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本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如闇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由圆成实自性觉故。
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 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 名所行差别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顺决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决择分依止。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 是即入三性
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 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 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 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销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 勇猛疾归德海岸
彼入因果分第五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 得无分别智
悕求胜解净 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 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 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此中有一嗢拖南颂。
数相及次第 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 互决择应知
摄大乘论本卷下
彼修差别分第六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 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 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 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