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
论曰。次当显示净法界相。释难决择法界差别。谓有难言。若诸如来法界为性。法界则用。真如为体。真如即是诸法共相。诸法既有种种差别。法界随彼。云何无有种种差别。法界若有种种差别。云何清净。非颇胝迦种种依止共相应故无种种相。为释此难故说最初太虚空喻。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者。如世虚空虽遍一切有形碍色等不等类差别相中。品类差别故名种种。自体集在觉慧等上分明显现。故名为相。即是行相而不可说有种种相者。而此虚空不可宣说有诸形碍种种色相。由此虚空其性自尔不应说故名不可说。或不能说名不可说。谓此虚空其性如是。不可宣说有其种种能表色相。亦不可说有其种种所表色相。而见虚空有种种相。及可说有种种相者。此见空中种种色相。非见虚空。及假说有种种色相。如青黄等。或长短等。非实是有。非假说有则有实事。云何遍在一切色中。无种种相体唯一味者。非此虚空由与种种色相应故成种种相。不舍自性体唯有一无障碍味。无异相故。如是如来清净法界等者。如世虚空有体无体。虽遍一切形碍色中。而不随成形碍差别。亦不可说有诸色相。虽亦说有唯假非实。由此虚空不舍自相取他相故。如虽假说虚空虚空而虚空性实不可说。清净法界亦复如是。虽假说言真空真空。而真空性实不可说。由此虚空先所说因种种依止共相应故。如颇胝迦。法界应有种种别者。有不定过。现见虚空。虽与种种色相相应。而无诸色种种相故。如烟雾等共相应故。有时见空有种种相。由自虚妄分别力故。但见烟等有种种相。非见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见故。如是由自虚妄分别增益力故。但见色等有种种相。非净法界。净法界中虽无真实种种境界言说法教。而有种种境界法教差别相转。非由彼有种种相故。亦令法界有种种相。以净法界离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别所起为境。然诸法教亦不唐捐。是证法界展转因故。如见字书解所说义。由此法教是诸如来大悲所流。能展转说离言说义。如以众彩彩画虚空甚为希有。若以言说说离言义。复过于彼。如说。海慧。譬如有人以种种色彩画无色无见无对无表虚空。如墙壁等。甚为希有。诸佛世尊证得甚深离言说法。能以言说为诸有情补特伽罗。宣说开示复难于彼。如是广说。又颇胝迦法界为性亦清净故。非同法喻。所立因义。随一不成或俱不成。
经曰。又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亦与贪等诸烦恼垢共相应故。云何不如所余有漏心心法品成不清净。为释此难故。说第二太虚空喻。又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者。无有别处。故名不相舍离。遍在内行不见出外故。既在内行不见出外。不可定言是一是异。若有别处。是则虚空应有形碍。应是无常。而不为色过所染污者。如太虚空虽遍一切形碍色内。而不为色过失所染。色过失者。谓是生长贪嗔等因。非青黄等种种异相。又于空中所有云雾黑影色等。能令太虚舍净相故。及能障碍净见生故。名色过失。又于心上所增境相名色过失。为顺他意故作前说。非太虚空为彼诸色过失所染。自性净故。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者。如佛自心真实清净。本性光洁本性净故。一切众生心性亦尔。本性真实本性清净。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众生心平等性。如说由何说心平等。由空性故说心平等。如是广说。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众生心性。是故说名心平等性。为辩如是心法性故。说由真实不相舍离。由是有情本净心性。虽本性净复由今时客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云何有情心有贪等。自分别力所任持故。心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为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无明眩翳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性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就有如来种性有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皆当作佛。如有说言。一切无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说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尔者。便违所说。五种种性诸佛功德。应当有尽。无所度故。则违所说。如来功德常无断尽。不应无益。常住世间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净法界虽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见日月。如有颂言。
