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
因果比量者。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善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善恶。若见丰饶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知有病。若见有病比知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必获四沙门果。若见有获四沙门果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因果比量。如是总名比量。
至教者。谓一切智人所设言教。或从彼闻法随法行。此复三种。一圣言所摄。二对治离染。三不违法相。
圣言所摄者。所谓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经教。展转流布传来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对治杂染者。谓依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是名不违法相。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是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如是于佛所立不可记法。一向记别。又复推求。谓应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嗔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苦乐皆是有漏。思已造业唯受苦报。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为无别。如依有为差别之相于无为法亦别建立。依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不别立。如于有为无为。如是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等。随其所应尽当了知。又于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能感爱果。计于恶说法律之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于佛善说法律之中修行正行不得清净。又于杂染立为清净。于清净法立为杂染。于不实相以假言说立为真实。于真实相以假言说立不真实。如于永离言说法中以言戏论建立胜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翻此违相名不违相。是名至教。
问若一切法自相成就自义差别法尔建立。复何因缘立有二种所成义耶。答为欲生成他信解故。非为生成诸法相貌。问为欲成就所成立义。何故先说立宗耶。答为先显示自所爱乐义故。问何故次辩因耶。答为欲开显依现见法决定道理。即于所立宗义不舍离故。问何故次引喻耶。答为欲显现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法故。问何故后说同类异类现量比量至教等耶。答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又相违者由二种因。一由不决定故。二由同所成故。不相违者亦由二因。一由决定故。二由异所成故。此中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不能为量故不名量。不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能为正量故名为量。是名论所依。
论庄严者。有五种应知。一善自他宗。二语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善自他宗者。谓如有一于此正法及毗柰耶深生爱乐。即于自论宗本读诵受持正闻审虑纯熟修行。已善已说已明。复于彼法彼毗柰耶不爱不乐。但于彼论宗本读诵受持闻思纯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说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语具圆满者。谓如有一音声圆满不犯音声。音声者谓具五德。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云何不鄙陋。谓离诸边国鄙俚词故。云何轻易。谓世间共立非余说故。云何雄朗。所谓于义建立言词为成彼义巧妙雄壮故。云何相应。所谓前后功德法义相符顺故。云何义善。谓能引发世出世利无颠倒故。又此相应论者。复由九种差别相故。语具圆满应知。一不杂乱。二不粗矿。三辩了。四限量。五与义相应。六以时。七决定。八显了。九相续。以此足前总名语具圆满。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异众大众胜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怯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声不动掉语不怯弱。如是等类名为无畏。
敦肃者。谓如有一性不忿毒面无变改身不掉动。如是等类名为敦肃。
应供者。谓如有一性善可乐性不恼他。寻常住善可乐地者。随顺他心而发言语。知时如实为益自他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亲友。是名应供。
若有依五论庄严相兴言论者。当知复有二十七种称赞功德。何等名为二十七种。一众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于大众中转加无畏。四于他所宗深知过隙。五于自所宗知决定德。六无有僻执。七于所受论情无偏党。八于自正法及毗柰耶无能引夺。九于他所说速能了悟。十于他所说速能领受。十一于他所说速解理趣。十二能以语德胜伏大众。十三悦可信解因明论者。十四能善宣释义句文字。十五身不劳倦。十六心不劳倦。十七言不謇涩。十八辩才无尽。十九身不顿瘁。二十念无忘失。二十一心无损害。二十二咽喉无损。二十三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四善护自心令无忿怒。二十五善顺他心令无愤恚。二十六令对论者心生净信。二十七凡有所行不招怨对广大名称声流十方世咸传唱。此大法师处大师数。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厕环钏等宝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如是论者以二十七种称赞功德。厕此五种论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为论庄严。
论堕负者。谓有三种应知。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
舍言者。谓立论者以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何等名为十三种词。谓立论者谢对论者曰。我论不善。汝论为善。我不善观。汝为善观。我论无理。汝论有理。我论无能。汝论有能。我论屈伏。汝论成立。我之辩才唯极于此。过此已上更善思量当为汝说。且置是事我不复言。以如是等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舍所论故。当知摧破为他所胜。堕在他后屈伏于彼。是故舍言名堕负处。
言屈者。如立论人为对论者之所屈伏。或假余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现愤发。或现嗔恚。或现高慢。或显彼所覆。或现恼害。或现不忍。或现不信。或复默然。或复忧戚。或竦肩伏面。或沉思词穷。假托余事方便而退者。谓舍前所立更托余宗。舍先因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至教量。更托余因乃至至教。引外言者。谓舍所论事。或论饮食。或论王臣盗贼衢路倡秽等事。假托外缘舍本所立。现愤发者。谓以粗言摈对论者。现嗔恚者。谓以怨报之言责对论者。现高慢者。谓以卑贱种族等言毁对论者。显彼所覆者。谓以发他所覆恶行之言举对论者。现恼害者。谓以害酷怨言骂对论者。现不忍者。谓发怨言怖对论者。现不信者。谓以破戒行言谤对论者。或默然者。谓语业顿尽。或忧戚者。谓意业焦恼。竦肩伏面者。谓威勇身业而顿萎瘁沉思词穷者。谓才辩俱竭。如是十三种事。当知言屈。前二妄行矫乱。中七发起邪行。后四计行穷尽。是名言屈堕在负处。
