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般若部
-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佛告舍利弗:“诸有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行者,十方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已见已知。诸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行者,当知是人今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久。
“舍利弗,若复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守习行如中事,爱乐供养般若波罗蜜,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幡幢所有作是供养者,诸佛以天眼悉见是善男子、善女人已。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书持般若波罗蜜奉行学者,得最大福,得大功德,为得最行。善男子、善女人持善本功德,终不堕恶趣,至阿惟越致终无有离诸佛、六波罗蜜时,终不离内外空及有无空时,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时。
“舍利弗,如来去之后,是般若波罗蜜当在南方。南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当受学书持是深般若波罗蜜,持是功德终不至恶趣,受天上人中之福,以奉行六波罗蜜、明六波罗蜜已,当复供养承事诸佛,承事之后当以三乘而得度脱。
“舍利弗,般若波罗蜜所在方面、所至到处,四辈学士亦当受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书持讽诵,持是功德不至恶趣,受天上人中之福,亦当复奉行六波罗蜜、明六波罗蜜已,当复供养承事诸佛,承事之后以三乘法而得度脱。
“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当转北去。北方四辈亦当复受书持讽诵行深般若波罗蜜,持是功德不生三恶趣,受二道之福,亦当奉行六波罗蜜,亦当承事诸佛世尊,复以三乘而得度脱。
“舍利弗,深般若波罗蜜是时当行佛事。所以者何?舍利弗,我泥曰后法欲尽时,我已豫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我复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尽意供养般若波罗蜜所有名香、缯彩、华盖,持是功德不堕三恶趣,受二地之善福,行六波罗蜜供养诸佛,以三乘法而得度脱。何以故?舍利弗,如来已见是辈人,已称誉是人,我已署是人所在;十方现在诸佛亦复称誉,亦见是人,亦署是人已。”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后当普在北方耶?”
佛言:“如汝所说,乃后世时善男子、善女人受学书持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久发大乘意已,更供养若干诸佛作诸善本。”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后北方面当有几所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解者?”
佛告舍利弗:“后北方世虽多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者,少有成大乘者耳。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不难不厌而不恐怖。所以者何?善男子、善女人已为见佛,已从诸佛闻深法已。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已为具足六波罗蜜,为已具足内空、外空及有无空,已为具足佛十八法、三十七品,是善男子、善女人多作诸功德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一切众生故。
“舍利弗,我为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萨云若慧,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说应萨云若慧。诸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皆为生老病死故亦复为彼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诸慧之事。是善男子、善女人从小至竟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魔及魔天终不能坏,何况其余有恶行者而欲诽谤深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深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最妙欢喜,立多所人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我为菩萨时亦复作是誓:‘我等亦当立无央数众生劝令行菩萨道,我等亦当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动转记。若有菩萨发意者我代欢喜,诸有劝人使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我亦代欢喜。’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者,为已于过去诸佛前作是誓已,今复于我前誓愿众生:‘我当饶益安隐众生,我当劝助一切众生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使不动转。所以者何?过去诸佛亦复代诸发意菩萨作是誓者代其欢喜。’
“舍利弗,我代欢喜者,善男子、善女人亦为复欲安隐一切,劝助众生使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离于六衰得净妙行,已自清净复以净施,净妙施已便受净妙功德之福,受净妙福已复为众生故分别内外所有,令众生得净妙福,持是功德遍至十方诸佛国土说般若波罗蜜处而得听受,闻受已亦复于彼劝发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
舍利弗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说,过去、当来、今现在之法无所不知,众生之行无事不知,乃复知诸当来、过去、现在佛事、众僧之事。或有善男子、善女人得六波罗蜜欲讽诵受,或意进退,便不能得学六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求六波罗蜜,意不进退,精进不懈,便能一时具足六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便得深经,为应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如是深经者为应般若波罗蜜。何以故?用能劝助安立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故。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六波罗蜜不舍生老病死,精进不怠如般若波罗蜜教,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志终不懈怠。”觉魔品第四十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叹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六波罗蜜者,摄取佛国教化众生,其德乃尔。是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而趣断绝留难?”
佛告须菩提言:“辩不即生者当知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辩不即发知是魔事?”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久久乃成,以是故菩萨辩不即生当知魔事也。
“须菩提,菩萨辩才卒起亦是魔事。”
“世尊,何以故?辩才卒起复是魔事?”
佛言:“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卒起辩事。所以者何?学无本末,辩起太卒不能究竟,是故当知魔事。
“菩萨书是经时转相形笑,志乱不定众意不和,如是菩萨则为魔事。书是经时意自念言‘我不得是经中滋味’便舍而去,当复知是魔事。
“须菩提,说是经时若受持之,贡高绮语隐置他人者,复是魔事。受持讽诵学是经时,各自贡高转相形笑,菩萨当觉是为魔事。
“须菩提,受是经时各各志乱意不和同者,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不得经中滋味便弃舍去当觉魔事?”
佛言:“是辈菩萨未曾习行六波罗蜜,不闻般若波罗蜜自生意念言‘我无有记莂于六波罗蜜’,以是故闻般若波罗蜜,不喜乐悦便弃舍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世尊,云何菩萨言我无记莂不乐便去?”
佛言:“未得菩萨道者,终不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莂,是故言‘我无有莂于六波罗蜜’便弃舍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若有菩萨意念言:‘我乡里不闻般若波罗蜜,及所生处亦不闻是。’复弃舍去,不复欲学般若波罗蜜,意转一念辄却一劫,随其转意多少之数,当更乃尔所劫,甫当复更学余经,不住萨云若亦不至萨云若。是辈菩萨为弃其根而攀枝条,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经不从萨云若中出,而欲学诵余经?”
