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十地经论
十地经论
经曰。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不断语。不喜闻语闻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
论曰。依离恶口有二种离。一果行离二对治离。果行离者。谓损他语能令他嗔。如经侵恼语粗犷语若他语令他嗔恨语故。此句次第以后释前。此等义一名异。复有相对语不相对语粗恶语常行语故。如经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不断语故。于中现前语者粗而不断。不现前语者微而有断。如是说者与戒相违能生他苦令他嗔故。如经不喜闻语闻不悦语故。作不利益语因嗔妒心起。令他戒相违。如经嗔恼语故。令他嗔恼有二种无饶益事。一未起嗔者能令生嗔。闻时忆时不爱不乐胸心闭塞故。如经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故。二者已有同意乐事自身失坏令他失坏。如经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故。离如是等恶语故。言果行离。对治离者。谓润益语。于中有二种。一者不粗不疾语。二者可乐语。如经软语妙语故。是中不粗不疾者。戒分所摄受行不断故。喜者名为可乐故。可乐有二种。一者乐可乐。二者安隐可乐。乐者随顺人天故。安隐者随顺涅槃城。如经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故。又复怨亲中人闻时忆时能生欢喜。如经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故。此语如是能作二种利益。一者他未生嗔恨令其不生生欢喜故。复能生三昧故。二者未生亲友令生故。自身现作故。令他现作故。如经心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故。
经曰。离于绮语。常善思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语毗尼语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
论曰。依离绮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善知言说时。依彼此语劝发忆念。修行时若见非善处众生令舍不善安住善法。彼时教化语故。如经常善思语故。时语故。复不颠倒语依展转教诲随顺修行时义言法言故。如经实语义语法语故。复依展转举罪灭诤学行时如法语及阿含语。如经顺道语毗尼语故。复依摄受语说法摄受修行时如威仪住语故。譬喻顺义语故。如经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故。果行离有二种。一细。二粗。远离此二故。言果行离。细粗者。如经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故。
经曰。离于贪心。于他所有一切财物。他所用财不生贪心。不求不愿不生贪心。
论曰。依不贪有三种。一事。二体。三差别。事者摄受用。于中有二种。一已摄受用。二摄护想。如经于他所有一切财物故。体者有二种。一所用事。谓金银等。二资用事。谓饮食衣服等。如经他所用财故。不贪性者对治贪心故。如经不生贪心故。此差别对治三种贪。三种贪者。一欲门行。二得门行。三夺门行。对治是等。如经不求不愿不生贪心故。于中初二细第三粗。
经曰。离于嗔心于一切众生常起慈心安隐心怜愍心乐心利润心摄饶益一切众生心。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悉皆远离。所有一切随顺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论曰。依离嗔障对治。为五种众生说。一于怨仇所生慈愍心。如经常起慈心故。二于恶行众生所。如经生安隐心故。三于贫穷乞丐及苦众生所。如经生怜愍心乐心故。四于乐众生所烦恼染着处。如经利润心故。五于发菩提心众生所。无量利益行中勤劳疲惓故。如经摄饶益一切众生心故。此慈心等有六种障。此非分别亦非一一对。于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随顺增长。未生亲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长。于自身中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灭。于不善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长。于他身中不爱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爱事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随顺。如经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皆悉远离故。此修多罗文句次第说此嗔恨等无量恶行根本故。言等彼悉舍离故。余随所念一切尽以慈心利益。如经所有一切随顺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经曰。离于邪见随顺正道。舍于种种占相吉凶。离恶戒见修正直见。不奸欺不谄曲。决定诚信佛法僧宝。菩萨如是日夜常护十善业道。
论曰。依正见有七种见对治。何者七种见。一者异乘见。此对治。如经随顺正道故。二者虚妄分别见。三者戒取净见。此对治。如经舍于种种占相吉凶离恶戒见故。恶戒见者。自取所见故。四者自谓正见。此对治。如经修正直见故。五者覆藏见。六者诈现不实见。此对治。如经不奸欺不谄曲故。七者非清净见。谓世间见。此对治。如经决定诚信佛法僧宝故。如是已说一切种离戒。
复说离戒增上清净。不断不阙常护持故。如经菩萨如是日夜常护十善业道故。如是具足一切种离戒性成就故。复示不断不阙故。次说摄善法戒净。谓菩萨作是思惟等修多罗次第说。
经曰。菩萨作是思惟。一切众生堕诸恶道。皆由不离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是故我当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为他说法令住善者。无有是处。
论曰。堕诸恶道者有三种义。一者乘恶行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恼故。三者常堕种种苦相处故。何故言十不善业道。谓摄到一切恶果数故。言十不善业道。摄到一切恶果数者。说十不善业道故。数者摄取十名故。恶者不善故。果者堕地狱畜生饿鬼等可毁故。到者摄取业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萨如是远离无因颠倒。因善解众生自行恶业。住非法处不能远离。菩萨思惟深寂静已。欲救彼众生自知堪能。复观察障及对治不善业道及果。善业道及果。及上上清净起增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
经曰。是菩萨复深思惟。行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行十善业道集因缘故。则生人中。乃至生有顶处。又是上十善业道与智慧观和合修行其心狭劣故。心厌畏三界故。远离大悲故。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
论曰。智慧观者实相观故。恶道者是苦。不善业道是集。彼离是灭。彼对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业道是集。离彼使是灭。彼对治是道。智慧同观修行无分别。声闻有五种相。一因集。二畏苦。三舍心。四依止。五观。如是狭劣等是声闻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益。如经其心狭劣故。畏苦者如经心厌畏三界故。舍心者舍诸众生。如经远离大悲故。依止者依师教授故。观者念音声故。何者音声。我众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从音声解故。入众生无我非法无我。如经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故。
经曰。又是上十善清净业道不从他闻故。自正觉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