众生罪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说。亦与贪等诸烦恼垢共相应故。如余有漏心心法品。清净法界成不净者。有不定过。虚空虽与色垢相应。非不净故。心心法品虽与贪等烦恼相应。而用清净法界为性。非不净故。非同法喻。如说意乐不清净者。见心不净随彼亦说法界不净。由清净相不显现故。意乐净者。见与贪等垢相应心本性清净无垢秽故。法界常净。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虚空。非诸有情过所染污。此说法界遍一切者。所执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经曰。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而此虚空无有起作。如是如来清净法界。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清净法界无有起作。
论曰。复有难言。若诸如来清净法界真如为体。则无戏论亦无起作。云何得容利有情事因缘智生。若容智生则有起作。云何如来真如为相。为释此难故。说第三太虚空喻。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者。如太虚空。虽无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业。身语二业有形碍故。可须容受。意业云何。非无形质。有对碍故。须他容受。即以此事名为容受。谓彼生时不为障碍。有对碍物亦以生时无障碍故。说言虚空之所容受。此法亦尔。生时无障而得生故。亦得说言虚空容受。又有对物无对碍时。容受余物得往来故。依此法上假立虚空。意业亦尔。将欲灭时容受余物。令得生起。何为不得。依此法上假立虚空。若异此者实有虚空遍一切处。云何容受。若体实有不障碍故余法得生名容受者。一切无色实有体法皆无障碍。并能容受应名虚空。余处说言。唯色无故名虚空者。就世共知粗相而说。是故虚空容受三业亦无过失。而此虚空无有起作者。非此虚空如是分别。我容受此不容受彼。虽无作意而能容受。日月灯等所有光明亦复如是。虽无作意此彼分别。法尔生时能照诸色。如意宝珠亦复如是。虽无作意而能满足众生意愿。所余亦尔。且举虚空类显一切。如是如来清净法界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者。谓诸如来清净法界任性而住。无有作意。安立一切利众生事。一切智者。圆镜智等。一切所变化者。身语意化。一切利众生事者。谓能成办一切有情胜利乐事。清净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时为助因故。清净法界无有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舍余境界趣余缘故。心动名作。心虑动摇有所作故。谓净法界虽无作意。心虑动摇而能容受诸智变化利有情事。复次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者。谓净法界含容一切受用变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无穷尽故。极广大故。无对碍故。虽无分别而增上力能生彼故。此总义言如虚空等容色生等作用转时。虽无有我我所作意戏论分别。而法尔力广作一切差别作用。如是如来住无漏界。虽无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戏论种种分别。而先所修大愿力故。能起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如是如来第一难思安住法身。由先愿力所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德庄严。穷生死际劫量相续。虽无分别。而作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如来虽无如是分别。我于如是如是事业。当作不作。而本愿力一切能作。如先发愿。或入睡眠或入灭定。虽无作意随所要期觉悟出定。如海慧经作如是说。如诸苾刍要期钟声而入灭定。不闻钟声亦无分别。由要期力应时出定。如是广说。
佛地经论卷第四
经曰。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而此虚空无生无灭。如是如来净法界中。诸智变化利众生事。现生现灭。而净法界无生无灭。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不相舍离一向随转。是则法界应有生灭。若无生灭不应遍在所知境界不相舍离一向随转。为释此难故。说第四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等者。此义意言。如太虚空遍在诸色。容受色相不相舍离一向随转。诸色虽复现生现灭。而虚空性无生无灭。如是如来清净法界遍一切境。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不相舍离一向随转。智等虽有现生现灭。而净法界无生无灭。就此密意。契经中说。曼殊室利不生不灭故名如来。乃至广说。就胜义谛。色等诸法亦无生灭。就世俗谛。施设生灭。是故言现。此意说言。就世俗相现有生灭。非胜义体实有生灭。净法界中诸智变化利众生事。亦复如是。
