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论曰。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 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过故成相违
外种内为缘 由依彼熏习
释曰。如是已辩外内种子。其性粗同为显不同。复说外或无熏习等。或者分别不决定义。谓外种子。或有熏习。或无熏习。如从其炭牛粪毛等随其次第生。彼苣胜青。莲华根。及以蒲等非苣胜等。与彼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如是外种或无熏习。如苣胜等与华鬘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如是外种或有熏习。如是分别外种不定。是故说或内种子。即是阿赖耶识中一切法熏习。如是种子应知定由熏习故有。何以故。若无所持闻等熏习。多闻等果不见有故。又外种子若稻谷等。或有虽种而复失坏。若稊稗等或有不种而复得生。云何内种非如外种。有作不作生得过失。故次答言。故成相违。以内种子与外种子不同法故。名曰相违。若外种子与内种子有差别者。云何不违前文所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为避此难故说外种。内为缘等由稻谷等外法种子。皆是众生感受用业熏习种子。依阿赖耶力所变现。是故外种离内无别。如有颂言。
天地风虚空 陂池方大海
皆真内所作 分别不在外
如是等类有无量颂。
论曰。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他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释曰。诸趣谓天等趣。能受用者即六转识为受用故。从缘而生。所缘境界可分别故。为显此义故。引中边分别论颂。为至教量。言此中者。此诸识中能受用者谓受蕴。能分别者谓想蕴。能推者谓行蕴。思能推心。于彼彼转最胜故。说如是三蕴皆能助心。受用境界故名心法。
论曰。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释曰。此中为显阿赖耶识与诸转识。更互为缘引阿笈摩。令其坚固故。说诸法于识藏等。又如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说。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作二缘性。一为彼种子故。二为彼所依故。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复次诸转识与阿赖耶识作二缘性。一于现法中能长养彼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故。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者。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由此因缘后后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者。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当来异熟无记阿赖耶识。如是为彼种子故。为彼所依故。长养种子故。摄殖种子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性。
论曰。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释曰。若于第一缘起中者。谓于分别自性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者。如次前说。于第二缘起中者。谓于分别爱非爱缘起中。是增上缘者。以最胜故由无明等增上力故。令其行等于善恶趣感异熟果。如是六识三缘生者。此中眼识眼为增上缘。色为所缘缘。无间灭识为等无间缘。如说眼识从三缘生。如是耳等一一转识。各从别别三缘所。生生义平等如前眼识。分别自性唯因缘生。其余三缘非正有故。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等具有四缘者。此随所应非各具四。唯心心法具四应知。
论曰。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释曰。已引自他圣教成立阿赖耶识。当依正理郑重成立。故起如是略问略答。圣教正理各有能故如有颂言。
圣教及正理 各别有功能
为生于信慧 无一不成故
以若离此阿赖耶识。欲于余处安立如是异门及相。杂染清净皆不得有。故知定有阿赖耶识。言杂染者。是浑是浊是不净义。言清净者。是鲜是洁是扫除义。杂染有三。一烦恼所作。二业所作。三生所作。清净有二。一世间清净。以有漏道暂时损伏现烦恼故。二出世间清净。以无漏道毕竟断灭彼随眠故。
论曰。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释曰。且依转识先辩烦恼杂染不成。故说若立眼识等言。即此眼识者。谓即贪等所熏眼识。余识所间者。耳等识所间如是熏习。及所依识已谢灭故。皆不可得。眼识与彼贪等俱生者。后时眼识与贪瞋痴相杂俱起。由无因故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眼识无体不能为因。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者。如经部师过去无体。其异熟果是现熏习之所引发。毗婆沙师从过去业异熟果生。此不应许。所以者何。过去无故。由此譬喻贪等心生不应道理。如是已说且许贪等俱生眼识贪等所熏。余识间起。后时眼识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今当更辩即此贪等俱生。眼识所有熏习亦不得成。故说又此眼识等。言然此熏习不住贪中者。然声是次第义。然且此熏习不得住贪中。以贪依识故。贪系属识。识不依贪非能依贪受所依熏。应正道理是能熏故。不坚住故者。正遮贪欲是所熏性。亦不得住所余识中者。谓不得住耳等识中。所依别故者。所依谓耳等。彼别故识别。依眼根识云何能熏依耳等识。又不俱故非不俱。有得有所熏及能熏性。此则显示无熏习相又复不得住自体中者。谓非即眼识还熏于眼识。能熏所熏作者。作业相杂过故。又复此识非识所熏者。是此眼识非耳等识所熏习义。所依别故。如前已说。唯有如是可立理趣。彼一切种皆不应理。如应当知者。所余转识立破道理。随其所应一切当知。