论曰。辟支佛有三种相。一者自觉。二不能说法。三观少境界。不假佛说法及诸菩萨唯自觉悟。如经不从他闻故。自正觉故。不起心说法。不堪说法故。如经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观微细因缘境界行故。如经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故。因集畏苦舍众生。辟支佛亦有此法。所有胜事此中已说。
经曰。又是上上十善业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故。于诸众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善起大愿故。不舍一切众生故。观佛智广大故。菩萨地清净波罗蜜清净入深广行成。
论曰。菩萨有四种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众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广无量故。此是因集。如经又是上上十善业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故。见诸众生习行苦因及受苦时起悲愍心。依彼众生作利益是菩萨用。如经于诸众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谓四摄法。如经方便所摄故。地者有三种。一者净深心地。十大愿得名。如经善起大愿故。二者不退转地。得寂灭行已不舍解脱众生。如经不舍一切众生故。三者受大位地。是故求证佛广大智。如经观佛智广大故。菩萨地清净波罗蜜清净入深广行成。此中但说菩萨地广成便足。何故复说地净波罗蜜净。有上上清净故。第一法清净故。显示菩萨深广行成。第一义者波罗蜜义故。
经曰。又是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修行一切种令清净具足。
论曰。上上者。有四种义显上上事。一者灭。二者舍。三者方便。四者无厌足。不善业道共习气灭故。善业自在成就故。声闻辟支佛舍故。方便者于菩萨乘善巧故。余残无厌足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种令清净故。如经又是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修行一切种令清净具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显示力佛法。应知。次上依大悲利益众生戒增上。有五种义。一者智。二者愿。三者修行。四者集。五者集果。智者有三种相。一者时差别。二者报果差别。三者习气果差别。
经曰。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良。二者二妻相诤不随己心。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恒为多人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破坏眷属。二者得弊恶眷属。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所有言说恒有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说正语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说不能辩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贪财无有厌足。二者多求恒不从意。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他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恒谄曲。诸佛子。如是十不善业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
论曰。时差别者。依不善业道因果上中下差别。如经是菩萨作是思惟。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故。前总观不善业道因。今别观报果一切诸恶处。如经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乃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故。习气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种果。如经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恒谄曲故。是中时报差别者。示现苦深重故。云何示现。下者饿鬼中深故。中者复转深故。上者转转重深故。习气果差别者。随顺至善道中故。总别合观恶道中无量大苦。如经诸佛子如是十不善业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故。云何为愿。
经曰。菩萨复作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业道乐行法行。
论曰。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如经菩萨复作是念乃至乐行法行故。云何修行。
经曰。菩萨远离十不善业道。安住十善业道。亦令他人住于十善业道。
论曰。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如经菩萨远离十善业道。乃至亦令他人住于十善业道故。云何为集。
经曰。是菩萨复于一切众生中生安隐心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利益心守护心我心师心生尊心。
论曰。集者依增上悲。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一者于恶行众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经安隐心故。二者于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如经乐心故。三者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如经慈心故。四者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如经悲心故。五者于乐众生欲令不放逸。如经怜愍心故。六者于外道众生欲令现信佛法故。如经利益心故。七者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如经守护心故。八者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如经我心故。生余二心者。观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集具足功德。如经师心故。生尊心故。集果者胜悲所摄欲胜。
复次依增上颠倒为首于三种众生。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众生者有二种。一受用时。二追求时。受用有三种。一受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财。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有求众生亦有二种。一者道差别。二者界差别。梵行求众生亦有二种一者邪见诸外道等。二者正见同法小乘等。彼诸众生趣如是道。随顺对治令住如所应处。云何颠倒为首。
经曰。菩萨复作此念。是诸众生堕于邪见恶意恶心行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众生行真实道。住正见道如实法中。
论曰。邪见者谓四颠倒。此颠倒者二倒名为恶意。专念行故。二倒名为恶心。非专念行。谓我净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者是诸烦恼。稠林者烦恼使故。如经菩萨复作此念。是诸众生堕于邪见恶意恶心行恶道稠林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妙法正念正见出世间法。如经我应令彼众生行真实道。住正见道如实法中故。云何受不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