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无畏作何业谓处大众中自正建立我为大师。摧伏一切邪难外道。大师者。自利利他众德圆满故摧伏邪难外道者。谓能摧伏于如来所说成等正觉永断诸漏障道法中邪难外道故。
  念住作何业。谓能不染污摄御大众。由于恭敬听闻等无爱恚等诸烦恼故。
  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教授教诫所化徒众。由无藏护自过虑显彰故。
  无忘失法作何业。谓能不舍离一切佛事。所以者何。由此于诸有情现前应利益事。能无放逸不越一刹那故。
  永断习气作何业。谓离诸烦恼亦不显现似诸烦恼所作事业。非如阿罗汉比丘犹现误失等事。
  大悲作何业。谓日夜六时遍观世间。谁减谁退谁增谁进。如是等种种观察。
  不共佛法作何业。谓由身语意业清净以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如此诸句依前所说。于不共三业清净具足等相。如应配释。
  一切种妙智作何业。谓能绝一切有情一切疑网。令正法眼长时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绝疑网者于一切处智无碍故。令正法眼得久住者。于彼彼时方为断所化有情疑惑。宣说种种法门差别。诸结集者次第结集。令不灭故。依此法眼未成熟有情令速成熟。已成熟者速令解脱。复次于诸现观位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证得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
  又即此时集断作证。由得果时永断此所治种类烦恼品粗重令无余故。证得胜品转依故。
  复次于无余涅槃界声闻独觉一切圣道。由顿舍所舍非。诸菩萨是故唯说诸菩萨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顿舍所舍者。是究竟不现行舍义。非诸菩萨所得圣道。有如是舍。为欲利益一切有情皆得涅槃故由此因缘无尽慧经等。说诸菩萨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
  复次何故建立诸无记事。由彼所问不如理故。何故所问不如理耶。远离因果染净所应思处故。此中显示如来于诸外道所问世间常无常等事中建立十四不可记事。由彼所问不如正理能引无义利故。何等问论能引义利。谓依四圣谛所有问论。由此问论因果染净应思处所摄故。
  复次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何缘亦非一来耶。故受诸有无量生故。何缘亦非不还耶。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
  复次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于诸方便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应修善巧。于无分别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
  所知境者略有六种。一迷乱。二迷乱所依。三不迷乱所依。四迷乱不迷乱。五不迷乱。六不迷乱等流迷乱者。谓能取所取执。迷乱所依者。谓圣智所行唯有行相。虚妄分别为体。由有此故一切愚夫迷乱执转不迷乱所依者。谓真如是无分别智所依处故。迷乱不迷乱者。谓随顺出世智所有闻慧等诸善法分别所知境故随顺无分别智故。不迷乱者。谓无分别智。不迷乱等流者。谓圣道后所得善法。方便善巧者略有四种。一成熟有情善巧。二圆满佛法善巧。三速证神通善巧。四道无断善巧。成熟有情善巧者。谓四摄事。由摄受彼令处善法故。圆满佛法善巧者。谓慧波罗蜜多。如经言。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圆满施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种妙智性。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故。速证神通善巧者。谓日夜六时发露诸恶。随喜功德。劝请诸佛。回向善根等。广说如圣者弥勒所问经道无断善巧者。谓无住处涅槃。由此数数究竟无断。周遍十方一切世界。随所应化。示现一切佛菩萨行。
  虚妄分别者略有十种。谓根本分别。相分别。相显现分别。相变异分别。相显现变异分别。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乱分别。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种子故。相分别者。谓身所居处所受用识。是所取相故。彼复如其次第以诸色根器世界色等境界为相。相显现分别者。谓六识身及意。如前所说。所取相而显现故。相变异分别者。谓如前所说。身等相变异生起。相显现变异分别者。谓如前所说。眼识等相显现。于苦乐等位差别生起。他引分别者。谓教法所摄名句文身相。此复二种。一恶说法律为体。二善说法律为体。由此增上力如其次第引二作意所摄。谓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者。谓不如理分别所起六十二见所摄。所有分别散乱分别者。谓如理分别所起无性等执为相所有分别。