论曰。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释曰。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者。从上界没来生欲界。尔时烦恼及随烦恼者。谓贪瞋等。所染初识者。谓续生时生有初识。尔时自地一切烦恼所染污故。非经部师欲缠已断烦恼及心过去。是有可得从彼今复现行。非彼没心为此所依应正道理。由彼没心亦不成故。若尔何故不即说彼。以彼不定是染污故。又此与彼无差别故。说彼说此竟有何异。
论曰。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释曰。对治烦恼识若已生等者。谓如最初预流果向。见断烦恼对治道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无阿赖耶识。修断烦恼所有随眠何所依住。非对治识带彼种子应正道理。由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即是自性极清净义。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者。能治所治互相违故。犹如明闇。此则显示与彼种子相不相应。复于后时者。谓见道后修道位中。久已过去现无体故者。此破过去立无实义。毗婆沙师烦恼得等。经部诸师皆已破讫。故不重破。然经部师熏习所依并无有体。过失所随故不应理。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者。结上所论决择道理。
论曰。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释曰。行为缘识不相应故者。此说于转识业杂染不成。谓行为缘贪等俱生。眼等诸识许为识支。此不应理。识缘名色有圣言故。所以者何。眼等诸识刹那速坏。久已谢灭为名色缘。不应道理。若畏此失许续生识为识支者。此亦不然。于续生时。福与非福及不动行久已灭故。非从久灭此复应生。又续生心非无记性。爱恚俱故既非无记。以行为缘不应道理。若说转识与行相应。由此为缘阿赖耶识。能持熏习说名识支应正道理。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熏习。位诸业种子异熟现前转名为有。或复转得生果功能故说名有。行所熏识若不成就。何处安立彼业种子而复得言生。果现前转名为有。是故若离阿赖耶识。此业杂染亦不得成。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论曰。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释曰。今为显示若无阿赖耶识生杂染体亦不得成故。说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论曰。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释曰。非等引地。所谓欲界。没即是死。依中有位意者。谓依死生二有中间。中有转心。起染污者。与爱恚俱有颠倒故。言意识者。余识尔时久已没故。连持生故名为相续。摄受生故名为结生。此染污意识者。缘生有故。于中有中灭者。此若不灭无生有故。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者。谓此灭时。于母胎中有异熟识。与其赤白同一安危。令相和杂成羯罗蓝。如世尊说阿难陀识若不入母胎者。不应和合羯罗蓝。成羯罗蓝之体性。若即意识者。谓此若非阿赖耶识。既和合已者。谓受生已。依止此识者。依异熟识有意识转者。有别转识。谓与信等贪等相应。乐苦受俱分别意识。后后位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者。谓异熟体有情本事。不待今时加行而转。无记意识及可了知所缘行相。乐苦受等相应意识。是二意识应一身中一时而转。然不应许经相违故。如是颂言。
无处无容 非前非后 同身同类
二识并生
又不应许此二。是一自性别故。又异熟识不应间断。结相续已后应余处更结生故。又异熟体唯恒相续更无异趣。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者。由立宗门显与彼法自相相违。谓共决定若是意识非一切处。非一切种。非一切时。依于染污犹如后时所有意识。如是结生相续时识。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皆依染污即中有摄。后心为依。此所依心生有为境。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是染污故。能依之识非是意识。由此越于意识法故。或有说言。与四烦恼恒相应心名染污依。已相续心应成染污。此已成立许为无记异熟性故。由异熟性时无间断。由此亦遮。是意识性。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者。此义重增遮意识因。若是意识决定可得自所缘境。谓可了知如中有位。最后意识已相续心。所缘境界不可了知故非意识。不应以彼住灭定心为此妨难。不许彼是意识性故。如是此中但说所缘为不可得难了知故。非全无有。以于尔时非无有法。虽是其有而不可知。从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乃至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者。双关征责立正破邪。结归本义。其文易了不须广释。
论曰。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共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释曰。结生相续已者。谓已得自体。若离异熟识者。谓离阿赖耶识。言执受者。谓能摄持。言色根者。谓除意根。亦不可得者。谓余转识皆不能得执受色根。何以故。其余诸识各别依故。此则显示眼等六根。无有一法能遍执受。且如眼识唯依于眼。如是所余耳等诸识唯依耳等。若是此所依唯此能执受。若非此所依。此不能执受。不坚住故者。此数数间断彼独生起故。于无想等有间断故。尔时眼等无能执故。应无觉受。有说身根为能执受。由遍体故。此义不然。身根亦是所执受故。设此身根是能执受。更无有余执受此故。亦不得成。又佛应言舍离身根尔时名死。不应说言寿暖及与识。若舍离身时如是等。是故身根为能执受不应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