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复次,诸法无性故虚诳,虚诳故空。如偈说: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诸法无有性。何以故?诸法虽生不住自性,是故无性。如婴儿定住自性者,终不作匍匐乃至老年;而婴儿次第相续有异相现匍匐乃至老年,是故说见诸法异相故知无性。
  问曰:若诸法异相无性即有无性法,有何咎?
  答曰:若无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何以故?无有根本故,但为破性故说无性。是无性法若有者,不名一切法空。若一切法空,云何有无性法?
  问曰:
  诸法若无性,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
  诸法若无性,则无有异相,而汝说有异相,是故有诸法性。若无诸法性,云何有异相?
  答曰: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若诸法决定有性,云何可得异性?名决定有,不可变异,如真金不可变,又如暗性不变为明,明性不变为暗。
  复次,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壮。
  若法有异者,则应有异相,为即是法异?为异法异?是二不然。若即是法异,则老应作老,而老实不作老。若异法异者,老与壮异,壮应作老,而壮实不作老。二俱有过。
  问曰:若法即异,有何咎?如今眼见,年少经日月岁数则老。
  答曰:
  若是法即异,乳应即是酪;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若是法即异者,乳应即是酪,更不须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乳与酪有种种异故,乳不即是酪,是故法不即异。若谓异法为异者,是亦不然,离乳更有何物为酪?如是思惟,是法不异,异法亦不异,是故不应偏有所执。
  问曰:破是、破异,犹有空在,空即是法。
  答曰: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若有不空法,相因故应有空法,而上来种种因缘破不空法。不空法无故则无相待,无相待故何有空法?
  问曰:汝说不空法无故,空法亦无。若尔者,即是说空,但无相待故不应有执。若有对应有相待,若无对则无相待,相待无故则无相,无相故则无执,如是即为说空。
  答曰: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为破六十二诸见,及无明爱等诸烦恼故说空。若人于空复生见者,是人不可化。譬如有病,须服药可治,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如火从薪出,以水可灭,若从水生,为用何灭?如空是水,能灭诸烦恼火。有人罪重,贪著心深,智慧钝故,于空生见,或谓有空,或谓无空,因有无还起烦恼。若以空化此人者,则言我久知是空。若离是空则无涅槃道,如经说:“离空无相无作门得解脱者,但有言说。”
中论卷第三破合品第十四
  说曰,上破根品中,说见、所见、见者皆不成。此三事无异法故则无合,无合义今当说。
  问曰:何故眼等三事无合?
  答曰:
  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终无有合时。
  见是眼根,可见是色尘,见者是我,是三事各在异处,终无合时。异处者,眼在身内,色在身外,我者或言在身内,或言遍一切处,是故无合。
  复次,若谓有见法,为合而见?不合而见?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合而见者,随有尘处应有根有我,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合。若不合而见者,根、我、尘各在异处亦应有见,而不见。何以故?如眼根在此,不见远处瓶,是故二俱不见。
  问曰:我、意、根、尘,四事合故有知生,能知瓶衣等万物,是故有见、可见、见者。
  答曰:是事根品中已破,今当更说。汝说四事合故知生,是知为见瓶衣等物已生?为未见而生?若见已生者,知则无用;若未见而生者,是则未合,云何有知生?若谓四事一时合而知生,是亦不然。若一时生则无相待。何以故?先有瓶,次见,后知生,一时则无先后。知无故,见、可见、见者亦无。如是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定相,何得有合?无合故空。
  复次,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如见、可见、见者无合故,染、可染、染者亦应无合。如说见、可见、见者三法,则说闻、可闻、闻者余入等。如说染、可染、染者,则说嗔、可嗔、嗔者余烦恼等。
  复次,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
  凡物皆以异故有合,而见等异相不可得,是故无合。
  复次,
  非但见等法,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
  非但见、可见、见者等三事异相不可得,一切法皆无异相。
  问曰:何故无有异相?
  答曰:
  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
  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
  汝所谓异,是异因异法故名为异,离异法不名为异。何以故?若法从众缘生,是法不异因,因坏果亦坏故。如因梁椽等有舍,舍不异梁椽,梁椽等坏舍亦坏故。
  问曰:若有定异法,有何咎?
  答曰:
  若离从异异,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
  若离从异有异法者,则应离余异有异法,而实离从异无有异法,是故无余异。如离五指异有拳异者,拳异应于瓶等异物有异,今离五指异,拳异不可得,是故拳异于瓶等无有异法。
  问曰:我经说,异相不从众缘生,分别总相故有异相,因异相故有异法。
  答曰:
  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
  汝言分别总相故有异相,因异相故有异法。若尔者,异相从众缘生,如是即说众缘法。是异相离异法不可得故,异相因异法而有,不能独成。今异法中无异相。何以故?先有异法故,何用异相?不异法中亦无异相。何以故?若异相在不异法中,不名不异法。若二处俱无,即无异相;异相无故,此彼法亦无。
  复次,异法无故亦无合。
  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
  是法自体不合,以一故,如一指不自合。异法亦不合,以异故,异事已成不须合故。如是思惟,合法不可得。是故说合者、合时、合法,皆不可得。
观有无品第十五(有十一偈)
  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
  答曰: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
  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答曰: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如金杂铜则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则不须众缘,若从众缘出当知无真性。又性若决定,不应待他出,非如长短彼此无定性故待他而有。
  问曰:诸法若无自性,应有他性。
  答曰: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诸法性众缘作故,亦因待成故无自性。若尔者,他性于他亦是自性,亦从众缘生相待故亦无,无故云何言诸法从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
  问曰:若离自性、他性有诸法,有何咎?
