受修多罗义。随顺世谛故。第一义中验则无体。已遮眼色二见可见等。彼差别者。义皆不然。如是欲令学人生诸觉意。作少分说。如先偈言。如是彼眼根。不能见自体。若不见自体。云何得见他。以第一义中眼不见色。何以故。不见自体故。譬如耳等。或有人言。眼不到境。而能取色。何以故。以彼眼根可得义故。譬如使人见事。名为王见。论者言。第一义中眼不到境。能取色尘。无如此义。何以故。以眼不能取自体故。譬如耳等。如是第一义中。所取色尘。非彼不到眼根境界。何以故。以所造色故。譬如香等。如是有碍故。从因起故。色阴所摄故。又积聚故。此等诸因。并遮眼。不到境。色非所取。立义举喻。如前广说。二门僻执应当验知。复次第一义中。眼非不到境界。何以故。现在境界故。譬如鼻等。或有人言。眼不到境。何以故。有间取色故。譬如意也。又无功用。时节差别。能取色故。又过量取故。立义譬喻。如前应知。论者言。此说不尔。汝言不到境者。即是有间取色。有间取色者。即是立义一分。更无别义故。此说不然。又时无差别。取者义坏。纵实因成。验无体故。彼第一义中意亦不到。而能取者。此执不成。以违义故。复次僧佉人言。汝言眼非不到境取者。此成我所成。何以故。我欲令眼到境取故。论者言。不到取者。欲令信知眼法空故。眼法既空。岂复成立到境取耶。汝于非处。妄生欢喜。复次眼到境取。云何不然。以根故。譬如意。亦不取鼻等诸根。非一向过。何故不非一向过耶。彼鼻根等。亦如是故。如后当说。复次眼到境者。此有何义。为当依止所取境界如是意耶。是义不然。何以故。彼眼识依止实不外去。何以故。以识故。如鼻等识。第一义中眼识不能取彼境界。何以故。以因有故。譬如声等。外人言。汝依二门。更互相破。依此遮彼。二俱不成。论者言。二俱无体故。我不取。以不取故。所欲义成。复次僧佉人言。眼光到境。故能取色。如是意者。此亦不然。彼眼根光。于世谛中。亦不得有。何以故。色识因故。譬如彼色。复次僧佉人言。眼根有光。以眼根故。譬如伏翼猫狸等眼。论者言。眼根色者。不可见故。纵彼依止。实有光者。则譬喻不成。复有人言。如前所说。如是彼眼根。不能见自体者。此有何义。诸法若有自体可见。彼和合时。他亦可见。譬如花香。由如此义。眼不自见。亦不见他。如提婆菩萨百论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