经曰。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增现减。而此虚空无增无减。如是如来净法界中。显示如来甘露圣教有增有减。而净法界无增无减。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不相舍离。如来圣教现见有增后当减灭。法界同彼应有增减。若尔法界应不清净。为释此难故。说第五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增现减等者。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如是圣教奉行证圣。得无学果。千载已前多分有故。说佛正法但经千载。非佛教法但住千岁。又声闻藏虽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载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载已后乃兴空有二种异论。是故说言。如来正法但经千载。而净法界无增无减者。如来圣教就世俗理有增有减。非就胜义法界为性。无增减故。色等亦尔。法界为性无增无减。就胜义理犹如虚空。无增无减相。是故言现。谓就世俗识等变现似有增减。非就真性净法界中。色等诸法皆离戏论分别相故。
经曰。又如空中十方色相无边无尽。是虚空界无边尽故。而此虚空无去无来无动无转。如是如来净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众生利益安乐。种种作用无边无尽。清净法界无边尽故。而净法界无去无来无动无转。
论曰。复有难言。若诸如来法界为体。如来施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或去或来。法界与彼不相离故。如所余法应有去来应有生等。若尔法界应不清净。法界若无去来等事。不应十方施诸有情利益安乐。为释此难故。说第六太虚空喻。又如空中十方色相无边无尽等者。如虚空界无边无尽。十方世界亦无边尽是故其中种种色相。亦无边尽。无一方边无诸方尽。成就时处。是故说名无边无尽。而此虚空无去无来无动无转者。以太虚空含容一切遍一切故。无作用故。如是如来净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众生等者。利乐作用无边无尽。义如前说。清净法界无边尽故者。以净法界无边尽故。虽无行动。而增上力。能于十方无边世界无边有情利乐事转。而净法界无去无来等者。舍此就彼名去。舍彼就此名来。无动无转。初标后释。法界无者。无边际故。无形碍故。若有边际形碍诸法可说。异方去来动转非无边际形碍。法界如虚空等。得说去来动转作业。此总义言。清净法界是诸如来胜义自体。法界遍在一切有情相续中。有彼诸有情自善种子成熟力故。由净法界增上缘力。彼识生时如是作用变现。而转说名如来作诸众生利益安乐。除此作用。增上缘力更无如来法身能作有情利益安乐事用。如契经言。善男子。如来都无去来等事。而言如来去来等者。就受用身及变化身。无相违过。
经曰。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现坏现成。而虚空界无坏无成。如是如来净法界中。现无量相成等正觉。或复示现入大涅槃。而净法界非成等觉。非入寂灭。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离去来等。云何无有方所去来。而得正觉般涅槃等。若有去来还得前过。为释此难故。说第七太虚空喻。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等者。此难不然。譬如世界现坏现成。而虚空界无成坏故。净法界中虽有诸佛现成正觉般涅槃等。而净法界真实无有成等正觉涅槃等事。若有此事。可为此故有去来等。如虚空中现诸世界灭坏生成。就世俗理非真实义。彼如太虚皆性空故。如是如来清净法界。现无量相成等正觉或复涅槃。亦由世俗非真实义。成正觉者。入涅槃者。皆无有故。缘生诸蕴非我性故。若净法界就真实义。有此二者应非真实。以真实法不舍自相取余相故。若许法界舍非正觉成等正觉。舍非涅槃得般涅槃。则非真实。若有意谓。即以此义名为真实等正觉者。曾无有时不等正觉般涅槃者。曾无有时不般涅槃。是故真实。若尔余事亦应如是。坏劫恒坏无时不坏。成劫恒成无时不成。瓶等无时不是瓶等。如是等事皆应真实。若尔不应修观行者。度炽火等遍满世界往余世界。应被其中火所烧等。获得增上胜解力者。于其地等应无自在转变作用。非得胜定自在力者。现等正觉非等正觉。现般涅槃非般涅槃。是故虽有先正觉位今涅槃位。而净真如不舍自相故。净法界非成等觉。非入涅槃。此中二种皆是增益为自相故。非真实有。作者作用。皆是遍计所执相故俱无所有。而言随觉一切法故名菩提者。此是出世无分别智成等正觉。此中亦以缘真如智二种分别。不现行故非等正觉非般涅槃。即依如是密意说言。天子当知。以一切法皆无生故。诸佛现生无得无证。乃至广说。遍计所执无所有故。生等分别亦无有故。由世俗理施设二故。由变化身示现二故。随顺所化有情意故。如来示现如是二事。且举二事类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