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广百论释论
广百论释论
复次如来为除恶见鬼魅。说空无我阿揭陀药。所以者何。诸恶见者。闻说空名皆生怖畏。渐次调伏自然息除。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愚闻空法名 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 怯劣悉奔逃
论曰。愚谓恶见。损覆慧眼。彼闻空名。诸恶见命自然损害。空虽无心欲害恶见。而力大故。闻名自灭。如闻虎名怯者自丧。又如世间调善龙象。于其两颊威汗交流。虽复无心损害物命。而彼龙象威力大故。其见闻者惊怖奔逃。空理亦然。威力大故。令恶见者闻名惊怖。自然损灭。空理无心。非为损物。证空理者。应为害他。若证真空其心寂静。平等无二。岂欲害他。然为利乐诸有情故。方便开示空无我理。怀恶见者。闻之自灭。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诸佛虽无心 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 如野火焚薪
论曰。诸佛无心欲摧他论。然为利乐所化有情。开示昔来诸佛广路。谓一切法性相皆空。前后如来无不游履。从因至果引导群迷。外道邪徒诸恶见论。闻斯空教自然坏灭。如在山林野火腾焰。湿薪积木烈日所干。虽无有人持火来就。然薪逼火如自引烧。恶见邪徒诸论亦尔。空教势力而自崩摧。
复次诸外道宗皆说妄有。欲令弃舍故说真空。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诸有悟正法 定不乐邪宗
为余出伪门 故显真空义
论曰。有智自能简别真伪。遇此正法不乐邪宗。如识宝人得无价宝。终不复乐余水精珠。诸外道宗皆立妄有。去正法远如假伪门。诳惑有情令失大利。故我显示佛教真空。令彼邪徒趣真背伪。
复次何缘外道欣乐邪宗。厌背圣教。由身见力。若知无我必无欣厌。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若知佛所说 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 乖违无厌怖
论曰。若知佛教空无我理。断除身见所起随眠。观察世间如空舍宅。虚妄诸行生死轮回。兴盛无欣衰损无厌。无忧无喜无畏泰然。若有身见谓我损益。衰盛起时便生忧喜。因斯便有怖畏无穷。故有智人应除我执。
复次诸外道众。由着我执。能为自缚亦缚有情。所损既多。深可悲愍。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见诸外道众 为多无义因
乐正法有情 唯不深悲愍
论曰。诸外道众贪爱我执。能令自他起无量罪。萨迦耶见是一切恶生根本故。如说所有恶不善法。一切皆以萨迦耶见为本而生。诸有中怀乐善法者。自无定执随顺他缘。为彼外道邪言诳惑。亦贪我见起无量罪。如是外道能令自他俱起种种坚固缠缚。唯有智人而不悲愍。故乐正法净意有情。起利乐心应深悲愍。殷勤为说无我真空。令修正见离诸系缚。
复次诸佛菩萨常住于世。实有真净利乐他心。何故世间犹有无量信邪倒见谤法有情。由佛所说境智甚深微细难悟。外道不尔。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婆罗门离系 如来三所宗
眼耳意能知 故佛法深细
论曰。诸婆罗门唯常习诵虚言为道。耳识能知。非是深细离系外道。唯以露形身体臭秽种种猛利自苦为道。眼识能知。亦非深细如来圣教。以证真空无漏慧剑。永断所有内烦恼贼。获得无上正等菩提。利益安乐一切含识。理教意趣甚深微细。诸有通达如实理者。于佛圣教或知不知。由佛理教最深细故。外道愚夫不能悟入。外信外道粗浅邪言。少信如来深细圣教。世间多信婆罗门者。以婆罗门多行诳诈。诵咒祠火自苦除愆。矫设吉祥妄说祸福。为活命故种种方便。诳诸女人戍达罗等。令于彼所生希有心。供给所须推为尊贵。古昔黠慧诸婆罗门。隐造明书言自然有。唯得自诵不许他观。赞婆罗门最为尊贵。刹帝利等皆是卑贱。给施所须获无量福。愚夫无智不能测量。谓真福田信敬供养。然彼明书非自然有。有所诠故如世俗言。又彼明书非尽称理。非圣说故如虚诳言。婆罗门种非实尊贵。非真福田。常行乞匈养妻儿故如贫癞者故。有智人不应归信。婆罗门法既多诳诈。离系外道所学如何。彼所学法多顺愚痴。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婆罗门所宗 多令行诳诈
