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

  “无边庄严,如来尝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由能了知法非法故,说能了知一切诸法。能了知者,即能了知陀罗尼门。此陀罗尼而能遍入一切诸法,所谓语言、演说、谈论。一切语言、演说、谈论,皆由文字表示宣说。是中文字,阿字为初,荷字为后;犹如入胎、受胎、持胎以母为先,又如种子长养以父为先,如蕴积集以生为先,次后建立余分差别,六处诸根次第成熟。如是字母为先,一切文字差别和合。如是字母为先,光发长养。所谓阿字为先,荷字为后,诸余文字在其中间,随彼相应和合而转,此即能入演说语言陀罗尼门。又当了知一切诸行皆悉坏灭,如彼文字书学成已寻当除灭,如是一切有支建立皆当坏灭。如彼诸行和合故生,彼不和合应知坏灭;如是二种相应和合,建立一切诸有爱结。亦由如是二种和合,建立一切有为诸法。如是观察,渐次能净无作法门,由此能入演说生灭陀罗尼门,令诸菩萨方便善巧速得圆满;犹如字母,阿字为初,荷字为后。如是作已,应以语言、演说、谈论,善入一切秘密言词,又应了知无障碍法开示宣说。
  “无边庄严,犹如字母,阿字为初,乃至诸余一切文字分别作已,作意相续入于书写;荷字之后,更无文字而可建立。由是二种作意,能生一切有意之行。彼二分别无有真实,以于真实无少文字。本性自性,亦无分别及不分别,而于其中,亦复无有少分所作。
  “无边庄严,一切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从文字建立而得生起。由是文字不成就故,彼智亦复无有形相可得。何以故?以于真实无有形相。由入如是无形相故,舍离一切所作事业;无所作故,舍离一切有为之事。
  “无边庄严,此是陀罗尼清净善巧遍持法门。若诸菩萨于此学时,能起一切无痴事业,为诸众生宣说正法令不缺减,不住诸想覆盖著心,及能远离想及作意;以能趣入诸法觉慧,证无边智理趣善巧。
  “无边庄严,若诸菩萨遍取名已,了一切法唯有种种积集言说所起之名,而无真实。如是知者,应当随入陀罗尼门理趣善巧。云何应入陀罗尼门理趣善巧?知所有名而无住处,不住诸法内、外、中边,于一切处都不可得,但依积集种种言说而假施设。于施设名如实随觉,是如实句。以此实句,应当了知一切诸法无名无说。此是诸佛力、无畏地。于所有法,应以此门开示演说。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非一性、非异性,诸法无有一、异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无相;若无相者,即无愿求;若法是空、无相、无愿,则不可知、不可遍知,不应说彼若有若无。言有无者但是言说,不应于中而生执著。何以故?如来常说,若不执著一切法者,是真胜义。若有著者,由是著故,于彼彼法随生执著。如是执著一切皆空,是败坏法,但唯虚妄戏论分别。
  “无边庄严,汝应当观演说诸法,而于彼法实无示说。岂于此中有能说者而为他说?
  “无边庄严,此清净法,从诸如来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为希有!
  “无边庄严,汝等今于我前闻如是法,能善了知住清净信,能生胜解虽复众多;而于后世希有众生,于此法中能遍了知。唯除今时,亲于我所发弘誓言:‘愿于来世利益安乐诸众生故,而当受持如来法教。’若曾往昔于如来所,承事供养,深生信解,爱乐希求,于甚深法理趣善巧愿听闻者,此诸菩萨,常能获得陀罗尼法。
  “无边庄严,由于往昔供养如来,复得值遇无量诸佛承事供养,于甚深法因缘理趣深信解者,善求于法多胜解者,趣行深广求大乘者,声闻乘人厌离三界于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诸人等,未曾听闻此甚深法。无边庄严,如来为欲利益安乐此诸有情,令证甚深广大无量难见难解种智觉故,而复宣说甚深之法。此非愚夫无闻执著不求法者之所行地!有如理修行,善根具足,于微少过生大怖畏,于诸怖畏而求解脱,是此等类之所依处。
  “无边庄严,如来今为汝等天人世间,常演说法不生劳倦。由佛往昔行菩萨道时,于无量亿劫精勤修学此甚深法,既修学已方便回向:‘云何为诸有情当转无上微妙法轮,及为有情而得示现无上大智,令一切智智种性不断!’