  答曰:
  离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诸法则得成。
  汝说离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离自性、他性则无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则成,如瓶体是自性,衣物是他性。
  问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应有无。
  答曰: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应受无亦无。何以故?有法坏败故名无,是无因有坏而有。
  复次,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若人深著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若破他性则见有,若破有则见无,若破无则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灭诸见安隐故,更不生四种戏论,是人则见佛法真实义,是故说上偈。
  复次,
  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删陀迦旃延经中,佛为说正见义离有离无。若诸法中少决定有者,佛不应破有无。若破有则人谓为无,佛通达诸法相故,说二俱无,是故汝应舍有无见。
  复次,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若诸法决定有性,终不应变异。何以故?若定有自性,不应有异相,如上真金喻。今现见诸法有异相故,当知无有定相。
  复次,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定有性,云何可变异?若无性则无自体,云何可变异?
  复次,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若法定有有相,则终无无相,是即为常。何以故?如说三世者,未来中有法相,是法来至现在,转入过去,不舍本相,是则为常。又说因中先有果,是亦为常。若说定有无,是无必先有今无,是则为断灭,断灭名无相续。因由是二见,即远离佛法。
  问曰:何故因有生常见?因无生断见?
  答曰: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若法性定有,则是有相非无相,终不应无;若无则非有,即为无法,先已说过故,如是则堕常见。
  若法先有,败坏而无者,是名断灭。何以故?有不应无故,汝谓有无各有定相故。
  若有断常见者,则无罪福等破世间事,是故应舍。
观缚解品第十六(十偈)
  问曰:生死非都无根本,于中应有众生往来、若诸行往来,汝以何因缘故,说众生及诸行尽空,无有往来?
  答曰: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
  诸行往来六道生死中者,为常相往来?为无常相往来?二俱不然。若常相往来者,则无生死相续,以决定故,自性住故。若以无常往来者,亦无往来生死相续,以不决定故,无自性故。若众生往来者,亦有如是过。
  复次,
  若众生往来,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
  生死阴界入即是一义。若众生于此阴界入中往来者,是众生于燃可燃品中,五种求不可得,谁于阴界入中而有往来者?
  复次,
  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若众生往来,为有身往来?为无身往来?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来,从一身至一身,如是则往来者无身。又若先已有身,不应复从身至身。若先无身则无有,若无有,云何有生死往来?
  问曰:经说有涅槃灭一切苦,是灭应诸行灭、若众生灭。
  答曰:二俱不然。何以故?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汝说若诸行灭、若众生灭,是事先已答。诸行无有性,众生亦种种推求生死往来不可得,是故诸行不灭,众生亦不灭。
  问曰:若尔者则无缚无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汝谓诸行及众生有缚解者,是事不然。诸行念念生灭故,不应有缚解。众生先说五种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缚解?
  复次,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若谓五阴身名为缚,若众生先有五阴,则不应缚。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无身亦不应缚。何以故?若无身则无五阴,无五阴则空,云何可缚?如是第三更无所缚。
  复次,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
  若谓可缚先有缚,则应缚可缚,而实离可缚先无缚,是故不得言众生有缚。或言:“众生是可缚,五阴是缚。”或言:“五阴中诸烦恼是缚,余五阴是可缚。”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离五阴先有众生者,则应以五阴缚众生,而实离五阴无别众生。若离五阴别有烦恼者,则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别烦恼。复次,如去来品中说: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时不去。如是未缚不缚,缚已不缚,缚时不缚。
  复次,亦无有解。何以故?
  缚者无有解,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缚者无有解。何以故?已缚故。无缚亦无解。何以故?无缚故。若谓缚时有解,则缚解一时,是事不然,又缚解相违故。
  问曰:有人修道现入涅槃得解脱,云何言无?
  答曰: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若人作是念:“我离受得涅槃。”是人即为受所缚。
  复次,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
  诸法实相第一义中,不说离生死别有涅槃。如经说:“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诸法实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槃?
观业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问曰:汝虽种种破诸法,而业决定有,能令一切众生受果报。如经说:“一切众生皆随业而生,恶者入地狱,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槃。”是故一切法不应空,所谓业者。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人有三毒,为恼他故生行,善者先自灭恶,是故说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恼众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后世乐果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