离系外道法 多分顺愚痴
论曰。离系外道都不知真。唯贪后乐现受剧苦。诸有所言多不合理。愚痴种类聚结成群。为世愚痴之所归信。云何决定知彼愚痴。以露身形无羞耻故。如狂如畜。如似婴儿。若婆罗门实非尊贵。何缘贵胜亦敬事之。以彼习诵诸明论故。诸婆罗门。实无所识。为活命故于一切时诵诸明论。诈现异相。以动人心。世间贵胜不审观察。谓其有德故敬事之。又明论中虽无胜义。而有世俗少分礼仪。世间贵胜为习学故。彼虽无德亦申敬事。余有不诵诸明论者。以同类故世俗相承不审观察亦兼敬事。离系外道与彼不同。云何世间亦多敬事。以其薄知星历道度观鸟解梦占相吉凶。故凡愚人多申敬事。又婆罗门诵诸明论以难成故世共敬之。离系外道以苦行故世共愍念。此皆不能解脱生死。诸有智者当正了知。勿随彼见。故次颂曰。
恭敬婆罗门 为诵诸明故
愍念离系者 由自苦其身
论曰。婆罗门法勤诵诸明。世以为难故共恭敬。然诸明论非解脱因。但有虚言无实义故。离系外道极自苦身。亦以为难。世共愍念。云何自苦非解脱因。是异熟果非善法故。彼拔发等所生身苦。由过去世恶行所招。是业异熟非善法故。如乐异熟非解脱因。若言此苦现功力生。非异熟果因不成者。此亦不然。彼所受苦是异熟果。以无所益与色根识俱生苦故。如地狱中所受身苦。自部亦有不许此苦。是异熟者。应以此量而决了之。诸有身苦非异熟者。亦非能证解脱亲因。有漏身受现缘生故。如淫欲乐。又彼自苦非解脱因。违圣教故。如自害苦。彼师所说。非是圣教。非如来等所共说故。如淫书等。故彼自苦。但是前世恶行所招。及以现在愚痴所起。定非能证真解脱因。
复次有作是言。依尊胜身能得解脱。世间尊胜谓婆罗门。故婆罗门能证解脱。非余杂类可得涅槃。此说不然。故次颂曰。
如苦业所感 非真解脱因
胜身业所生 亦非证解脱
论曰。如离系宗所受身苦。业异熟故非解脱因。婆罗门身设许尊胜。亦业所感非解脱因。身虽不能亲证解脱。而身中善是解脱因。若尔余身善亦如是。云何但说婆罗门耶。又婆罗门根境等法。与余种类一切皆同。云何自言彼胜余劣。是故彼说。唯诳愚夫。诸有智人不应信受。然婆罗门非胜余类。此洲人故。如戍达罗。戍达罗等非劣彼姓。此洲人故。如婆罗门既言外道所说皆虚。未知如来法有何实。为遣此疑。故说颂曰。
略言佛所说 具二别余宗
不害生人天 观空证解脱
论曰。佛说无量深妙法门。利乐有情要唯二种。一者不害能感人天。二者观空能证解脱。损恼他意及所发生。身语二业总名为害。若能断彼所说害法。修诸善因名为不害。谓十善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及诸静虑无色定等。由此得生人天善趣。受诸胜妙无染果报。依此能除一切烦恼。及能修习无量善因。真如实际离相名空。正观此空。证涅槃乐空无我理。于诸法中无相无名。咸同一味寂静安乐。即是涅槃。此必观空。方可证故。如是善趣解脱二因。唯佛法中具足可得。外道虽说施等少分。生人天因而不圆满。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无有显析因果智故。不言意思生胜福故。无别解脱律仪法故。善趣粗业尚不委知。涅槃妙因故其绝分。如来所说理教周圆。外道邪徒如何不乐。由佛正教违彼邪宗。乖本所贪。故不欣乐。为显此义。而说颂曰。
世人耽自宗 如爱本生地
正法能摧灭 邪党不生欣
论曰。如本生地虽不膏腴。久处其中而不愿舍。自宗亦尔。虽与理违。以本师承故不能离。尚不欲乐余外道宗。况慕如来甘露圣教。甚深实相真空智火。能焚外道邪执积薪。违彼本心。故不欣乐。诸有智者应善思惟。勿染邪宗致违正法。
复次佛法普照如盛日轮。求胜智人应当信仰。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有智求胜德 应信受真宗
正法如日轮 有目因能见
论曰。此中显示要具二德能信大乘。一者有知。二者希求殊胜功德。大乘能灭一切邪宗。随顺大乘多所饶益。谓自能证无上涅槃。令他有情亦出生死。大乘正法如彼日轮。普为世间破无明闇。有慧目者因此法光。分明照知真伪色像。背邪从正避崄求安。利乐自他无不成办。诸有智者应信大乘。勿顾邪宗诽毁正法。自受沉溺生死淤泥。诳惑有情令失大利。智与愚异。谓识是非智勿似愚不辨真伪。若有真实利乐他心。应以大乘摧邪立正。勤修空观速证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
广百论释论卷第七
