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般若部
-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心不自念‘我当以神足到十方见诸佛世尊’,亦不念言‘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当听受’,亦不念言‘我当尽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亦不自念‘我当自知不可计劫所从生之事’,亦复不念见十方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之趣,是菩萨为应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菩萨自念‘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令般泥洹’,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行者,众魔不能得其便,诸世间之事皆为降伏。十方恒沙诸佛皆共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天,是诸天皆共护是菩萨,不令中道有碍。是菩萨身中所有众病现世为愈。所以者何?用有普慈加众生故。当知是为应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疾得陀邻尼,诸三昧门皆现在前,在所生处常见诸佛乃至道场常不离佛,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念有法合与不合、等与不等。所以者何?以不见法合,亦不见法等,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念‘我当疾逮觉法性,亦不不逮觉’。何以故?法性者,无所逮觉是为合。
“复次,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见有法与法性别者亦不见合,亦不念言‘法性作若干差别’,是为菩萨一切皆合,亦不作念言‘是法于法性现亦不不现’。何以故?初不见于法性现者,当知是则为合。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于法性不与空合,空亦不与法性合,是为合;六情、十八性亦不与空合,空亦不与六情、十八性合,乃至法性不与空合,空亦不与法性合。舍利弗,如是空合最为第一,行空菩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净佛国土教授众生疾成至佛。舍利弗,诸所有应般若波罗蜜无过,是应最尊第一、应无上。所以者何?为是空、无相、无愿无上正真应故。
“舍利弗,如是行者,当知是菩萨已受莂近于道场;如是行者,为不可计阿僧祇人而作益厚。菩萨亦不念言‘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复不念‘诸佛世尊当授我莂’,亦不念‘我受莂不久,当净佛国土’,亦不念‘我当成至佛而转法轮’。所以者何?与法性一体无有别,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诸佛有所说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初不见有生众生相,亦不见灭众生相。何以故?一切众生初不见起灭故。一切众生不见有生,尚不见有生灭,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起众生相,不空众生相,不见众生行,不别众生行,是为菩萨行第一空行。菩萨住是中者,为都合集众合于其中住。菩萨如是住者,为处大慈大悲,无嫉慢意,无乱怠意,无恚恨意,无起恶意,不起恶智意也。”学五眼品第四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应般若波罗蜜者,从何所来而生是间?于是间去复生何所?”
佛告舍利弗言:“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于兜率天上来生是间,或于他方佛国来生是间,或从人道中来生是间。从兜率天上来者,终不失般若波罗蜜,诸陀邻尼、诸三昧门、诸众智门悉皆在前。从他方佛国来者,便疾成般若波罗蜜,于智慧中日日增益,诸深法要皆现在前,却后乃成般若波罗蜜,所生常见诸佛不离诸佛。从人道中来者,是菩萨未及阿惟越致者,诸根闇钝不能疾得般若波罗蜜,不能便见陀邻尼门。
“舍利弗,汝所问菩萨习行般若波罗蜜者,于是间终当生何所?是菩萨当生他方佛国,从一佛国复生一佛国,常见诸佛不离诸佛世尊。
“复有菩萨无有沤和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闇钝不大聪明。
“舍利弗,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沤和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常生诸佛所教授处,当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觉者,常不离般若波罗蜜。
“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和拘舍罗不随禅生,生于种姓大豪贵家,生梵志家,生迦罗越家,所可生处常教众生。
“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和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教授众生供侍诸佛。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行第一禅,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从梵天已至十方诸佛转法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法轮。复有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具足三昧不随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持清净行便生兜术天,于其天上随其寿命诸根具足,为无央数诸天人眷属围绕而为说法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
“舍利弗,复有菩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形界、无形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礼事诸佛。
“复有菩萨得六神通游诸佛刹,其所至处无有声闻、辟支佛教名。
“复有菩萨持六神通生诸佛刹,其寿无量往生其国。
“复有菩萨以六神通游诸世界,到无佛处于其刹中叹佛法众,令彼众生闻三尊之功德,闻已欢喜皆得往生诸佛国土。
“复有菩萨从初发意得于四禅,得四清净、四无形定、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生三界,常生有益于众生之处。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从初发意便上菩萨位至阿惟越致地。
“复有菩萨从初发意便得阿惟三佛转于法轮,益于无数亿百千众生已,于无余界而般泥洹,其法留住或半劫一劫。
“复有菩萨适发道意便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诸无数亿百千诸菩萨,共游诸佛国净诸佛土。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至四无形定,皆于其中而自娱乐,住于四禅从四禅起还至解脱禅定,解脱禅起至无形定,从无形定起入解脱禅,从解脱禅起至无思想慧禅,复从是起还入解脱,以沤和拘舍罗入蒲佉阇三昧,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复有菩萨以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取声闻、辟支佛证。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入三十七品,诸发小道者各使得度,诸有声闻及辟支佛所得道慧,皆是菩萨之忍也。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为阿惟越致。
“舍利弗,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生兜术天者,当知是拔陀劫中诸菩萨等也。
“复有菩萨以四禅福乃至佛十八法,所可有道志不信受,当知是菩萨则一生补处。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从一佛刹复至一佛国,建立众生使至道场,知是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当更无数阿僧祇劫乃成佛耳。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众生故不说无益之事。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众生故从一佛国复至一佛国断三恶趣。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常以惠施安乐一切,恣所求索,象马、车乘、衣被、财谷、国城、珍宝皆给与之。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能自变身如佛形像,入三恶趣随其语言而为说法皆度脱之。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变身如佛遍至十方,教授众生能净佛土,已至十方,悉观诸佛威仪法则好丑清浊,而便自起上妙最尊殊异之土,淳以一乘教诸一生补处菩萨。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便具大士三十二相,诸根特异,众生见者莫不敬喜,因其欢喜以三乘法而度脱之令般泥洹。
“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先当学清净身口意,便得诸根特异,已得殊异亦不自举亦不下人。
“复有菩萨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乃成阿惟三佛,初不堕三恶趣。
“复有菩萨从始发意至阿惟越致,初不忘舍十善之行。
“复有菩萨行檀尸波罗蜜,得作遮迦越罗,得化众生建立十善,所有财宝惠施众生。
“复有菩萨行檀尸波罗蜜,亿百千返作遮迦越罗,常供养诸佛恭敬启受。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诸众生照明法化,乃至阿惟三佛不离照明。是故菩萨常明佛法,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者,常摄身口意,不善之事不令妄起。”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摄身口意?”
