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般若部
-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何谓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三拔致?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入于道地。云何菩萨入于道地?入一切诸法,无来亦无所去,无去亦无所坏,一切诸法不可知处亦无想念,行十道地不见道地。
“何谓菩萨行十道地者?
“是菩萨摩诃萨行第一住者,当行十事。何谓为十?修治志性不为颠倒;修治愍哀除去众想,等心众生不得众生;行布施事受者无异;敬善知识无有轻慢;求法为业而无所得;殷勤出学无所贪慕;求于佛身不想相好;开阐法事,悉于众生无所希望;弃除贡高则于诸法而无所著;口之所言至诚为业。是为十事。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一道地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二住者,当行八法。何谓为八?其戒清净;而有反复能知报恩;住于忍力;常行欢喜;不舍众生;勤于大哀;受尊长教,其出家者视如世尊;行波罗蜜,慕求善权。是为八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三住者,行五法。何谓为五?博问无厌,不著文字,开化法施无衣食想,净于佛土劝众德本,亦无所望,是为五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四住者,当行十法终不为舍。何谓为十?不舍闲居,志在少求,而知止足,不离宴坐,不毁禁戒,不厌受欲,不止灭度,一切所有施而不惜,而不怯弱,于诸所有而无所慕,是为十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五住者,当弃八事。何谓为八?弃捐家居,离比丘尼,舍弃种性,不贪功德,舍于睡卧,离于瞋争,不自称誉,不毁他人,是为八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六住者,以具六法。何谓为六?谓六波罗蜜,不为六法,不求声闻,无缘觉想,不念于小,见贫乞者心色和悦,有所施与不以忧戚心不怀恨,是为六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七住者,为以离二十法。何谓二十?无所受,无吾我,不计人,不有命,不念寿,不念常,不著断灭,无诸想著,离因缘见,不倚诸阴,不慕诸种,舍于诸种,舍于诸入,无三界想,不著于佛,不著于法,不著圣众,护禁舍见,不倚念空,舍诸邪见无所染污,是为二十事。当复具足二十法事。何谓二十?晓了于空,不证无相,惠无所愿,净于三场,愍哀众生,不见众生,无所轻慢,等观诸法,体解法义,无所分别,晓了真正,亦无所著,无从生忍,讲说一品,灭除众想,弃捐尘劳,寂然离邪,其心调定,不离智慧,无有卒暴,是为二十。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八住者,以为具足四法。何谓为四?入众生心神通自乐,现诸佛土随所观察,具成己土稽首诸佛,以真谛观诸佛之身,是为四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九住者,当复具足四法。何谓为四?晓了诸根成诸佛土,殷勤奉修于幻三昧,顺化众生令其造德本处于淳淑,为众示现具足之身为说道义,是为四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第十住者,于十二事悉具足。何谓十二?为无量处而设拥护,随众所愿各令得所,口所演说,诸天、龙神、揵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真陀罗、摩烋勒,闻其音各各解了,辩才如是,胞胎众事,种姓尊贵,所生之处,眷属国土,弃国捐家,诣于佛树,清净具足,一切名德皆为备悉,是为十二。
“复次,须菩提,第十菩萨摩诃萨者,即谓是佛。”
须菩提白佛言:“何谓菩萨遵修志性?”
佛言:“所作德本心皆劝助萨芸若慧故。
“何谓菩萨等心?一切志萨芸若,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故。
“何谓菩萨为布施业?施于一切无所想念故。
“何谓菩萨结善知识?劝化一切令立正道,稽首问信恭敬尊长故。
“何谓菩萨具足求法?诸所求法心常在于萨芸若慧,而不堕落声闻、辟支佛地故。
“何谓菩萨殷勤出家?所生之处,世世舍业,无所毁坏,随怛萨阿竭教,其出家者修无上行故。
“何谓菩萨遵求佛身?若见佛形其心未曾离佛,尔乃至于萨芸若慧故。
“何谓菩萨开阐诸法?假使菩萨现在见佛若般泥洹,而为众生讲说经法,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其义备悉微妙,具足清净之行,及十二部经——闻经、德经、听经、分别经、示现经、譬喻经、所说经、所生经、方等经、未曾有经、章句经、所行经,是为菩萨十二部经开阐诸法。
“何谓菩萨弃捐憍慢心?未曾怀自大,终不生小姓家故。
“何谓菩萨所言至诚?若有所说,言行相副故。”
佛语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第一住奉行十事。”
须菩提白佛言:“何谓菩萨戒品清净?”
佛言:“心不念求声闻、辟支佛乘,亦不毁訾于诸菩萨,若犯戒者而以劝喻令不堕壍故。
“何谓菩萨而有反复知报恩者?设使菩萨行菩萨道时,若施少者不以废忘,何况于多!