破根境品第五
复次如上所言。后当广破根境等者。我今当说。根是了别境界所依。将欲破根先除其境。境既除已根亦随亡。迦比罗云。瓶衣等物唯色等成。诸根所行体是实有。为破此计。故说颂曰。
于瓶诸分中 可见唯是色
言瓶全可见 如何能悟真
论曰。汝宗自说眼等诸根各取自境不相杂乱。眼唯见色。瓶通四尘。岂见色时全见瓶体。此显瓶体非眼所见。非唯色故。犹如声等。岂不瓶体亦是色耶。我不言瓶体唯非色。但言瓶体非唯色成。故所立因无不成失。汝于现事既有乖违。而言悟真。此何可信。如眼所见唯色非瓶。香等亦然。故次颂曰。
诸有胜慧人 随前所说义
于香味及触 一切类应遮
论曰。鼻舌身根。其境各异。全取瓶体。义亦不成。瓶非三根所取境界。一一比量如前应知。声既非恒。故此不说类其色等。声亦应然。如是一切瓶衣车等。皆非色根所取境界。非定意识取于外境。必随色根。瓶等既非色根境界。意亦应尔。若不尔者。盲聋等人。亦应了别色等外境。如是瓶等非根所行。皆是自心分别所起。若言瓶等与色等法体无异故。眼等诸根。如取自境。亦取瓶等。是故诸根。亦能渐次取瓶等境。若尔瓶等应是一切色根所行。即违诸根各取自境。或一瓶等体应成多。或许诸根不取瓶等。唯色等体是根境故。色等各别既非是瓶。如何合时成实瓶体。若言瓶等众分合成。见一分时言见瓶等。如见城分亦名见城。此亦不然。城非实故。城体是假。众分合成。见一分时不名全见。瓶等若尔。是假非真。汝等云何执实可见。又见一分言可见者。其理不然。故次颂曰。
若唯见瓶色 即言见瓶者
既不见香等 应名不见瓶
论曰。若和合中有众多分。由一分故全得其名。谓于一瓶有色等分。由见色故言见瓶者。所余香等既不可见。应从多分言不见瓶。亦不应言色体是胜。瓶一分故。犹如香等。色等于瓶既无胜劣。应从香等名不可见。世间立名。或从多分。或就最胜。色上全无。香等有一。是故瓶等应从香等名不可见。是则外色亦应非实。是可见性。是瓶衣等不可见法。一分摄故。犹如香等世间共知。瓶色可见。云何得立不可见耶。世间所知随自心变。假说可见非外实色。今遮心外实有可见。故不相违不可见法。无所有故。应不可说。所以者何。可见无故名不可见。无法都无如何可说。可见之法以有体故。可为他说。此亦不然。无体之法亦是说因。若不尔者。不可见言现应无有。又见于色都无所益。何故说色以为可见。非不可见。所以者何。非由能见及不能见。令色有异。云何由见说色可见。非由不见说不可见。如瓶上色是可见故。说瓶可见。瓶上香等不可见故。亦应说瓶。为不可见其理等故。又眼见时。说色可见。眼不见时。亦应说色为不可见。其理等故。瓶之与色。既有可见不可见义。何故今者。偏破可见立不可见。可见起执。遮可见故言不可见。非立瓶色为不可见。又色亦非全体可见。如何由色而说见瓶。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有障碍诸色 体非全可见
彼分及中间 由此分所隔
论曰。有障碍色非全可见。彼分中间此分所隔。如隔壁等所有诸色。虽见一分而不见余。故应如瓶名不可见。于诸分中此分非胜。余分为多。此应从多名不可见。粗色渐析未至极微。常有多分。若至极微非色根境。是故诸色皆不可见。岂不极微外面傍布无所障隔。相邻而住全可见耶。众微总相是假非实。一一别相非色根境。有碍极微面有彼此。如何得立色法实有全体可见。虽诸极微总相是假。一一别住实不可见。然诸极微和合相助。不可分析。面有彼此。故一一微其体实有。全分可见。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极微分有无 应审谛思察
引不成为证 义终不可成
论曰。极微亦与余物合故。应如粗物有分是假。破常品中已辨极微有分非实。极微一一既不可见。云何和合相助可见。若相助时。不舍本相。不应相助若舍本相应非极微。以相助时。若如本细应无助力。应不可见。若转成粗应非极微。应假非实审思极微。由有碍故。有分非实不可全见。是故不可引证诸色实而可见。如色由前所说道理。有分无实非色根境。如是一切有质碍法。皆众分成非色根境。为显此义。故复颂曰。
一切有碍法 皆众分所成
论曰。诸有碍法以慧析之。皆有众分相依而立。析若未尽。恒如粗事。众分合成是假非实。析之若尽便归于空。如毕竟无越色根境。诸可见者皆众分成。世所共知。并假非实。细分障隔不可全见。极微相助。理复不成。诸有碍物皆可析之。尽未尽时归空是假。是故都无真实色法可见可闻可嗅尝等。所诠色法既非根境。能诠亦然。故次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