言过者。谓立论人有九种过。故名言过。何等为九。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非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杂说异语。粗犷者。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若法若义。众及对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于所说义。言词复重或复减少。非义相应者。当知十种。一无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难。六不得义利。七义无次序。八义不决定。九成立已成。十顺不称理诸邪恶论。非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次。不决定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了知。不显了者。谓犯声明相不领而答。或先为典语后作俗语。或复翻此。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断绝。凡所言论犯此九失。是名言过。
论出离者。谓立论者。三种观察兴废言论。云何名为三种观察。一观察德失。二观察众会。三观察善不善。
云何观察德失。谓立论者。方欲立论应如是观。我立是论。将无自损损他及俱损耶。不生现法后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所有诸忧苦耶。莫由此故执持刀杖斗骂诤讼谄言妄语而发起耶。将无种种恶不善法而生长耶。非不利益安乐自及他耶。非不利益安乐多众生耶。非不怜愍于世间耶。不因此故诸天世人无义无利不安乐耶。彼立论者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所立论能为自损。乃至天人无义无利及不安乐。便自思择。不应立论。若如实知我所立论不为自损。乃至能引天人义利安乐。便自思择。应当立论。是名第一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众会。谓立论者。应当观察现前众会。为有执着为无执耶。为有贤正为无有耶。为有善解为无解耶。如是观时。若知众会有所执着非无执着。唯不贤正无有贤正。唯不善解无善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不应立论。若知众会无所执着非有执着。唯有贤正无不贤正。唯有善解无不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应当立论。是名第二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善不善。谓立论者。应自观察善与不善。我于论体论处论依论严论负论出离等。为善为不善耶。我为有力建立自论摧伏他论于彼负处解脱不耶。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为不善非善解了我无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择。与对论者不应立论。若自了知我善非不善有力非无力。便自思择与对论者应共立论。是名第三论出离相。
论多所作法者。谓有三种。于所立论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无畏。三辩才。问如是三法。何故名为于所立论多有所作。答由善了达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由无畏故。于一切众能起谈论。由辩才故。于诸问难能善酬答。是故此三名为于所立论多所作法。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二
摄净义品第二之八
释应知多种者。嗢柁南曰。
体释文义法 起义难次师
说众听赞佛 略广学胜利
论曰。体者。诸经体性略有二种。谓文及义。当知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所知境界。
释者。略有五种应知。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文者。略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相。六机请。
名身者。谓共了增语。此复略说有十二种。一假名。二实名。三总名。四别名。五随义名。六戏论名。七易名。八难名。九显名。十隐名。十一略名。十二广名。假名者。谓于内诸蕴。立我有情命者等名。于外诸色。立瓶衣车乘等名。实名者。谓于眼等色等立根义等名。总名者。谓有情色受大种等名。别名者。谓佛友德友青黄等名。随义名者。谓质碍故名色。领纳故名受。能照能烧故名为日。如是等名。戏论名者。如呼贫名富。如是等类不观于义施设彼名。易名者。谓共所知想。难名者。谓翻于彼。显名者。谓其义易晓。隐名者。谓其义难晓。如达罗弭荼明咒。略名者。谓一字名。广名者。谓多字名。
句身者。谓依名字释义满足。此复六种。一不满句。二满句。三所成句。四能成句。五序句。六释句。不满句者。谓文不究竟义不究竟。更加余句方得成满。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若唯言诸恶则于文未足。若复言诸恶者。又于义未足。若具言诸恶者莫作。则二俱满足。是即名为第二满句。所成句者。所谓前句待后句成。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此中诸行无常是所成句。由有起尽法句之所成立。能成句者。谓第二句以能成立第一句故。序句者。如言善人。释句者。如言谓趣正丈夫。
字身者。谓若究竟若不究竟。名之与句二种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为名首名为句。首句必有名。若唯一字则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摄。则唯字无名。问何因缘故。建立名等三种身耶。答为领增语触所生受故。问名者何义。答目种种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又由语言所传述故。谓之为名。问句者何义。答摄受于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问文者何义答显发名句。故谓之文。
如薄伽梵说增语增语路。如是广说。增语者。谓一切众类共所立名增语。路者。谓众类之欲能起彼故。词者。谓彼相应语及与各别彼彼方言。彼所依故名为彼路。施设者。谓分析一法建立多种。彼所依处名为彼路。欲即是词无有别欲。此词即是增语施设之路。彼名身等略有六种依处。一法。二义。三补特伽罗。四时。五数。六处所。彼广分别。如闻所成地。
语者当知略有八分。谓上首美妙等由彼语言具足相应。乃至常委分资粮等德故能说正法。上首语者。趣涅槃宫为先首故。美妙语者。清美音故。显了语者。文辞善故。易解语者。巧辩说故。乐闻语者。引法义故。无依语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逆语者。言知量故。无边语者。善巧多故。是八种语当知略具三德。一趣处德。谓初一种。二自体德。谓次二种。三加行德。谓所余种。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共相应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随顺者。解释次第故。清亮者。文句显了清净故。有用者。善入众心故。相称者。如众会故。应顺者。称法故。引义故。顺时故。常委分资粮者。常修委修故。名常委。彼分者。谓正见等。资粮者。是彼资粮故。
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如是等相应言说。或声闻说。或菩萨说。或如来说。是名为相。机请者。谓因机请问起于言说。此复根等差别有二十七种补特伽罗。应知。此中由根差别故分成二种。谓钝根利根。行差别有七种。谓贪行等。如声闻地说。品类差别有二种。谓在家出家。愿差别有三种。谓声闻独觉菩萨。可救不可救差别有二种。谓涅槃法不涅槃法。方便差别有九种。谓已入正法。未入正法。有障碍。无障碍。已熟。未熟。具缚。不具缚。无缚种类差别有二种谓人及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