佛言:“菩萨心念:‘不持身口意诸恶因缘用作罪事。’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身口意;虽有身口意,终不嫉恚、邪见,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杀盗淫,无懈慢意,初不起恶智之事。若有菩萨不能舍此诸恶事者,此非菩萨。
“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者,除身恶行,除口恶言,除意恶念。”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除身口意?”
佛言:“菩萨不倚身口意,是故能除。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常奉十善,是故过诸声闻、辟支佛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净于佛道,净于六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净于佛道?”
佛言:“菩萨不倚身口意,不倚六波罗蜜,不倚罗汉、辟支佛,不倚菩萨,亦不倚佛。所以者何?于一切法无所倚故,是为菩萨道。舍利弗,复有菩萨一一行诸波罗蜜,用是故无能伏者。”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无能伏者?”
佛言:“菩萨行六波罗蜜者,不有念五阴、六情,不有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不有念十八性,不有念三十七品,不有念六波罗蜜,不有念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不共,不有念声闻、辟支佛道,不有念佛道,不有念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舍利弗,菩萨行六波罗蜜,于功德中展转增益,用是故无能伏者。
“复次,舍利弗,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具足萨云若,以诸慧不堕恶趣,不堕贫贱中,所受身体诸根具足人不憎恶,常为诸天、阿须伦所敬爱。”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慧?”
佛言:“菩萨以具足诸慧尽见恒沙诸佛世尊,从诸世尊听受法教,悉闻诸佛德好之法。得慧菩萨无有佛想,亦无菩萨想,亦无声闻、辟支佛想,亦无我想,亦无人想,亦无诸佛国想。慧行菩萨行檀波罗蜜,亦不见檀,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行三十七品亦复不闻三十七品名,亦不见佛十八法。舍利弗,是为菩萨之慧,以是慧故具足诸法,亦不贡高见一切诸法。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净于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净于肉眼?”
佛言:“有菩萨以肉眼见百踰旬中、二百踰旬;有菩萨以肉眼见一阎浮提,见二阎浮提,见四天下;有菩萨以肉眼见千世界,见二千世界,有见三千世界。是为菩萨于肉眼净。”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天眼?”
佛言:“菩萨以天眼见四王天上所有悉识悉知,从忉利天至第六天乃至阿迦腻吒天,菩萨悉见悉识悉知。从四王天上至阿迦腻吒天,此诸天人皆不识、不知、不见菩萨天眼所见。菩萨天眼悉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生死善恶之事悉见悉知。是为菩萨于天眼净。”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于慧眼净?”
佛言:“菩萨慧眼不作是念:‘有为法,无为法,有道法、俗法。’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识,无法不觉。是为菩萨于慧眼净。”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得法眼净?”
佛言:“菩萨以法眼见是人,坚信坚住于法,是人无相无愿之脱立,于五根受不中止定,于不中止定成解脱慧,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得道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行空菩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罗汉道。是人已得无相解脱,逮得五力乃至罗汉,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菩萨所知生法即是灭法便逮五根,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菩萨发意,从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具足信根、精进辩根、沤和拘舍罗根,持是三根及诸功德,便生王者家、大种姓家、梵志家、迦罗越家,生四天王上至第六天,便于其中育养教化众生,随其所乐净佛国土礼事诸佛,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当成三耶三佛,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法眼菩萨悉知一切——从佛受决、未受决者;有动还者,不动还者;有具足神通者,未具足者;已具足神通游诸世界礼事诸佛者,有未得足者;得佛国净者,得不净者;菩萨教化众生者、不教众生者;菩萨为诸佛所称誉者、不称誉者;菩萨有亲近诸佛者,有不亲近者;菩萨成佛,其弟子众诸菩萨数,其数无限者、有限者;是菩萨成佛时,以诸菩萨为僧者,不以菩萨为僧者;有菩萨以勤苦行成佛者,不以勤苦行成佛者;有菩萨一生补处者、未补处者;有菩萨至道场者、不至道场者;有菩萨坐树下降致魔者、不致魔者。是诸众事一一悉知,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得佛眼净?”
佛言:“已得金刚三昧,得萨云若、佛十种力、四无所畏,行四等心、十八不共、大慈大悲,是菩萨眼所见诸法一切众事,无事不见,无声不闻,无物不护,无法不觉。舍利弗,是为菩萨得阿惟三佛,得最正觉眼。
“菩萨欲得五眼净者,当习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诸所有善法悉含在六波罗蜜中故。一切菩萨、声闻、辟支佛法,诸法等者,无过般若波罗蜜等。般若波罗蜜者,是五眼之母。菩萨学五眼者,疾成阿惟三佛。度五神通品第五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念具足度五神通。逮诸菩萨无量神足,能动天地,变身无数更合为一,彻视无碍石壁皆过,譬如鸟飞无所触碍,能履水蹈虚,身出水火,手扪摸日月,身至梵天。有是神通不自贡高,不见贡高,用本空故。谁有能起是神足者?唯有得萨云若者乃能起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