  此复十种。谓无性分别。有性分别。增益分别。损减分别。一性分别。异性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随名义分别。随义名分别。如是十种分别依般若波罗蜜多初分宣说。如经言。舍利子。是菩萨实有菩萨正不随观菩萨。正不随观菩萨名正不随观般若波罗蜜多。正不随观菩提。正不随观行。正不随观不行。所以者何。名自性空非空性。色自性空非空性。乃至识自性空非空性。何以故。此色空性非即色亦不离色。别有空性。色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乃至识亦尔。何以故。此唯有名。所谓此是菩萨名。此是菩萨。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是菩提。此是色乃至此是识。由彼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正不随观生。乃至正不随观净。何以故。于所计度彼彼诸法假立客名。由随客名而起言说。随如是如是言说。起如是如是执着。菩萨于如是一切名正不随观。正不随观故不生执着。于此经中为对治无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是菩萨实有菩萨。如是等由实有言。是有性义故。为对治有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正不随观菩萨乃至正不随观不行。由遣补特伽罗及法二性故。为对治增益分别故。说如是言。所以者何。名自性空。由遣不实遍计所执自性故。为对治损减分别故。说如是言。非空性。由于此名遍计所执自性远离性一切时有故。为对治一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此色空性非即色。乃至此识空性非即识。由自性异故。所以者何。色等是遍计所执自性。空性是圆成实自性故。为对治异性分别故。说如是言。亦不离色别有空性。乃至空性即是识。由遍计所执自性无相故。离彼彼无性不可得故为对治自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此唯有名。所谓此是色乃至此是识等。由离能诠无有决定所诠自性故。为对治差别分别故。说如是言。由彼自性无生乃至正不随观净。由遣生等差别相故。为对治随名义分别故。说如是言。于所计度彼彼诸法假立客名。由随客名而起言说如是等。为对治随义名分别故。说如是言。菩萨于如是一切名正不随观。正不随观故不生执着。由随义于名不见不执故。
  无分别者略有三种。一知足无分别。二无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如此三种异生声闻菩萨如次第应知。由诸异生随于一无常等法性。究竟思已便生喜足。谓是事必然更无异望。是名知足无分别。尔时一切寻思分别皆止息故。由诸声闻于诸蕴中为对治常等颠倒故。如理观察唯有色等法时。便得出世间智通达无我性。是名无颠倒无分别。由诸菩萨知色等法唯戏论已。遂能除泯一切法相。得最极寂静出世间智。通达遍满真如。是名无戏论无分别。此无分别智复离五相。谓非无作意故。非超过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所以者何。若无作意故名无分别。熟眠醉等应是无分别智。由彼不思惟诸法相故。若超过故名无分别。从第二静虑已上一切地。应是无分别智。由彼超过寻伺故。若尔三界心心法是分别体。言即为相违。若寂止故名无分别。灭受想定应是无分别智。分别心心法于彼寂止故。若尔智亦应无。若自性故名无分别。色等应是无分别智。彼非分别自性故。若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即分别性应是无分别智。若谓此是无分别。此加行相即分别相故。是故无分别智非彼五相。若尔当云何观无戏论无分别相。谓于所缘不起加行。此复云何。若诸菩萨过随顺教观察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实。由此观察串习力所持故。不由加行于如实无戏论界一切法真如中内心寂定。如是乃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复次若诸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耶。谓令依利软根引发利中根。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前已说一切菩萨性是利根。而复说于时时中应修练根者。由于自种类复有软等三品后后相引发故。说名练根。若异此者诸利根种性补特伽罗应根唯一品。诸菩萨等根品差别应不可得。然有可得。是故利根复有差别。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五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一
  云何论决择。略说有七种。谓义决择。释决择。分别显示。决择。等论决择。摄决择。论轨决择。秘密决择。