“何谓菩萨住于忍力?常于众生无有乱心,志不怀害故。
“何谓菩萨心色和悦?念化众生不违正行故。
“何谓菩萨不舍众生?能救济护一切人故。
“何谓菩萨近于大悲?假使菩萨行道之时,心自念言:‘因一切人故,恒河沙劫在于地狱,若见拷楚终不懈怠,当令彼人成于佛乘以得灭度。’如是比类一切众生,其心自劝微妙如是。
“何谓菩萨受尊长教?其有出家,若见师父视之如佛。
“何谓菩萨求波罗蜜?若使菩萨不志余业,不念他法,无所轻慢求无极故。
“何谓菩萨博闻无厌?诸佛天中天,所可言说于此所讲,及十方佛口所演说,悉奉受持故。
“何谓菩萨所说法施无衣食想?以此法施,心念如是,不想佛道故。
“何谓菩萨净于佛土?所植德本皆以劝助严净佛土故。
“何谓菩萨不厌生死?常欲具足一切功德,成就善本开化众生,净于佛土未曾懈惓,至令具足萨芸若慧故。
“何谓菩萨而知惭愧?常无声闻、辟支佛心故。
“何谓菩萨不舍闲居?不入声闻、辟支佛地故。
“何谓菩萨志在少求?行菩萨道无所贪慕,志在佛道故。
“何谓菩萨而知止足?用成萨芸若故。
“何谓菩萨不舍节限?谓能分别晓深法故。
“何谓菩萨不舍学戒?所持禁戒而不放逸故。
“何谓菩萨不厌受欲?其心未曾起贪欲故。
“何谓菩萨心不灭度?于一切法而无所行故。
“何谓菩萨一切所有能以布施而悉将护?内外诸法无所贪故。
“何谓菩萨志不怯弱?心未曾发而为二识故。
“何谓菩萨观诸所有而无所贪?于诸万物无所念故。
“何谓菩萨弃国捐家?从一佛国复游一国,所生之处除其须发而被袈裟,现作沙门故。
“何谓菩萨舍比丘尼?弹指之顷不与从事,于彼因缘心无所起故。
“何谓菩萨舍弃种姓?菩萨当念,令众生处在安隐以自然安,若使见者终不起嫉心故。
“何谓菩萨弃捐众贪及与睡卧?假使菩萨所在众会,若有兴发声闻、辟支佛心者,不当于彼与从事故。
“何谓菩萨离瞋恚?不从恨怒危害之心,无斗讼意,无所争故。
“何谓菩萨不自称誉?不见内法,无所观故。
“何谓菩萨不毁他人?于外一切无所见故。
“何谓菩萨弃于十恶?习贤圣道,为上行,净身口意故。
“何谓菩萨弃捐憍慢?如是所行不见诸法而有慢故。
“何谓菩萨舍于自大?所行不见形貌及与所有故。
“何谓菩萨离于颠倒?察诸所有而不可得故。
“何谓菩萨弃淫怒痴?永不睹见淫怒痴垢之所在故。
“何谓菩萨具足六法?第六住者当具六法。何谓为六?谓六波罗蜜当具足之。云何具足六波罗蜜?住六波罗蜜则能超越声闻、辟支佛故。
“何谓菩萨不起声闻、辟支佛心?此等所行不应为道,行小乘者不顺佛道,若见乞求者则怀怯弱,行菩萨者当舍离之,心无忧戚。所以者何?斯等所行为不入道,从初发意常行布施心不忘舍故。
“何谓菩萨不自贪身?所以尔者,推求本末无有吾我,计人寿命亦复如是。所以者何?谛观察之心无所有故。
“何谓菩萨不堕灭见?所以尔者,一切诸法心无所断,本末不起,一切诸法亦无所生故。
“何谓菩萨不计有常?所以尔者,假使诸法悉无所起,则无有常故。
“何谓菩萨不为想著?所以尔者,如是计之,无有尘劳,无因缘见;所以尔者,彼所见者,不见诸见故。
“何谓菩萨不倚名色?所以尔者,一切有所为无所有故。
“何谓菩萨不著诸阴?不倚诸种,不慕诸入,所以尔者,如是行者悉为自怨而无所有,以是故,不当倚著阴、种、诸入故。
“何谓菩萨不倚三界?其三界者自然无形,虽在三界而无所倚故。
“何谓菩萨不处所有?不以克期而为虚空,一切所有悉无所有故。
“何谓菩萨见佛不著?不以倚见为见诸佛故。
“何谓菩萨不争于空?一切诸法悉为空,无空,不乱空,无所争故。
“何谓菩萨具足于空?身相虚空则为菩萨,具足于空故。
“何谓菩萨不证无相?于一切相而无所念故。
“何谓菩萨志无愿慧?而于三界皆无所行故。
“何谓菩萨净于三场?便能具足十善德故。
“何谓菩萨愍哀?一切众生之类便能行德,无极大哀故。
“何谓菩萨不慢众生?而欲具足佛土故。
“何谓菩萨等观诸法?察于诸法无高无下故。
“何谓菩萨谛观道地?于一切法而无所习、无所动转故。
“何谓菩萨无从生忍?一切诸法悉无所起,亦无所灭,忍无所有故。
“何谓菩萨无所生慧?其于名色慧无所起故。
“何谓菩萨说于一品?不行二事故。