佛告须菩提:“声闻所应三十七品法及三脱门,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求取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不取萨云若然自作碍。
“须菩提,是为舍本攀枝者。所以者何?是菩萨亦复出生于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者亦出道法、俗法。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亦当学道法,亦当学俗法。譬若有狗得大家所食不肯食之,得使人之食而更食之。须菩提,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更弃舍去反攀枝条。须菩提,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譬如有人欲得见象,得象舍去反求象迹。于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当来之世有行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反弃舍去,更学声闻、辟支佛经法。于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当觉魔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见大海已见舍去,反观牛迹之水,便言:‘海之大小孰愈于此。’于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亦弃舍去,反学声闻、辟支佛经法,于中受学讽诵。
“须菩提,是辈菩萨当觉魔事。
“须菩提,譬如工匠,欲以揆则日月殿舍之模,竖立安造作释之殿。于意云何?彼匠虽巧,宁能作不?”
须菩提言:“世尊,此事甚难,非是凡夫世愚之士所能作者。”
佛言:“当来之世有行菩萨道者,得学深般若波罗蜜中道而弃舍去,更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欲以具足萨云若、萨云若事。于意云何?是人宁能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言:“所不能成。”
佛言:“是菩萨当觉魔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见转轮圣王,见已反观小王谛熟视之,便言:‘圣王之体与此何异。’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少德之人学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学持守行中道舍弃,更受罗汉、辟支佛经法,复言:‘我当于中具萨云若。’于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是为菩萨魔事。
“譬如饥人得百味食,更念欲得六十味食,舍百味去食六十味。于意云何?是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已,更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求萨云若。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为菩萨魔事。
“譬如士夫得无价摩尼宝已反比水精。于意云何?是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已更弃舍去,反持比声闻、辟支佛经法,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欲得萨云若,宁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已,于中他因缘起便不得书,或复有色、声、香、味、细滑、法之留难,或复有檀波罗蜜留难、尸波罗蜜留难、羼波罗蜜留难、惟逮波罗蜜留难、禅波罗蜜留难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皆为作留难。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非是留难,不可思议亦非选择,不生不灭,不著不断,无碍非见非行非倚。所以者何?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是像法。若有菩萨书是经时,若有是辈留难事者,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可得书耶?”
佛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者其实不可见,至檀波罗蜜实不可见,乃至萨云若亦不可见,诸所有者皆不可见。何以故?无所有故。无所有者不可书也。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作是念言‘是深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者’,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诸行菩萨道者,书是深般若波罗蜜经字已,入是字中便言:‘我书般若波罗蜜。’
“世尊,是六波罗蜜无有字法。所以者何?六波罗蜜无有文字,五阴亦无有文字,乃至萨云若亦无文字。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从六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作无文字入般若波罗蜜者,亦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般若波罗蜜时,若起想念郡国、县邑、丘聚、村落,若闻父母所尊之声意念父母,若念兄弟姊妹,若念兵贼淫欲之事,作是念已复生余念,魔波旬复益其念作是留难,欲令中断使不书持。须菩提,是为菩萨魔事。若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持般若波罗蜜时,若供养事起——衣被、财利、饮食、床卧、病瘦医药,言‘我书般若波罗蜜故得是供养’,于是乐者当觉魔事。
“须菩提,书是经时魔波旬于菩萨前,说种种异深经之事,菩萨有沤和拘舍罗者不受魔所说。何以故?是经不能令人至萨云若故。
“须菩提,若是菩萨无沤和拘舍罗意者,闻深般若波罗蜜便欲舍去。”佛言,“我广为诸菩萨说沤和拘舍罗事,欲得沤和拘舍罗事者,当从深般若波罗蜜中索之。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乘者,舍深般若波罗蜜,欲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求沤和拘舍罗。须菩提,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不和合品第四十八
佛告须菩提:“有人乐听乐受般若波罗蜜,为法师者身体疲极不能所说,当觉魔事。”
佛言:“若法师者身体安隐欲有所说,而受法者著余因缘各自罢散,当觉魔事。
“须菩提,受经之人欲书般若波罗蜜,为法师者欲有所至,是为魔事。
“为法师者欲得供养床卧、饮食、病瘦、医药、所有衣被,受经之人少欲知足寂无与心,便不和合,是为魔事。
“须菩提,法师之人少欲知足守戒不贪,志常精进乐在禅定,受经之人不知厌足,贪求供养,两不和合,是为魔事。
“须菩提,法师之人阿练晏寂行十二法,受经之人不能宴坐,又不奉行十二法事;须菩提,受经之人持十二法能独宴寂,为法师者永无此志,两不和合不得书学,是为魔事。
“须菩提,受经之人精进有信,奉戒如法,乐般若波罗蜜,为法师者多欲犯律不能守戒;须菩提,为法师者精进信乐,奉律禁戒,行般若波罗蜜,受经之人多有所毁犯戒违律,两不和合,是为魔事。
“须菩提,为法师者无所贪求,好喜施与志愿广普,受经之人多求有欲贪吝爱惜,志碍意狭,两不和合;须菩提,若受经之人更无所欲,好施不贪志愿无碍,为法师者反更贪求无有止足,志意狭小,两不和合,是为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