  义决择者。谓依六义而起决择。何等六义。谓自性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转义。
  自性义者。谓遍计所执等三自性。
  因义者谓三因。一生因二转因。三成因生因者。谓因等四缘由此能生诸有为故。转因者谓由此次第彼法转如无明缘行等。乃至集灭。由此次第染净转故。成因者。谓现量可得。不可得等正说所摄。由此能成立先所未了所成义故果义者。谓五果何等为五。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上用果。五离系果。异熟果者。谓阿赖耶识等。等流果者。谓前生诸善法所起自相续后诸善法。增上果者。谓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所感器世间。士用果者。谓稼穑等。离系果者。谓由圣道随眠永灭。业义者。谓五种业。一取受业。二作用业。三加行业。四转变业。五证得业。此五业义如前业染中释。相应义者。谓五种相应。何等为五。一聚结相应。二随逐相应。三连缀相应。四分位相应。五转变相应。聚结相应者。谓于舍等有木石等。随逐相应者。谓随眠等因。由有此故。虽烦恼等不现行。而说与彼相应。连缀相应者。谓亲属等展转相应。分位相应者。谓摄受益等相续分位。由此分位现前说名与乐相应。乃至与不苦不乐相应故。转变相应者。谓客尘烦恼等现前由有此故。说与贪等信等相应。转义者。谓五种转。一相转。二安住转。三颠倒转。四不颠倒转。五差别转。相转者。谓生等三有为相。由彼三相差别转故。安住转者。谓所持法住能持中而转故。颠倒转者。谓杂染法不如实转故。不颠倒转者。谓清净法如实转故。差别转者。谓一切行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转故。
  释决择者。谓能解释诸经宗要开发彼义故。此复云何。略有六种。谓所遍知事。所遍知义。遍知因缘。遍知自性。遍知果彼证受。由此六义随其所应遍释诸经故。名释决择。所遍知事。谓蕴等。所遍知义谓无常等。遍知因缘。谓净尸罗守根门等。遍知自性。谓菩提分法。遍知果。谓解脱。彼证受。谓解脱智见。
  又十四门辩释决择。何等十四。谓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数取趣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摄释门者。谓若于是处宣说诸经缘起。所以句义次第意趣释难。
  摄事门者。谓若于是处约学事圣谛事等辩释诸经。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此伽他中依三学说如是等。
  总别分门者。谓若处显示先以一句总。标后以余句别释。如十二暇总集经中先说。自圆净他圆净。二句后如其次第五句五句别释。如是等。
  后后开引门者。谓若处显示能为后后开引所依故。此诸法如是次第说。如信等五根先后次第。必先信受乃发精进发精进已然后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实知。如是等。
  遮止门者。谓若处显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如斤柯喻经中。依止漏尽遮止四种补特伽罗。一处正法外。二处正法中。但得闻思便生喜足。三于修慧中心生怯弱。四资粮未满。告诸比丘。我知我见我说漏尽。如是等一段经文遮止第一。不勤精进修习观行者遮止第二。说斤柯喻遮止第三。说船筏喻遮止第四。转变字门者。谓若处显示转余显了字义变成余义。如不信不知恩等伽他后当说。
  坏不坏门者。谓若处显示失坏不失坏。彼二方便彼二差别。如善生经说。失坏者。谓染着内外依事。内依事五取蕴为相。外依事四宅妻子等为相。不失坏者。谓远离此二种染着。失坏方便者。谓不出家虽复出家。而行放逸不得漏尽与此相违是无失坏方便。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种事俱为美妙。若落须发乃至趣于非家。若尽诸漏乃至自称不受后有者。此正显不失坏及彼方便。兼显失坏及彼方便。由与此相相违故。不失坏差别者。如伽他中显。谓诸比丘美妙寂静离诸漏。此显出家及漏尽。为显漏尽复说余句。谓离欲离系缚。无执受涅槃任持最后身。摧伏魔所使者。此显由世间道离欲。由出世道永断顺下分结。永断顺上分结。永断内依事。此则略说因尽果尽。亦兼显失坏差别。由与此相相违故。安立数取趣门者。谓若处显示依尔所补特伽罗说如是言。如水喻经中依二数取趣说三种四种差别言。何等为二。谓异生及见谛异生。差别有三。谓无白法少白法多白法。见谛差别有四。谓住四果三有学一无学。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句。谓于色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四句。谓于受等四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如因色作四句。如是因受等一切处应广说乃至说言。若所作已办者。一切自谓不受后有耶。设自谓不受后有者。一切所作已办耶。此应作四句。初句。谓诸异生乃至命终恒行妙行。第二句。谓断见者。第三句。谓无学。第四句。谓除上尔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