  “无边庄严,此由如来往昔愿力,为令一切种性不断,及威加此陀罗尼句,开示演说此甚深法,广令流布,使诸有情于佛法中当能悟入,令一切智种性不断,光阐弘宣此诸法教。
  “无边庄严,汝等今欲随学如来。有诸众生希求法者,开示演说,勿生劳倦。
  “无边庄严,诸菩萨等如所闻法,于大众中,当广开演所有法行。由是当得近于佛智,能速证获陀罗尼门。由证陀罗尼故,以少功力,而能受持光明照耀清净法门。
  “无边庄严,一切诸法本性清净。若法本性,非彼相应、非不相应,非和合住、非不和合,于诸法中而无有法。若无有者,则无有处而可示说。唯除因尽,因尽故即离,离故即灭。我为有情了知故,说一切诸法本性自性,于彼无因即无因尽,无因尽故无离无灭。
  “无边庄严,汝观如来之所说法如是清净。若有以法观如来者,彼于如来见不清净。何以故?如来非法,亦非非法。如来尚不安住少法,何况非法?若住非法,无有是处。如来超过诸表示法,不可宣说,一切语言皆清净故。是故如来最极甚深,广大无量。
  “无边庄严,如是如来非色表示,非受、想、行、识之所表示。如来亦非色尽解脱,非受、想、行、识尽解脱。由是如来绝诸表示,与色等法非共相应、非不相应,而于一切有为、无为能遍解脱,不起分别,无有戏论。如来不与色取相应,亦复不与受、想、行、识诸取相应,永断一切取蕴根本,而亦远离诸法根本,谓无戏论,不入不出,超度瀑流,不住无上诸佛智境、亦非不住。应说如来不住少法,不取不舍。如说如来,说法亦尔,如来不相应故,如来之法亦不相应。如如来法,诸法亦尔,依如实理,诸法皆如是故。世尊说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与佛真如无二无别,非一非异。如来安住无分别法,非遍计故。
  “无边庄严,如来说法,终不超过一切诸法。何以故?无有少法可超过故。
  “无边庄严,如来于彼某时,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然于彼时,实无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诸随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别,亦复不起法与非法及作意想。于彼本性清净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如是了知简择法时,亦无了知及简择者。
  “无边庄严,此所演说第一义句,即是如来非句之句,句清净故。以是义故,诸菩萨等得一切句清净之智,由是能入无边理趣陀罗尼门,亦无少法而可证入,不来不去。
  “无边庄严,所言句者,无句可得,非句句故。于一切句应如是知:如是诸句是厌离句,若厌离句是虚妄句,若虚妄句即厌离句。彼一切句是灭尽句,若灭尽句即真如句,若真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尽离灭句,若尽离灭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无句施设,亦无示说。
  “无边庄严,言一句者,于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云何一句?所谓离句。于厌离中,无有少句是一切句。犹如厌离句亦非句,句清净故。若句清净即涅槃清净,若涅槃清净即句清净,如是诸句皆不可说。若以语言宣示句者,而彼诸言,于十方界求不可得,谁为谁说?故诸言说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无有义,不应于中戏论分别出生。如是诸句义者,一切皆是无分别句、无戏论句。是故修观行者,寻求观察一切句时,当知皆为离灭涅槃。如是诸句不异涅槃,亦不可说,然非不异。由言说句皆虚妄故,为清净句。宣说善巧表示诸句,非实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则处中道;若处中道,则无分别。以于此中分别断故,于此法性平等入时,而无有处行少恶行,无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诸佛说为菩萨乘者。无有少法而可行时,彼行菩萨地,安住无上清净陀罗尼故。
  “无边庄严,我今当说陀罗尼句。由是句故,令诸菩萨得陀罗尼,而能开示无边法藏。应说此等住无诤地,以能摧破诸他论故,极寂静故,广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门陀罗尼句?