“何谓菩萨不念诸念?于一切法而无所念故。
“何谓菩萨弃捐诸见?能舍离声闻、辟支佛地故。
“何谓菩萨灭除尘劳?一切诸漏所习止处欲垢悉断故。
“何谓菩萨寂离见地?谓能逮成萨芸若慧故。
“何谓心调?于三界无所患难故。
“何谓心寂?能御六根故。
“何谓菩萨不舍智慧?谓能逮得明眼故。
“何谓菩萨无有卒暴?观于六入无染著故。
“何谓菩萨心有所入?则以一心普见一切众生之念故。
“何谓菩萨神通自娱?则以神通而自娱乐,从一佛国复至一国,所游之处无佛土想故。
“何谓菩萨见诸佛国?住此佛国则见十方无量佛国,于诸佛国亦无所著故。
“何谓菩萨如所观察?见诸佛国具足严净,三千世界所游之处,辄为转轮圣王故。
“何谓菩萨稽首诸佛供事归念?一切经法分别义趣故。
“何谓菩萨而常审谛观诸佛身?以真正见诸佛则为法身故。
“何谓菩萨晓了诸根?若能住于怛萨阿竭十种力者,则能晓了一切众生诸根本故。
“何谓菩萨佛土清净?人民清净是则名曰佛土清净故。
“何谓菩萨如幻三昧?住此三昧,菩萨则能变现一切无所不入,心无所处故。
“何谓菩萨而等三昧?菩萨于诸三昧无所希望故。
“何谓菩萨能教众生?所造德本各随其行而开化,菩萨摩诃萨则以至诚而护己身,随其众生而开度之。
“何谓菩萨至诚?自然有所劝发,欲以度脱一切众生故。
“何谓菩萨如其志愿必能得之?菩萨常具足六波罗蜜故。
“何谓菩萨所演出音,诸天、龙神及揵沓和,闻其音者各得解了而顺化之?用有大哀普等音故。
“何谓菩萨入于胞胎?菩萨摩诃萨世世所生,诸无所生故。
“何谓菩萨在于尊贵?菩萨所生在诸种姓则能化之故。
“何谓菩萨所生具足?假使菩萨在君子种,在梵志种,在居士种,则能劝化故。
“何谓菩萨在于尊姓?诸以过去众菩萨性等无差别故。
“何谓菩萨眷属具足?菩萨所从诸眷属侍使无所乏故。
“何谓菩萨土地严净?始生之时,光明照曜无数世界,其蒙光者皆得安隐故。
“何谓菩萨弃国捐家?菩萨摩诃萨舍家学道时,化无央数亿百千人而与从俱,能令众生立于三乘故。
“何谓菩萨诣诸佛树?其树则为根、茎、枝、叶、华、实,皆为七宝紫磨金色,照于十方无数佛土悉为大明,是为菩萨诣佛树严净。
“何谓菩萨一切名德而悉具足?设使菩萨人清净者,则佛国净,是为菩萨名德具足。
“何谓菩萨住十道地成为如来?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得萨芸若慧,断除尘劳,无所挂碍,是为菩萨住十道地成为如来。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八道、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寂然离见现入种性八等之地、若有所处离欲之地、所作办地,离于声闻辟支佛地、菩萨之地,是为菩萨摩诃萨入第九住于佛地,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行住,是为菩萨摩诃萨三拔致。”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所因出衍品第十九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何从出衍中?何从住衍中?谁为成衍者?从三界生住萨芸若,有本无生,无甫当生。所以者何?其摩诃衍、萨芸若慧,于此二事,法无所合,亦无所散,无色无见,无所取舍,则为一相,则无有相。所以者何?其无相法,无所出生。法有生者,则为欲令法界出生。其无相法有所生者,则为欲令本无出生。其无相法则无所生,欲令生者则为欲令真本际生。其有欲令无相生者,则为欲令不可思议法界出生。其有欲令无相法生,则为欲令专精修行而出生。其有欲令无相法生,则便欲令断界出生。取要言之,须菩提,则为欲令离欲界生。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灭度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