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般若部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若相应、若不相应,亦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识界乃至意法识界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若相应、若不相应。如是,舍利弗,当知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空不与空合,无相不与无相合,无作不与无作合。何以故?空、无相、无作无有合与不合。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入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识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与前际合。何以故?不见前际故。色不与后际合。何以故?不见后际故。色不与现在合。何以故?不见现在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前际不与后际合,后际不与前际合,现在不与前际、后际合,前际、后际亦不与现在合,三际名空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者,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现在世合。何以故?现在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现在世合?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不与萨婆若合,眼不可见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声、香、味、触、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檀那波罗蜜不与萨婆若合,檀那波罗蜜不可见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四念处不与萨婆若合,四念处不可见故,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与萨婆若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见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佛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佛合,菩提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菩提合。何以故?佛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佛,菩提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习色有,不习色无,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常,不习色无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苦,不习色乐,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我,不习色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寂灭,不习色不寂灭,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空,不习色非空,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相,不习色无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作,不习色无作,受、想、行、识亦如是。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为般若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阿毗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成就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净佛国土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内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法性、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天耳故,不为他心智故,不为宿命智故,不为天眼故,不为漏尽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菩萨神通?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东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知十方众生心所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众生宿命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见十方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能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恶魔不能得其便,世间众事所欲随意。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悉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拥护是菩萨不令有碍。是菩萨所有重罪现世轻受。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用普慈加众生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疾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所生处常值诸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离见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有法与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是法与余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出法性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法性分别诸法。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是菩萨不见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法性不与空合,空不与法性合。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色界不与空合,空不与色界合;眼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识界合;乃至意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界合;法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法界合;意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识界合。是故,舍利弗,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舍利弗,空行菩萨摩诃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佛土成就众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故。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者,能为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是菩萨摩诃萨亦不作是念:‘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佛当授我记’,‘我当近受记’,‘我当净佛土’,‘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有法出法性者,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有法诸佛授记,亦不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我相、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何以故?众生毕竟不生不灭故,众生无有生,无有灭。若法无有生相,无有灭相,云何有法当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见众生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受故,众生空故,众生不可得故,众生离故,为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往生品第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
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或从他方佛国来生此间,或从兜率天上来生此间,或从人道中来生此间。
“舍利弗,从他方佛国来者,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舍身来生此间,诸深妙法皆现在前,后还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在所生处常值诸佛。
“舍利弗,有一生补处菩萨,兜率天上终来生是间,是菩萨不失六波罗蜜,随所生处,一切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疾现在前。
“舍利弗,有菩萨人中命终还生人中者,除阿毗跋致,是菩萨根钝不能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不能疾现在前。
“舍利弗,汝所问‘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此间终当生何处?’者,舍利弗,此菩萨摩诃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常值诸佛终不离诸佛。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得禅故生长寿天,随彼寿终来生是间,得人身值遇诸佛,是菩萨诸根不利。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般若波罗蜜,不以方便故舍诸禅生欲界,是菩萨诸根亦钝。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行佛十力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萨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心生,不随四无色定生,在所有佛处于中生,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行,如是菩萨贤劫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还生欲界,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生,为成就众生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或生四天王天处,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于是中成就众生亦净佛土,常值诸佛。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禅,此间命终生梵天处作大梵王,从梵天处游一佛国至一佛国,在所有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法轮者,劝请令转。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一生补处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不随禅生,生有佛处,修诸梵行,若生兜率天上随其寿终,具足善根不失正念,与无数百千亿万诸天,围绕恭敬来生此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无有声闻、辟支佛乘,乃至无二乘之名。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其寿无量。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国土至一国土,所至到处有无佛法僧处,赞佛法僧功德,诸众生用闻佛名、法名、僧名故,于此命终生诸佛前。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得初禅乃至第四禅,得四无量心,得四无色定,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常生有益众生之处。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阿毗跋致地。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是佛般涅槃后,余法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亿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净佛国土故。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游戏其中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四禅,后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虚空处,从虚空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尽定。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为度众生故,起八圣道分,以是八圣道分令得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当知是阿毗跋致地中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