  “哆侄他若曳(一) 微若曳(二) 坞计(三) 乌迦(上)筏底(四) 阿(引)[口+路]计(五) 阿(引)[口+路]迦(上)筏底(六) 钵啰(二合上)陛(七) 钵啰(二合上)婆(上)筏底(八) 娜唎设儜(尼顶切九) 你娜唎设昙筏底(十) 遏替(十一) 遏他筏底(十二) 戍闼儜(十三) 鞞戍闼儜(十四) 钵唎戍闼儜(十五) 吃唎(二合)耶(十六上声) 吃唎(二合)耶筏底(十七) 嗢哆啰尼(上声十八) 珊哆啰尼(上声十九) 摩诃毗社曳(二十) 么诃毗社耶筏底(二十一) 阿怒珊地(上二十二) 阿钵啰(上二合)底珊地(上二十三) 庾伽(上)磨[阿-可+欠]奈陀(上二十四) 悉地(二十五) 悉驮遏挮(二合二十六) 悉陀(上)遏他(上)筏底(二十七) 么底(二十八) 么底钵啰(二鞞合二十九) 嗢哆唎(三十) 嗢哆啰筏底(三十一) 弭磨唎(三十二) 弥磨啰怒散地(三十三) 萨嚟(三十四) 萨啰筏底(三十五) 萨啰(引)怒伽底(三十六) 娑冥(上三十七) 娑么嚂婆(上)弭伽底(三十八) 羯底(三十九) 阿你伽底(四十) 阿钵啰(上二合)底你筏底(四十一) 弥势晒(四十二) 弥势晒筏底(四十三) 阿(上)磨醯你(四十四) 你磨醯你(四十五) 钵啰(二合)磨醯你(四十六) 邬(引)荷邬哆啰咛(四十七) 么啰钵娜曳(四十八) 阿(上)势铩(去四十九) 阿怒跛势铩(五十) 阿怒伽迷(五十一) 阿钵啰(二合)底伽迷(五十二 )阿伽(上声呼)帝(五十三) 阿娜伽(上声呼)底(五十四) 伽底弭戍驮你(五十五) 钵唎戍第(五十六) 姜(去)竭差(初假切二合)掣(尺曳切)娜你夜帝(五十七) 么底钵啰(二合)避帝(五十八) 么底毗戍驮你(五十九) 三缦多(引)怒羯帝(六十) 三缦多钵唎缚(房可切)嚟(六十一) 三缦多毗戍驮(六十二) 你阿怒跛仡啰(二合)呬(六十三) 阿你仡啰(二合)呬帝(六十四) 呬那(引)啰梯(二合六十五) 阿啰他(二合)毗戍地钵啰冥(六十六) 奚都你地珊宁钵啰(二合)避底(六十七) 钵啰(二合)避多筏底(六十八) 毗你设者(二合)曳(六十九) 避你设者(二合)耶(引)怒羯帝(七十) 阿难多啰挮(七十一) 阿难多苾仡啰(二合)奚(七十二) 么社毗戍地(七十三) 阿怒竭啰奚(七十四) 钵啰(二合)竭啰荷毗戍驮你(七十五) 阿地耶(二合引)多么(二合)毗竭帝(七十六) 么呬啰驮(二合)毗戍驮你(七十七) 苾地耶(二合引)怒竭底(七十八) 苾地耶(二合引)怒散地(七十九) 钵唎戍驮你(八十)
  “无边庄严,此是陀罗尼标释之句。诸菩萨等由是句故,而能随念无量如来所有法藏,亦能为诸有情开示演说住无诤地;复能随入一切义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无量广大差别智觉,随其所愿皆得圆满。”
大宝积经卷第五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第二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第一之二
  尔时,佛告无边庄严菩萨言:“我当说彼陀罗尼门理趣差别智慧善巧,令诸菩萨得陀罗尼善巧方便。由证此故,当能了知随法秘密善巧理趣。云何了知?无边庄严,于眼所见色陀罗尼,乃至意所知法陀罗尼门。无边庄严,云何六内诸法所取外法陀罗尼门?
  “无边庄严,若诸菩萨眼见色已,而由不可映夺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了知遍持色是无常、生灭不住、皆尽离灭。由此复能于内眼界,而不执著我及非我,善巧安住眼处清净。于色攀缘不摄受故,而能清净陀罗尼门,善能观见尽厌离灭则无戏论。由不戏论总持善巧,住无妄念无有积集,所行道中而能舍离眼与眼识及所知法,无有分别。由如实见得清净故,亦能随念诸法如幻。于能所识,清净善巧得总持时,善能摄取不共世间广大智蕴。如是略说,乃至意所知法陀罗尼门。菩萨以意了知法已,而由不可映夺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而能总持诸法无常、生灭不住、尽厌离灭。于内意处安住总持,亦不执著我及非我。善于内住意识地者,随能妙观总持善巧,次善安住意处清净,于外法处不摄受故,能得清净陀罗尼门。由内外法及余结使不相应故,能随观见尽厌离灭不作戏论。由不戏论总持善巧,住无妄念无有积集,趣行之道而能舍离。意及意识并所知法,无有戏论不起分别。以如实见得清净故,而能随念诸法如幻,亦能总持于识所识清净善巧,而能摄取不共世间殊胜福慧。又能如是,于去来今及诸内外一切法中,由随义觉,摄取方便善巧智力,不于少法起无因见,而不于因起于缘见,亦不于缘而起因见,了一切法各不相应,如实随入诸法本性。此一切法本性清净,展转寂静。若一切法展转依持随种类持,由于遍持共相应故得安住者,应知彼法不由依持共相应故而得安住,不生不起而不流转,亦非言说之所能得。彼所有义一切诸法,各不同分,非共相应,非不相应。以一切法无有作者令作者故,无有寿者,无有众生,无补特伽罗。此说法句,非如其实,非不如实。一切诸法不摄受故,同于涅槃,无有执著,断于执著,远离执著。
  “无边庄严,此是诸菩萨演说陀罗尼差别善巧。如内外法,于一切法应当了知。如是说时,彼诸菩萨舍离内句,亦不取外,及能观察无有始终,乘生死轮堕在世间,入无明室,处无明[穀-禾+卵],周遍流转。彼虽如是生死轮转,于中亦无生死可得,亦无真实生死之轮。虽复随顺生死轮转,堕在世间于中可得。然诸众生不能了知此诸法故,于生死中游行驰走,周遍驰走,又不能了虚妄颠倒,于非众生起众生想。若众生想所系缚者,彼于诸法不能了知,随入破坏极破坏法,为虚空执之所执著。”